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悠久的泉州,几乎每个县区至少都有一条“老街”,比如鲤城区的西街、中山路,永春县的五里古街,德化县的上涌杏仁街等。
在泉州台商投资区,也有一条后港老街,那里风景秀美、人文底蕴深厚,因其独特的闽南贸易建筑群和悠久的海上交通史,被誉为泉州版“清明上河图”。一代代后港街人在这里出生、成长,最终离开后港走向世界,后港街的居民越来越少,但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从未改变。步入后港古街,平整的石板路、覆盖青苔的石阶、南洋风格的骑楼,仿佛在向行人低语,讲述着它繁盛的过往。
九溪汇流处 商贸繁荣地
后港古街位于台商投资区东园镇后港村,北起后墓头,南至西宫尾,附近有一座溪山,从海上看溪山如同俯伏在地上的神龟,所以当地人通常称其为龟山。“后墓头是一处小山包,是后港村居民埋葬先人的地方,而西宫尾的‘西宫’,则是指位于村庄西南方向的龟龙宫。”村民陈国彬用手指出古街的起止位置,顺着他的指引,记者开始了一场探寻之旅。
古街依龟山形势而建,总长400余米。
古街依龟山形势而建,总长400余米,南北贯通,以东西横向两条排水沟“鱼巷沟”为界,分为三段,北段称顶街,中段叫中街,南段为下街,每段街道头尾均设有一座隘门。随着发展的需要,后来又陆续建起了八间头、七间仔等。具有闽南风格的古街有左右各四尺宽的骑廊,中间约五尺宽的街道,街道铺有石板或鹅卵石,既美观又经济。
后港古有九溪之称,因为有起源于鹦哥山南麓九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经此汇流入海。后因其南部有港埠,海运交通便捷,涨潮时,船舶可驶至半山宫下停泊,易名后港。优越的地理条件带动商贸往来,15世纪初,古人在九溪山畔设下“圩日”,附近居民定期聚集于此,交易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后来因倭寇频繁骚扰,朝廷颁发禁海令,造成海运停滞,活跃的民间贸易被迫中道而废。
后港古街
到了清中期,后港再度兴盛。清太学生英旁笔记记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溪山后港墘为墟里交易场所。再厉雍、乾、嘉之治,呈现繁荣。”嘉庆六年(1801年),惠安吴姓知县在后港街勒石《示禁碑》,乡绅长老出面集资开始兴建后港街。逐渐形成了贸易集市,引来了临近县市商贩到此经商定居,呈现出繁盛的后港街。
民国后期,因居民生活需要又陆续扩建山后尾和海后尾,进一步扩大了古街的规模。东边依山,称之为山后尾,西面傍海,称之为海后尾,轿子、马匹、舟船等海陆交通工具都在此营运。
明清骑楼间 市井烟火浓
古街共建二层楼房七十二座,街道两边东西相向,大小等同,每座楼宽一丈二尺,深三丈六尺,楼与楼之间同合一堵墙,且中间有小门相通,底楼前为店面,中为栈房,后面作为厨房使用,卧房和生活区设在二楼。
在明清骑楼下是店门,两侧或设木制“窗胡”,或店门偏置,在另一侧大开“窗胡”。店铺门口还有由石块及石板搭成的石台,“窗胡”打开时就成了摆放货品的柜台。
在早期,后港全街仅有三百多人,却有陈、江、骆、郭、李、谢、何、黄、孙、许、庄、洪、蔡等十三姓之多,被称为杂姓街,但街坊邻居们和睦相处,休戚与共。
陈国彬看到这条街,从当时的商贸繁荣到现在的荒废。
在后来,后港街逐步发展,街上经营起各类店铺,街道对门两两相应均有特色。生活方面,药店、杉行、打铁店、红毛灰店、打金子店、酒楼、菜馆、猪廊、鱼行、包饼店、豆腐店、杂货店、米店、布店、裁缝店、理发店、农具店、编补篮店、箍桶店等鳞次栉比。曲艺娱乐的“金宝联”戏班、弦管、“金嘉礼”木偶戏团等,民俗所需的金纸店、糊纸店、棺材店和“师公”“土公”也在后港街扎根。还有书信馆、盐馆、医馆、产房、私塾学堂等官营、半官营设施。
“以前的后港街几乎囊括生活方方面面的需求,比如有接生婆的‘接生店’,还有‘红包店’,‘红包’是一种经由面粉制成、色素染色的糕点,后港街人会在满月的新生儿屁股下放个‘红包’,祈求红红火火。”陈国彬介绍道。如今的后港古街,仅有两三位老人居住,在探寻古街的过程中,记者遇到了一位本地阿婆,81岁的陈阿婆在村中居住,她表示,自己曾在古街中住过十几年,父亲五六十年前还在古街卖过花生包,他用海上的白沙和蒜头将花生炒制出五香味,一包卖五分钱。
街尾隘门
繁华的街市,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客商,比肩继踵。在最辉煌的时期,即便惠安县城、东园、石湖、蚶江等地的人都来后港购物、做生意。每逢婚丧喜事、民俗节日,后港总是人山人海、项背相望,可谓是泉州城的缩影。
商贾云集地 文脉育英才
在如今略显衰败的古街上,“杏圃”“心田”等商号牌匾依然清晰可见,其中“杏圃”乃1956年重镶。如果在清代时到后港街贸易,不仅可以在商号牌匾上看到黄抟扶、江少文等进士、举人、秀才的墨宝,还能见到七十二间店铺高悬各自商号的锦旗。
店面招牌尽是历史沧桑
泉州台商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陈思明著有《这里是后港街》一书,他在书中记载,在每间店门,还贴有独特的冠头联,将所经营的范围生动贴切地嵌藏于联文之中,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横批有“泰运兴通”“心益良田”“合碧吉金”等等。而部分楹联有:“泰启三阳占大有,兴通四海协同人”“心地纯真遐迩悦,田禾圃药尽皆春”“合而观之左宜右有,吉大来也日盛月新”“合则来不合则去,兴于国必兴于家”,连箍桶店都有生动贴切的对联“岂能尽箍天下桶,不堪放弃掌中杯”。理发店门口的对联为“小小功夫专交头面人物,微微手艺独做须眉文章”,体现出剃头师精湛的刀功手艺,其手中的剃刀也与酒楼厨师菜刀、裁缝师手中的剪刀并称为后港街的“三刀”。
建楼时间
上一页12下一页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