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秋日的三明,层峦叠嶂间色彩斑斓,风光秀丽。
三明是老工业基地,当年“小三线”建设中,福建的重工业布局在三明。曾几何时,三明因工业而兴,一度也因工业而困。从老工业基地到“中国绿都”的蝶变,是三明厚植生态理念,一以贯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实践地,多年来,我市牢记“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殷殷嘱托,生态治理不止步,创新改革不停歇,绿色发展阔步行,绘就了一幅和谐宜居、生态富民、绿色发展的瑰丽画卷。
驰而不息,守护青山碧水
秋日,从麒麟山远眺,沙溪穿城而过,一侧是高耸的烟囱和连片厂房,一侧是清丽山水之间的主城区楼房。工业与城市共融共生的美好畅想,在三明这里具象化。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福建省委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在三明建设福建省重工业基地!而后,五金厂、印刷厂、纺织厂、钢铁厂……10万建设大军从五湖四海汇聚三明,战天斗地、移山填海,夜以继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县城,愣是建设成机声隆隆、工厂林立的工业城市!
都说“先有工业,后有三明”,正是有了这段激情创业的往事,从此中国版图上多了个城市叫“三明”。
然而,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同时,环境问题摆在了大家面前。以三钢集团为例,传统钢铁产业属于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三高”行业,就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大。
一边是眼前的经济利益,另一边是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三明陷入两难境地。“当生产与环保发生矛盾时,生产必须为环保让步。”这是三钢的回答,也是三明给出的答案。
2000年以来,仅三钢集团三明本部就投入30多亿元用于环境改善。发展与环保和谐并行,三钢实现了增产不增污、增产不增废、增产不增能耗的“绿色钢铁”目标。截至今年6月,三钢集团三明本部共计实施超低排放改造项目237项,三明本部清洁运输改造全部完成;2023年,三明本部自发电占比为96.22%。
从钢铁企业烟囱林立、黑烟滚滚、灰烬漫天的形象,到现在蓝天白云,绿树成荫的绿色工厂,三钢与城市共融共生之路,是三明持之以恒守护生态环境的生动剪影。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严守“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底线,坚持生态优先战略,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保措施,探索推出一批符合三明实际的改革举措,着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构建起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
今年9月,我市还发布2024年1号河湖长令,要求建立“晒水、议水、评水”的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工作机制,提升上下游交水成效,推动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数据见证成效。2023年,市区(三元区)和各县(市、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均为100%,为全省唯一100%达标的地级市;泰宁、明溪、将乐等7个县环境空气质量位居全省58个县级城市综合排名前十,数量全省第一。全市55个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同比提升1.8个百分点;金溪(将乐段)被评为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潺潺流水哺育着三明百姓,守护这片绿水青山,成了三明人融入血脉的责任与传承。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三明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实践地。
敢闯肯试,推动改革创新
三明,“八山一水一分田”,林海茫茫,开窗见绿。“靠山吃山”有没有奔头?“有”是答案,“改革”是方案!
思路决定出路。早在1998年,被誉为“中国林改小岗村”永安市洪田村,就掀起了一场“均山、均利、均权”的集体林权改革,在全国率先蹚出林改新路。
从洪田村出发,三明林改全面铺开:在全省率先完成明晰产权、发放林权证的主体改革任务;率先建立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机制,探索形成“四共一体”等6种规模经营新型模式;推出林权“按揭贷”“福林贷”“益林贷”等金融产品……改革创新鼓足了三明人“靠山吃山”的底气。
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明考察时,充分肯定了三明的林改成效,强调要力争实现新的突破。牢记嘱托,砥砺奋进。近年来,三明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碳票、产业发展等方面实施“八项创新”,推进新时期林业改革发展。而今,林改春风吹绿万顷山林。仅“十三五”期间,全市共造林绿化109万亩,森林蓄积量较2015年增加4800万立方米。2023年,三明林业总产值达到1258亿元。
莽莽青山,正源源不断成为老百姓的幸福靠山。
2021年5月18日,三明市签发首批林业碳票,编号为“0000001”的碳票,就落在把“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镌刻在村口石碑上的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而对于领到全国首张林业碳票的张林顺来说,他们家387亩山林的林业碳票早已作为嫁妆送给女儿女婿,成为了珍贵的“传家宝”。
去年,首个全国生态日福建活动在将乐举行,墈厚村以每吨15元的价格,将8013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林业碳票出售给上海汇洲建设集团,村集体获得12.5万元收入,用于竹山公路建设,方便群众生活生产。“山还是眼前这片山,一棵树都没有少,但是大家盼着的‘致富’路却已经修起来了。”墈厚村党支部书记汤思清的语气充满了惊喜。
今年1月18日,在三明林业碳票问世32个月后,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正式发布由福建金森林业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编制的《林业碳票碳减排量计量办法》和《林业碳票管理导则》两项团体标准。从“三明林业碳票”到“林业碳票”的名称变化,意味着三明林业碳票正在敲开全国市场!
敢于破冰的不仅仅是林改。在三明这座具有改革基因的城市,早已把“创新”二字镌刻在青山绿水间。
——聚焦破解生态环保“九龙治水”难题,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生态综合执法,探索河(湖)长制做法,同时牵头制定了福建地方标准《河(湖)长制工作管理规范》。
——为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问题,我市充分发挥金融和市场杠杆作用,先行探索“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三项改革,成效显著。
——发挥法治力量,在全国法院率先出台司法保障林长制工作措施、发出全国首份“护鸟令”,创建全国首个“水执法与云司法数助治理中心”,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
厚植青山碧水,三明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敢闯肯试,一趟趟“摸着石头过河”,创造出了许多新经验、好做法。
绿里掘金,实现生态惠民
在三明,生态“颜值”变成经济“产值”,绿水青山变成致富“靠山”,持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以崇际村为例,这里是泰宁远近闻名的旅游村,青山环绕,碧水潺潺,景色宜人,吸引着一批批游人慕名前来。
“依托丹霞地貌和毗邻上清溪、九龙潭景区的优势,我们把旅游资源与非遗文化相结合,带动特色农业、研学写生产业共同发展。”泰宁县崇际村党支部书记李文祥说,目前,崇际村不仅打造了黄豆种植示范片、生态岩茶产业园,还引导全村300余人从事旅游行业、20余户村民发展民宿,村民人均纯收入由过去的7000元提高至现在的29000元。
立足好山好水,我市全力做好“文旅+”文章,推动旅游资源“串珠成链”,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捧起旅游“金饭碗”、吃上“旅游饭”。今年上半年,全市游客接待人数、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5.9%、20.5%,均已超过2019年水平。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在将乐县,一条金溪河吸引了一批批皮划艇运动员,水上体育带旺了人气,激活了绿经济;在大田县,台湾美人茶落地30余载,绿叶子成为“金叶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动能;在清流县,全县13个乡镇有11个乡镇发展花卉产业,连片花海带来赏花经济……更多三明老百姓尝到了绿色发展的“甜头”。
依托自然资源禀赋,近年来,我市还聚焦特色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以发展全域森林康养产业为抓手,打造“中国绿都·最氧三明”品牌,被确定为全国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市。2023年,全市森林康养业接待访客近150万人次。
当前,围绕森林和康养,我市在“中国绿都·最氧三明”品牌下,重点打造了“八闽之巅福源建宁”“水墨丹山静心泰宁”“仙峰古堡茶美大田”等10多个子品牌,构建起“一县一品一特色”的康旅产业体系,助力百姓绿里掘金。
绿色发展,早已成为三明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作为一个因国家“小三线”建设而诞生的城市,多年来,三明不断加快传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奋力走上绿色低碳转型之路,推动老工业基地“老树发新枝”:在建宁县,构建“智慧+绿色”新生态,打造起“农牧业+制造业+文旅康养”三产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标杆;在尤溪县,数字加速纺织产业大变革,从纱线到成衣的一条龙产业链时代到来了;在永安县,探索“点绿成金”,推动竹产业“蝶变”,掀起“以竹代钢”“以竹代塑”“以竹胜木”浪潮……
与此同时,全市新兴产业持续壮大,倍增发展。今年1至6月,以氟化工、石墨烯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增长7.3%,增速高于三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0.5个百分点。
厚植绿色底色,三明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立足新起点,三明将继续牢记嘱托,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名片”。(卢素平 通讯员 周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