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做好保护传承这篇大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山关帝文化产业园考察回访记
关帝文化节加深两岸文化交融(资料图片)
关帝文化产业园游人如织本报记者游斐渊摄
游客在东山关帝庙前拍照留念本报记者张旭摄
游客在非遗文创工坊选购工艺品本报记者张旭摄
东山黄道周纪念馆(资料图片)
10月1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关帝文化产业园:
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
金秋十月,在东山铜陵古镇,占地420余亩的东山关帝文化产业园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山海之间。园区内,“国保”关帝庙、铜山古城、黄道周故居等文化古迹点缀其中。
10月15日,这里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关帝文化产业园考察,听取当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进两岸文化交流等情况介绍。他强调,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记者来到关帝文化产业园,感受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关怀和厚望。
考察期间,讲解员韩冬为总书记介绍了关帝文化、建筑技艺和当地民俗。“总书记很亲切随和,听得很认真。”仍处于惊喜和感动中的她表示,今后将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深入挖掘当地风俗、建筑和关帝文化的内涵,以更加生动、形象的讲解方式,展示关帝文化产业园的独特魅力。
作为关帝文化产业园的核心,东山关帝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2019年加入“关圣文化史迹”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被列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与山西运城关帝庙、河南洛阳关帝庙、湖北当阳关帝庙并称中国四大关帝庙。
抬眼望去,庙宇里、横梁上,剪瓷雕、石雕、金漆木雕等传统非遗技艺琳琅满目,堪称“闽南建筑艺术博物馆”,对于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探讨明代建筑艺术、考察闽南民俗风情等,有着重要的实物资料价值。
经过600多年岁月的承载与积淀,一件件生动传神的雕塑、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鎏金画,都在静静诉说着厚重历史与悠久文化。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东山县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加强不可移动文物梳理、保护力度,加快构建统一、高效、科学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确保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长效化、常态化。
“我们将通过提升消防、安防智能化设备等技术手段,提升文物保护精细化管理水平。近期,我们正加快推进东山关帝庙消防和安防工程建设工作。”东山县博物馆负责人林春华介绍。
关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唐代陈政、陈元光开漳引来关帝香火,到明洪武二十年建庙,从内地发祥到两岸传播,东山关帝文化繁衍传承不息,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信仰,两岸文化交流不断深化。今年9月,福建省文旅厅公布第一批省级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东山关帝信俗名列其中。
缘系关帝文化,联结两岸深情。从1992年起,每年6月,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都会在关帝文化产业园如期举行,吸引了海峡两岸和世界各地的信众和游客。目前,已成功举办了33届。
近年来,东山积极“请进来、走出去”,在主动邀请台胞、海外宗亲、民间团体等跨海而来的同时,还赴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开展关帝文化交流。10月16日晚,东山交流团启程赴马来西亚参加当地的关帝文化节,以交流往来互动,携手传承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园区里,开张不到一个月的非遗文创工坊内,贝雕、黄金漆画、海柳雕、海船钉制作工艺等东山特色文创产品,吸引了不少游人驻足选购。
据统计,东山现有文保单位197个,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2个、省级文保单位12个,文物点10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3个,其中国家级1个(东山歌册)、省级14个。
在东山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方雪萍看来,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如何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她有着自己的想法:加大文物发掘保护修缮和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保护等方面的力度,深入挖掘民间音乐、传统技艺、民俗文化、传统游艺、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好文物故事,创新文创产品,让文物会说话,塑造关帝文化产业园IP,全力打造传统文化与活化利用的历史文化名镇和传统村落品牌。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产业园的体验感、互动感将大大增强,游客能更加沉浸式地体验感受东山文化魅力。”对今后的发展,方雪萍信心十足,“我们一定遵循总书记的嘱托,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这篇大文章。”
☉本报记者 吴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