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称赞的“好榜样”,曾在宁化留下他的足迹!

日期:2024-10-18 来源:三明景点大全 作者:三明市楼盘 浏览:374 评论:0
10月1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考察了谷文昌纪念馆,了解当地传承红色基因等情况。
10月1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考察了谷文昌纪念馆,了解当地传承红色基因等情况。




像他那样做人、为政


习近平在谷文昌纪念馆考察时指出,衡量干部业绩好不好,关键要看老百姓口碑好不好。各级领导干部要向谷文昌同志学习,树牢正确政绩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把丰碑立在人民群众心中。学习谷文昌同志,不仅要高山仰止,还要见贤思齐,像他那样做人、为政。



谷文昌是一位令人心生敬意的当代共产党人,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他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而这位全国共产党员的楷模,曾在宁化留下他的足迹!


1969年,谷文昌在宁化县禾口公社红旗大队(今石壁镇红旗村)当社员时,千方百计帮助生产队发展生产,手不闲、腿不闲、口不闲,使红旗大队亩产跃上千斤。群众把他亲切地称为“谷满仓”。



1970年7月,他被任命为闽西北地区第一座中型水库宁化隆陂水库总指挥,他和民工一起,吃住在工地。经过一年奋战,水库建成了,禾口人民结束了缺水缺电的时代。50多年来,水库在防洪、抗旱、发电、改变生态环境、群众饮水等方面,发挥了重大效益,至今人们对他念念不忘。




宁化县的人民,至今思念他的精神和业绩,思念一个为人民造福的真正的共产党人。人民群众的感情是朴实的、真诚的,谁真正为老百姓做了好事,人民群众就会记住他。50多年后的今天,凡是知道他的,只要提起他,无不交口称赞!


下面这篇文章,较详细地介绍了谷文昌当年在宁化工作时的事迹,一起来看看吧!


谷文昌在宁化


▲时任宁化县隆陂水库总指挥的谷文昌(中)带病与群众一同劳动


1949年,谷文昌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随解放大军南下,从河南省林县来到福建省东山县。他,忘记了长途跋涉的艰辛,兴奋、愉快、紧张地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去。


谷文昌来到东山县,先后担任区委书记、组织部长、县长、县委书记,与广大群众艰苦奋斗了14个春秋。在枪林弹雨中与全岛军民一起保卫东山,取得了东山保卫战的辉煌胜利;植树造林,根治风沙,把已经荒漠化的东山岛建成了海上绿洲;打水井、修水库、筑塘坝,战胜了一次又一次旱涝灾害;在极度困难的1960年,修建八尺门海堤,在滚滚波涛中筑起一条金光大道,天堑变通途,孤岛变半岛……他为东山人民造福,东山人民热爱他,上级党组织信任他。1964年省委报经党中央批准,周恩来总理任命他为福建省林业厅副厅长。正当他为发展全省林业日夜操劳的时候,“文革”风暴席卷全国。谷文昌这样一位好党员、好干部依然在劫难逃。




1969年冬天,谷文昌强忍着遭受残酷批斗留下的伤痛,携妻带女,从省城福州来到三明地区宁化县禾口公社红旗大队(今石壁镇红旗村)劳动。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宁化县,地处闽赣边界,距红都瑞金不过100多公里,是一个革命老区,是红军开始长征的出发地之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黄克诚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留下了战斗足迹,毛泽东还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如梦令·元旦》。当年全县参加红军的有13700多人,有名可考的烈士达3300多人。其中石壁镇参加红军的有1300多人,烈士600多人。




石壁古镇,历史悠久,是“客家人”的祖居地。历朝历代的战乱,破坏了石壁的繁荣,青山绿水变成了光山秃岭,十年九旱,暴雨成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兴建了一批小型水利工程,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贫困面貌。1969年,全公社有28000多亩耕地,每亩粮食单产不过300斤,年人均口粮也不到300斤,最低工分值只有7厘钱。


这就是谷文昌重新安家落户的地方。


一定要让群众吃饱饭


谷文昌把自己在“文革”中的厄运置之度外,他没有灰心,没有颓唐,始终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工作。来到红旗大队的第二天,他就请大队干部介绍群众生产生活情况,查看全村的山水林田。谷文昌看着这红色的土地,面对缺吃少穿的群众,心潮起伏。回到家里他对妻子史英萍说:“农民为什么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就是因为穷,没有土地,没有饭吃。如今有了土地,仍然不能吃饱饭,我们胜利20年了,群众还在饿肚子,不该啊!有愧啊!”




深沉的夜晚,生产队长们围坐在煤油灯前开会,谷文昌也来参加,谷文昌与队干部语重心长地谈心:当干部担子重啊!一定要千方百计让群众吃饱饭,饿着肚子怎么革命?怎么建设?接着他又直言不讳,指出了红旗大队农业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田水应由串灌改轮灌;品种需要改良;高杆疏植改矮杆合理密植;土壤板结,应多施农家肥。“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生产队长们频频点头,有的还交头接耳:“句句是实话,都是咱们的心里话。”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谷文昌帮助村里组织了积肥专业队,积攒农家肥、沤制绿肥,他还利用到县城学习开会的机会,在县直机关联系了一些单位,作为红旗大队的积肥点,派专人在县城积肥,隔几天就用拖拉机、板车将肥料运回田间。谷文昌以身作则,每天天刚放亮,村边路旁就闪动着他的身影,一手拎粪箕,一手持粪铲,捡拾猪粪、牛粪、狗粪。捡粪归来,头发上、眉毛上挂着洁白的霜花。他的妻子也早晚去捡粪、积肥。


谷文昌对当时“出工一窝蜂,干活磨洋工”的现象,深感忧虑。他把东山绿化中的经验介绍给队干部,与群众商量实行“包工分”制,把效率、质量、报酬统一起来,不能干孬干好一个样。实行这个办法后,大大激发了群众的干劲,劳动效率、劳动质量大幅度提高。这一年红旗大队摘掉了落后帽子,亩产稻谷达千斤,在全社第一个登上农业发展《纲要》,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红旗大队”。黄澄澄金灿灿的稻谷,满囤满仓,结束了半饥半饱的历史。广大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见面就说,“谷文昌——谷满仓!”“谷文昌——谷满仓!”“若不是老谷,我们还得饿肚子。”


谷文昌在红旗大队组织生产的经验,实行“包工分”的办法,第二年即在宁化县推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包工分”制现在看起来很简单,但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却要冒很大风险。很多人称赞他“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顾自己的个人得失”。


苦干三年幸福万年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石壁镇贫穷落后的面貌,1965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兴建隆陂水库,这是全镇人民的心愿,无不翘首以待。1969年县委提出了“苦干三年、幸福万年”的口号,重新决定水库上马,并且组织力量勘察设计、编制预算、清理坝基、修建施工公路,进行工程前期准备工作。1970年国家正式批准开工,并补助145万元。这是闽西北地区第一座中型水库,库容1760万立方米。水库建成将收到多方面的重大经济效益。


谷文昌被任命为工程总指挥,他拖着“文革”中坐“喷气式”、关“牛棚”落下的阵发性痉挛的左腿,攀上海拔350米的山坡,和其他几位领导干部、技术人员一起,住在一座破旧不堪、阴暗潮湿的祠堂里。来自不同村庄的4000名民工,自带铺盖、工具,住在临时搭起的工棚里。这里杂草丛生,毒蛇出没,蚊虫蔽空。每到夜晚高脚蚊子像飞机一样轰鸣,可怖的银环蛇说不定爬到谁的床头,加之劳动强度大,生活艰苦,没多久民工跑掉了三分之一。面对此情此景,谷文昌急得满嘴起泡,但他没有发火,而是深入工棚,与干部、民工促膝谈心,讲道理、做工作。他拄着木棍下山,走进跑回民工较多的官坑村,召集村民开会,他和颜悦色、苦口婆心地开导:禾口为什么苦?缺水、干旱啊!挖掉这千年苦根,建水库是唯一出路。咱苦干三年,子孙能幸福万年呐!他走进离水库最远的陈塘村。这里的群众不相信水库的水能流到自己家门口,干部也说:“水能流到,我把它喝了!”谷文昌面带笑容,展开水库设计图讲给群众听:瞧,渠道是这么走,这么走的啊……温暖如春的话语,激起了群众修建水库的热情,为了自己的根本利益,再苦再累也心甘!工地上热火朝天,“改变禾口穷山恶水”的大标语,用白石灰水刷写在山坡上,红旗迎风招展,夯歌四起,声震山谷,响彻云霄,车来人往,川流不息。


谷文昌住在工地、吃在工地、干在工地。他从旧祠堂搬进了新工棚,与其他同志一样,80人同住一个工棚,竹片当床板,稻草当褥子,跟民工吃一样的饭菜;他每天清晨五点从工棚走到大坝,从大坝走到涵洞口,从涵洞口走到料场,方圆十几里的工地上,哪里困难大、有危险,哪里就会有他的身影;他参加了工地上几乎所有工种的劳动,打石、挖土、挑土、推车。从小学过打石的谷文昌,手把手教给打石的新手,炮眼怎么凿,石料怎么打,凿子怎么拿,锤子怎么打……真不愧是一位熟练的石匠师傅。工地上下雪了,他冒着零下8度的低温爬上大坝扫雪。同志们说:“你年纪大,天气冷,不要参加了。”他说:“任务艰巨的时候,领导在不在现场,效果不一样。”谷文昌为什么这样吃苦出力,坐在办公室指挥不行吗?“发号召容易,真正干成一件事却不那么容易。事业要成功,领导是关键,指挥不在第一线,等于空头指挥。”他就是这么想、这么说、这么做的。


谷文昌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尊重科学、尊重客观规律。碰到技术问题,总是再三与技术人员商量,然后才做决定,从不乱拍板、瞎指挥。当年水库建设中的技术人员,大多是从下放干部中选用的。谷文昌从副厅级担任了不知什么级别的总指挥,他不想自己,总是关心其他干部的思想情绪,不断鼓励、开导他们。有一次他和技术主管王瑞枝检查工程质量,一起走在晚霞夕照的大坝上,谷文昌拍着王瑞枝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小王,我是经过坎坎坷坷的人,但我始终相信共产党。你还年轻,要努力工作,争取进步,任何时候都要相信共产党。”谷文昌对每个人的生活都十分关心。技术员黄炳光是大龄未婚青年,正在与女友热恋,来到工地后如同天河相阻。谷文昌了解这一情况后,遇到下山联系业务的事,尽可能派小黄前往,为牛郎会织女创造条件。后来两位有情人终成伴侣,至今他们还念念不忘谷文昌的关怀。


随着工程进展,宁化县委、县革委下达命令:1970年10月1日上坝填土。谷文昌认真听取技术人员的意见。这时,涵管清基工作尚未完成,如果不顾质量一味提前,将会造成极大隐患。谷文昌反复向县委领导解释、说明,终于说服了领导,把上坝填土的期限延长了三个月。


1971年3月,雨季即将到来,正是大坝合龙的关键时刻。大坝合龙高度定在海拔高程408米,全体民工、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苦干,填至402米高程时,下起了大雨,围堰漏水,抽水机故障不断,8台坏了6台。库中水位与合龙口土层同时增高。凌晨一点,只差五公分就要过水了!大坝面临冲垮的危险。在这泰山压顶、千钧一发之际,谷文昌拿起喇叭筒,拄着木棍来到工地上,亲自指挥运土,组织一班精壮小伙子潜水,一次次将漂浮起来的潜水管放回水底,同时给县委打电话,请求紧急支援麻袋、抽水机……谷文昌发烫的手紧握喇叭,用嘶哑的声音,发出有力的号召:“现在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水库能不能建成,全靠大家今晚的努力了。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我们要咬紧牙关,坚持、坚持、再坚持!”这时县委书记刘桂江、县革委主任刘大兴、副主任张建国等同志也率县直机关180多人赶来支援。全体民工在沉沉的黑夜冒着风寒露冷,流淌着汗水,向龙口填土,在大水追逼下,龙口终于胜利合龙了!


1971年8月,水库建成了,禾口人民结束了缺水的时代。一池清澈明净的碧水,浮动着天光云影,凝聚着宁化人民的深情。1974年全灌区170多公里长的干、支渠全线通水,全面受益,禾口公社粮食单产在全县第一个跨《纲要》。而今水稻单产已达1700多斤,引进黄烟种植,栽种优质果树,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并驾齐驱,双双腾飞。


50多年来,水库不断加固配套,发挥了更大的效益。据统计,隆陂水库每年为石壁镇人民创造的经济价值超过500万元;利用水库水源建起了自来水厂,结束了饮用溪沟水、池塘水的历史,控制了肝炎等常见病、多发病;水库建成后,先后建起三座水电站,装机容量1020千瓦,年发电300万度,基本满足了全镇工业和群众生活用电,结束了用煤油、松籽油照明的时代;水库建成对改变当地生态环境起了决定性作用,15平方公里的光山秃岭披上了绿装,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水库建成也为下游调洪起了关键作用,成为宁化、清流城关11万人口生命财产的第一道安全闸。1994年5月2日宁化县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如果没有隆陂水库,宁化城关水位将上升1.2米,受灾人口将增加1.5万人,被淹住房将增加3600户。清流县城也得到同样的重大实惠。今日的石壁,告别了十年九旱、缺水少电的贫穷落后面貌,座座工厂、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这个红色老区,正合着时代的节拍,以崭新的姿态,迈向灿烂辉煌的明天!


群众利益点点滴滴挂心头


“不关心群众利益,还叫什么共产党员!”谷文昌对老区人民怀着深情厚意,从点点滴滴做起,“俯首甘为孺子牛”。红旗大队的每一道沟沟坎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每一幢房子的堂前屋后都出现过他的身影。每家每户的情况,在他心里都有一本“明细账”。烈属全姑姐丈夫去世早,儿子当红军牺牲了,祖孙2人仅靠队里照顾口粮和政府救济金生活,家境困难。谷文昌知道后,每月都接济一些钱物。吴仕元考取了地区林校后没钱上学,谷文昌就资助他上学。张良澹是红旗大队的老超支户,因为子女多连买盐巴的钱都没有,谷文昌不仅帮助买些油盐酱醋,每逢队里杀猪分肉,谷文昌总为张良澹垫付肉钱,让他全家吃上肉。还有的困难户领到布票却没钱扯布,他就帮助把布买回来。谷文昌究竟帮助了多少户买肉、扯布,因时隔50多年,已经无法算清,但都知道由于谷文昌的赞助,红旗大队的许多孩子逢年过节穿上了新衣,吃上了猪肉,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感受到了一点生活的美好。


谷文昌一家在红旗村仅仅住了2年。50多年后,当年的老干部、街坊邻居依然清楚记得“谷满仓”:瘦瘦高高的个子,身上经常穿着打了补丁的中山装,有一双磨起了茧子的大手掌,花白的头发,前额上长满了皱纹,见人总是带笑,没有半点官架子。他的妻子、孩子没有半点特殊,无不受到群众称赞。


谷文昌担任隆陂水库总指挥期间,一面精心组织施工,同时把民工的生活牢记心头。为了方便群众,在工地上办起了医疗室、小百货店、缝纫店、理发店。当时物资供应紧张,他亲自到县商业局联系商品,有时要来自行车、缝纫机等短缺商品作为奖品卖给先进民工。为了改善民工生活,要求每个农村大队每月杀一头猪慰问民工,有时他亲自到村子里督办。为了活跃民工文化生活,不定期地在工地上放电影、开展文娱活动,为劳累一天的民工增添欢乐,消除疲劳。谷文昌看到饭堂里用溪沟的水做饭,有些民工喝沟里的生水。他当即指派专人到山泉源头挑水供群众饮用。山泉水清澈甘甜,洁净卫生,犹如今天的矿泉水。吃喝是大事,拉撒的事也不小。谷文昌上任后几天工夫,建成25座厕所,虽然简陋,但比满山遍野随地大小便卫生得多,雅观得多。


谷文昌把水库建设者的冷暖,点点滴滴挂在心头。他和工地22个民工连的干部全部熟悉,可以及时了解情况。搬石头的民工反映手套不够用,他二话不说个人拿出50元钱让民工去购买。一位民工突然患了胃出血,疼痛难忍,他马上拿出100元,送他去县卫生院治疗。1971年3月,水库大坝即将合龙,忽然天降大雨,围堰漏水,百余名民工不顾严寒跳入水中围成人墙,谷文昌始终在现场指挥,自己掏钱买来10斤红糖熬姜汤,他亲手把红糖姜汤端给下水民工喝。


谷文昌十分重视民工的安全生产,提出了具体、明确、严格的要求,但事故又是难以完全避免的。江家村民工张清水在开挖溢洪道时,被塌方埋在了泥下。谷文昌闻讯立即赶到现场,指挥挖土救人。把张清水挖出后,谷文昌抱起他三步并成两步,奔向医务室。张清水终因窒息过久,未能抢救过来,成了隆陂水库工程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因工牺牲的民工。


张清水牺牲的当天,谷文昌亲自主持召开了有几千名民工参加的追悼会。谷文昌沙哑而沉痛的语言,令人动容落泪。“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他紧紧握住张清水遗属的双手,声音哽咽,老泪纵横,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牺牲民工的深深哀悼。


友谊长青丰碑永存


1971年冬天,谷文昌调到龙溪地区(今漳州市)工作。他人走了,心里依然记挂着宁化的土地,宁化的人民,一起参加生产劳动的父老乡亲。宁化县的同志只要到漳州办事,也要去看看谷文昌。1974年9月红旗大队民兵连长和队里几个人去漳州办事,谷文昌把他们请到家里吃饭。边吃边谈,问长问短:田水够不够用,米够不够吃,乡亲们怎么样……1976年,宁化县遭遇倒春寒,播下的稻种烂了,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在这紧要关头,人们想到了谷文昌,请他帮忙。谷文昌满口答应,立刻与有关方面联系落实。当宁化县王瑞枝等同志前往运种时,恰恰遇上公路塌方受阻,谷文昌一直在招待所等到晚上十二点,直至他们到达。60万斤稻种,播撒在宁化大地上,春华秋实,这一年全县粮食又喜获丰收。


谷文昌虽然离开了宁化,但他的精神,他所创造的经验,却在宁化盛开灿烂之花,结出丰硕之果。隆陂水库的建成为闽西北山区中型水库建设树立起一个典范,很多地方的同志前来参观、学习、取经,谷文昌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经验推广运用到了整个三明地区。


隆陂水库建成,消除了干部、群众在山区建设中型水库的疑虑,他们增强了信心,开始相信人间奇迹可以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来。横亘山谷的大坝,激发了人民群众的雄心壮志,倒映峰峦的碧波,焕发了客家儿女的万丈豪情。向大自然进军!向贫穷宣战!宁化人民又陆续建成了桥下、泉上、沙坪三座中型水库,建成小(一)、小(二)型水库16座,目前全县已有水利工程4000多处,有效灌溉面积达33万多亩,宁化也因此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


饮水思源。红旗大队的乡亲、石壁镇的群众,宁化县的人民,至今思念谷文昌的精神和业绩,思念一个为人民造福的真正的共产党人。人民群众的感情是朴实的、真诚的,谁真正为老百姓做了好事,人民群众就会记住他。50多年后的今天,凡是知道谷文昌的,只要提起他,无不交口称赞。




▲石壁镇隆陂水库谷文昌纪念园


谷文昌以自己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爱戴,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树立了一座丰碑。这样的丰碑是永存的,不朽的。在这样的丰碑上铭刻着万家忧乐,凝聚着人民群众的理想和追求……

文章链接:http://dongfengkuaidi.vip/news/show-77186.html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今日推荐
热点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