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勇争先 奔向更加火热的生活

日期:2024-10-20 浏览:3 评论:0

东山红树林本报记者沈昊鹏摄

澳角村电商民宿一条街本报记者黄俊鸿摄

龙虎屿美景本报记者黄俊鸿摄

东山县铜陵镇海上巴浪鱼养殖基地本报记者李林摄

澳角村村民在渔港码头搬运海产品本报记者游斐渊摄

  10月1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漳州市东山县澳角村、谷文昌纪念馆、关帝文化产业园考察。考察中,总书记提起了东山巴浪鱼,参观了谷文昌纪念馆,眺望着澳角那片海……总书记说,新时代新征程农村一定会有更加光明的前景,农民会有更加火热的生活。总书记殷殷嘱托,语重心长,催人奋进。

  近日,本报记者前往东山回访,结合总书记所见之人、之景、之物进行报道,展示海滨渔村的喜人变迁。

  总书记提到的巴浪鱼:有了“新滋味”

  银身翘尾、富含营养的巴浪鱼,在金秋十月迎来了上市旺季。

  10月18日18时许,东山县铜陵镇海军码头,养殖户林进东驾着汽艇驶向内海深处的养殖基地。再过个把小时,就是捕捞巴浪鱼的时间。

  “巴浪鱼性子烈、游速快,却又非常娇弱,出水后会很快死亡。”林进东告诉记者,为了保证鱼的外观和口感,捕捞前要准备好加冰块的海水,用大网将鱼捞起后快速冰鲜封箱,再装船运到各个码头销往各地。林进东的养殖基地里9个渔排900余口网箱,今年可收获近90万斤成鱼,预计产值超5000万元。

  遥望海面,暮色中渔船正逐渐向渔排网箱处汇集,岸上运输车辆交错进出,一派繁忙景象。

  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东山澳角村考察时,也正值渔船回港、各式海鲜被搬运上岸时。

  “总书记说,他在福建工作的时候,曾多次来到东山,吃过这里的海鲜,巴浪鱼干配稀饭的滋味,至今仍回味无穷。”渔民许亚雪回忆起总书记考察时的场景,仍难掩内心激动,“总书记的一席话,让‘巴浪鱼’成了东山的热词。”

  很难想象,深受人们喜爱、被称为“行走的氨基酸”的巴浪鱼,却曾是这片海里最便宜的鱼。

  “野生巴浪鱼肉柴,早年间东山人海捕回来后常腌制成小鱼干保存,市价仅在五六元间。”作为全县第一个人工养殖巴浪鱼的人,林进东笑称这条鱼是自己“游”进了他的养殖场,改变了命运。

  2018年夏,林进东在自家养殖场放养银蓝子鱼苗时,不小心让几条野生巴浪鱼苗偷偷“溜进”了网箱。待到捕捞季节时,他惊讶地发现了这几尾巴浪鱼成鱼,经过人工投饲养殖后不仅体型较野生巴浪鱼壮硕,烹饪后更是肥得冒油、肉质鲜嫩饱满,一改野生鱼又干又柴的口感,家人朋友吃过后纷纷追着购买。看到了商机的林进东,决定尝试将野生巴浪鱼“转型”,编入渔场“正规军”。

  但成规模养殖巴浪鱼并不容易。

  巴浪鱼游速快,消耗大,食量也大,但喂太多会因消化不良而死亡。在经历30多个网箱的鱼苗“全军覆没”后,林进东逐渐摸索出喂料的最佳数量和频次。2020年,林进东与大北农水产饲料企业成立养殖合作联盟,在基地成立实验室,由企业技术团队帮助解决巴浪鱼养殖中的各类问题。

  人工养殖的巴浪鱼成长周期短,仅需8至10个月就可达到上市规格。这条渔民口中的“小杂鱼”终因鲜肥口感成功“游”上了越来越多人的餐桌,更因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深受大家喜爱,价格也有所提高,成为人工养殖比野生产品更受欢迎的鱼类,被推上了东海渔获的“第一把交椅”。

  从捕鱼到“牧鱼”,从野生到“圈养”,巴浪鱼有了“新滋味”,身价提高;当地渔民也尝到了养殖巴浪鱼的“新滋味”,巴浪鱼养殖户数量及投苗量逐年递增。

  林进东的公司现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巴浪鱼养殖企业。林进东在2022年开启“基地+大户”合作模式,无偿为巴浪鱼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和管理,帮助养殖户在科学喂养的同时对成鱼进行品质检验和回购,共同推动产业做大做强。

  去年,东山巴浪鱼成功获得国家级商标认证。在人工培育技术的加持下,一个富民产业正火热兴起,一条鱼“游”出了海岛新名片。

  如今,东山县巴浪鱼的养殖从业人员超2000人,巴浪鱼及其加工制品约占当地水产品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二,产品远销海内外。而铜陵镇海域作为东山巴浪鱼养殖集中区和优新品种推广示范基地,养殖面积达500余亩,产量约2500吨,产值可达2.5亿元。

  投放大型深水抗风浪网箱、升级生态饲养、拓展海水养殖基地……火热“出圈”的巴浪鱼,迎来了新的挑战。

  “我们现在养殖的鱼苗都是野生鱼苗。苗种供应不稳定且受季节影响较大。近年来,巴浪鱼野生鱼苗资源减少,进一步加剧了种苗市场供应紧张的情况。”林进东告诉记者,今年养殖基地和厦门大学、广东海洋大学联合开展校地合作,成立重点实验室、组建科研团队,通过驯养试验等开发巴浪鱼的陆基养殖和亲本强化培育技术,力争构建出巴浪鱼的人工繁育群体并完成子代苗种培育、养殖,做活巴浪鱼“海上牧场”文章、做大“海上粮仓”,推动巴浪鱼人工规模化养殖及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蔡柳楠通讯员欧东茵许颖绮

  总书记眺望的那片海:文旅“好望角”

  翻开福建省地图,澳角是独一份的存在。

  东山岛地处福建最东南端,而陈城镇澳角村,又在东山岛的最东南端。正如非洲南端的地标好望角,它见证了印度洋与大西洋的壮丽交汇,澳角村亦在东海与南海的交界处温情守望。这里,龙、虎、狮、象四座小岛屿镇守东南,神情确肖,组成奇妙的“海上动物园”。

  “那天,总书记就是眺望着澳角的这片海,直夸生态好、风光美。”10月18日,在兴海大道上,村党委书记林华忠又一次难掩激动地讲述习近平总书记来澳角考察的场景。

  凭栏观海景,夜枕听涛声。依托家门口的这片海,在刚过去不久的国庆假期,澳角日均接待游客3000人次。澳角的文旅业,着实火了一把。

  干过30年“船老大”的陈结定在自家开的樱子民宿里,接待了一波又一波的客人。作为全村第一个开民宿的人,年过半百的陈结定见证了澳角村的变化。

  澳角从来不缺产业。从当初的小渔村到现在的国家一级渔港,年产值从6亿元增至15.5亿元,世代接受大自然哺育的澳角早在多年前就已摆脱了贫困,奔向了小康。

  然而,几百年来向海讨生活的经历,赋予了澳角人敢闯敢试的精神气质。2010年,陈结定卖掉了跟随自己多年的老渔船,上岸干民宿。“我看好的,就是家门口的这片海。”他说。

  昔日出海,而今上岸,澳角人渐渐意识到,碧海银滩就是澳角的金山银山。近年来,澳角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和“龙虎狮象”的资源优势,重点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着手建设和特色乡村旅游息息相关的项目与元素,不断加强乡村旅游软硬环境建设,着力打造民宿电商一条街。短短几年时间,澳角脱胎换骨,获评“全国最美渔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渔村。

  澳角村美了,游客纷至沓来。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个又一个的返乡创业青年。

  陈滨杰回来了,5年间开了4家民宿,还打通了电商与民宿的联结,开启“旺季经营民宿、淡季售卖海鲜”的发展模式。

  林湖斌回来了,脑子活络的他,不仅经营渔船、民宿、餐饮,还瞄准游客需求,提供安全游艇和渔家乐体验船,供游客海上游玩。

  这些年轻人,为澳角村带来了活力。这个不算大的渔村如今拥有民宿41家、渔家乐大排档13家,配备安全游艇8艘、渔家乐体验船10艘,年接待游客13万人次,已形成集休闲观光、婚纱摄影、渔家生产生活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模式。

  如今的澳角,吃上了旅游饭,迎来了新生活。东山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方雪萍说,作为东山县最“偏远”的村庄,澳角村的文旅发展之路不仅为村民带来美好的生活,未来还可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为东山县文旅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书记深情祝愿澳角村,日子越过越红火。”林华忠说,总书记的真情牵挂和殷切期望,就是全村的动力。“到时候,请总书记再回来看看我们村产业旺、人气旺,再夸夸我们这个‘好旺角’!”

  ⊙本报记者杨婉真通讯员欧东茵

  总书记关心的那片绿:从海岛延伸到海底

  东山岛的水天碧色下,一株株木麻黄傲然挺立。海风频吹带来阵阵林涛,化作低沉的耳语,隐隐呼唤一个名字——谷文昌。

  10月1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谷文昌纪念馆考察。谷文昌纪念馆坐落在东山国家森林公园内,这里也是谷文昌当年参与建起的赤山林场。纪念馆内,在风沙肆虐的旧照前,总书记驻足良久。“总书记对谷文昌的事迹很熟悉,他曾多次讲述谷文昌的故事。”那天是谷文昌同志诞辰109周年,据谷文昌纪念馆馆长张冬玲回忆,总书记对于“谷文昌造林模式”尤感兴趣,凝神倾听。“我向总书记汇报,谷文昌在东山创造了多层次防护的造林模式:第一道防线是木麻黄,第二道防线是果树林,再往里是一方方良田。东山沿着‘谷文昌造林模式’,持续推进绿化造林工作,让这里变成了生机盎然的美丽海岛。”

  这片绿,东山已经将其从海岛延伸到海底。东山岛与东山海成为密不可分的“生命共同体”。

  接过谷文昌老书记的“接力棒”,东山人把生态作为“生命线”和“发展轴”,久久为功,东山生态环境局局长李结生说。

  60多年前,在谷文昌的力推下,东山岛全县军民齐上阵,一道移山填海的八尺门海堤工程让天堑变通途;60多年后,新一代人以新理念、新方法还原生态,八尺门海堤于“功成身退”后,以“新面貌”延续着与东山人民的情缘。“通过迁移八尺门渡槽,退堤还海,一度被隔断的诏安湾、东山湾恢复海水正常交换,海域海水又有了自净能力。”东山城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先德参与了八尺门海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修复工程包含海堤贯通、海域清淤、网箱清退、岸线整治修复等。“以前这片海域有厚厚的淤泥,2023年海域贯通后,海豚、青鳗、粉鳗等相继现身。这是八尺门海域水质提升的最好体现。”记者顺着李先德的手指望过去,斜晖下的海面帆影点点,与翩飞的白鹭相映成趣。

  不只是木麻黄,现如今,红树林也成了东山的“守护者”。八尺门海域下游,3000多亩红树林苗正茁壮成长。这片种植红树林的造滩底泥,皆来自八尺门海堤两侧清理的淤泥。红树林不仅护堤固滩,还孕育了鱼、蟹等各类生物,引来海鸟翔集,成了游客漫步拍照的网红打卡地。李先德笑道:“这些树苗尚小,待长成树林,东山湾一定更美。”

  从滩涂到近海,这片绿还在延伸。2022年6月,东山为东山珊瑚自然保护区鸡心屿片区珊瑚礁群上“保险”,此举为全国首创。参与保护的既有管理人员、执法队,也有专家学者和公益组织,大家扭成一股绳。

  成效是显著的。10月19日,在厦门大学东山太古海洋观测与实验站,东山向大家分享了造礁石珊瑚监测和保育成果、经验和技术。“造礁石珊瑚是整个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框架建造者。我们近年在开展水下工作时发现,东山水域部分区域的珊瑚长势良好。”说话者是欧汉超,东山县海洋保育志愿者协会会长。他和伙伴们常年潜海种植珊瑚,并开展珊瑚生态监测。

  时光流转。滩涂的红树林、海底的珊瑚礁和漫山的木麻黄已构成了一道“印象”,向人们述说东山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故事。绿色丰碑下,一条从“靠海吃海”到“人海和谐”的发展新路正越拓越宽。

  ⊙本报记者黄舒哲通讯员欧东茵

文章链接:http://dongfengkuaidi.vip/news/show-77422.html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今日推荐
热点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