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岁坂美九十九间驻颜有术 闽南红砖大厝完成修缮

日期:2024-10-22 来源:厦门岛 作者:厦门市新闻 浏览:754 评论:0

俯瞰“坂美九十九间”。

  “门口那个石墩子,是我们年轻时候给稻谷脱壳的石臼。”“家门口这口井也还在,里面还有水呢!”“没想到,连爷爷传下来的算盘都保留了下来!”……68岁的坂美阿伯石双莲重回熟悉的古厝,在前后厝来回踱步,为厅堂里的八仙桌拂去尘埃,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把他带回四十多年前的年轻岁月……

  日前,湖里区金山街道五通社区“坂美九十九间”完成最后的修缮工作,它所在的坂美民俗文化园不久后将正式对公众开放。

  “坂美九十九间”背靠着恒禾七尚楼群,与厦门七尚酒店仅一条马路之隔。它是厦门岛内现存最为精美的、体量最大的闽南红砖大厝,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古时候,这样的体例和装潢,就是豪宅。”湖里区政协特邀研究员、文史专家黄国富说道。

  “在五星级酒店旁边保留带有古韵的‘坂美九十九间’,让这里变成更吸引人、更具特色的城区。”湖里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肖琼说。

  【溯源】

  名门豪宅工艺精湛

  确实有99个房间

  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是闽南一带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民居建筑,外在建筑艳丽,而内在朴实端庄。

  厦门市博物馆原副馆长、文博研究员郑东第一次走进“坂美九十九间”时,拍照都不敢离得太近。“古厝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一是气势宏大,二是饱经沧桑。”

  据记载,“坂美九十九间”总建筑面积约1820平方米,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坂美九十九间”,并非虚名。“我认真数过了,确实拥有99个房间,包括83个房间和16个厝尾间”。郑东说,“九”在古代有至高的含义,也象征吉祥、尊贵,因此“九十九间”常常是虚指。然而在20多年文博工作里,他头一次在厦门见到完整的“九十九间”。

  “坂美九十九间”采用石雕、砖雕、木雕、泥塑、瓷片剪贴等装饰手法,工艺精湛,在本地民居大厝中出类拔萃。例如屋顶的剪瓷雕图案“凤凰于飞”就十分精美,代表富商大族的心中理想,因为石氏的祖先曾高中进士,赫赫有名。

  据黄国富考证,坂美是岛内惟一一个石姓聚居的村落。在宋代,石仲甫、石起宗等十多位石姓人相继中进士,后来逐渐成为同安四大望族之一,俗称“西石”。明初,“西石”因遭变故,族人分迁散居各地,其中一部分族人来到坂美并定居,算起来距今已超过600年。

  《湖里文史资料》记载,“坂美九十九间”的主人是清朝航运商人石日华。石日华经商后获利颇丰,发家后在海湾上建起了闽南红砖大厝,这样出门即可上船,到岸也就回了家。也因为行船便利,他的生意做得越发红火,运载布料、烟草等商品近至金门、澎湖、鹿港等口岸,远至南洋,又从台湾和南洋载回大米、鹿肉、香料等进行贸易。

  更有意思的是,黄国富说,相传石日华拥有99艘大船,他的居所也逐渐扩建成为拥有99个房间的群落,也就是今天的“坂美九十九间”。与一般闽南民居的单护厝或双护厝不同,“坂美九十九间”有八列护厝,因此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2013年,湖里区政府将其登记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保护】

  墙壁剥蚀屋瓦脱落成危房

  一份检察建议开启修缮

  我们跟着石双莲,推开一扇没有关严的木门,进入古厝中,但见门中有门,巷中有巷,恍若迷宫。尽管房门有些褪色,但古厝干净整洁,散发古色古香的韵味。

  “四十多年前,我结婚时搬进这里,大女儿就在这间房子出生,当时这里住着70多口人,逢年过节别提有多热闹了!”站在偌大的院子里,石双莲耳边似乎回响起当年的欢声笑语。

  而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石家人的传说和“坂美九十九间”似乎被湮没在旧村里,昔日用金山银海砸出来的“豪宅”也慢慢凋零。

  在一张拍摄于2019年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古厝房门破旧、墙壁剥蚀、屋顶瓦片脱落,私接的电线、堆放的杂物看起来凌乱不堪,已然不见往日繁荣的景象;中庭内甚至搭盖了违章建筑,更是让这里成为危房。

  城市更新,让古厝有了新的生机。“坂美九十九间”地处湖里东部旧村整村改造范围内,当时村民们一度担心古厝被拆除。湖里区在推进东部旧村改造过程中,意识到需要统筹文物保护与城市规划建设,并研究制定了《湖里区东部旧改片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方案》,因此留下了这个宝贵的古厝群落。

  2021年,一份检察建议,让这个古厝群落重回公众视野。

  当时,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要求检察机关探索办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公益损害案件。2021年5至6月,湖里区检察院实地勘察了辖区三十余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场所,发现包含“坂美九十九间”在内的多处建筑存在日常维护和修缮不到位的情况,其中“坂美九十九间”成为危房、违章搭盖等情况备受关注。

  “当时,我们发现这座规模庞大的红砖古厝已经房门衰朽、墙壁剥蚀、瓦片脱落,可以说在夹缝中生存,情况很不乐观。”湖里区检察院副检察长郑新宇回忆。

  在对湖里区文物主管部门和辖区街道办事处开具的检察建议书里,区检察院提出应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确保文物安全。

  这份检察建议得到了湖里区的重视,“坂美九十九间”修缮工作正式启动。湖里区文旅局组织开展现场勘察、编制设计方案,区城管局、区征收中心、金山街道等职能部门依法查处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周边违反城乡规划管理的新增违法建设,加快推进征拆进度,最终形成古建筑共同保护合力。

  【新生】

  保留原本形制和工艺

  复原“会呼吸的墙”

  2023年5月,坂美民俗文化园正式动工建设,也同步开启了“坂美九十九间”的修缮保护。

  在修缮过程中,相关部门都达成一种“默契”——只有还原当年的风貌,才能留住乡愁记忆。

  根据《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修旧如旧,需要保留原本的形制、结构、材料、工艺。

  保留建筑群的结构好理解,保留形制指的是什么呢?郑东打了个比方,较为高大的主厝屋顶是人字形山墙和燕尾脊,而较低矮的护厝则是马鞍形山墙和田埂脊,在修缮过程中要注意加以区分,“不同的形制代表建筑主次关系和建筑文化内涵,这些都包含很重要的信息。”

  古建筑修缮,可以说是一门专门学问,而修旧如旧的秘诀,都藏在细节里。抚摸着古厝乳白色的墙,与现代建筑中使用的平滑的石膏腻子不同,略带粗糙的触感和青灰的色泽透出古朴的质感和观感。郑东说,为了将墙面尽量做到接近原汁原味,修缮团队专门到泉州安溪、南安请来老手艺人,并找到闽南古厝使用的海蛎壳煅烧灰,按传统工艺流程将壳灰先浸泡在专门的水池里半个月以上,使灰浆质地更有韧性,然后加入淡水沙和水调配搅拌,对墙面进行抹灰、压光。拍浆时还需掌握合适的干湿度,这样才能使墙面干透后不容易开裂,经久耐用。

  这种墙面还透气防潮,壳灰的气孔让墙面自己会“呼吸”,比起一般的油漆,更加适合闽南闷热潮湿的天气,这也是当年的建筑墙面能保留百年的秘诀之一。

  在“坂美九十九间”修缮现场,师傅和工人们根据图纸要求对木料进行加工,将整块原木用斧头砍剁成所需要的尺寸,保留了手工痕迹。作为修缮工作的相关负责人,湖里国投工程公司的工作人员潘劲松解释说,无论是一块红砖,还是一块木雕,都要尽量采用古法手工艺制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古建筑只是修修补补却比盖楼房耗时更久。

  有趣的是,厅堂内略带“蜘蛛纹”的红色土砖,也是有意保留下来的。郑东解释,这些红砖有上百年历史,能提供很多信息,包括当时红砖规格尺寸、砖坯原材料配比、烧制工艺以及地面铺装垫层等。“当时较好的红砖粘土一般来自九龙江出海口的龙海等地,那里的粘土酸碱度中和且质地细腻,才能烧出高档红砖,现在出于环境保护不再开采,因此很难再有这样的红砖了。”

  古厝保留了韵味,也为这里的人们带回了记忆。石双莲坐在大门口,眼前仿佛浮现青葱岁月的熟悉场景,院子里吹起阵阵清风,傍晚略带凉意,他却迟迟舍不得离开……

  如今,这片古厝的整体修缮完成,勒脚、墙身、檐边尽量保存原有印记,屋内的木架构和房顶全部修葺一新。未来,包括“坂美九十九间”在内,整个坂美民俗文化园将挖掘闽南、闽台、华侨、海丝等特色文化元素,打造闽南民俗展馆、海丝文化馆、非遗研学基地等,让城市更新和文化传承深度融合。

  记者手记

  让古建融入现代生活

  穿过高楼林立的“水泥森林”,走进坂美民俗文化园,推开“坂美九十九间”的大门,300多年的光阴仿佛仅是一瞬,这一刻唤醒了流淌在血脉里的乡愁记忆。

  城市更新并非简单的建筑拆与建、空间调与换,而是通过可持续发展让城市肌理充分舒展,持续激发生命力和创新力。也只有处理好了“古与今”的关系,才能相得益彰。

  在拥抱经济发展、拥抱高楼大厦的同时,是否能够多些历史的回望?尊重记忆、珍惜记忆,在城市更新中,如何保留文化遗产,“坂美九十九间”的案例或许能给我们一个有价值的思考。

  在坂美民俗文化园,除了“坂美九十九间”外,还有王清祥宅、大夫第等古厝。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后,如何使其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在充满烟火气的历史文化街区深圳南头古城,或是保留“海丝”史迹的漳州月港,通过持续导入文旅资源,举办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文旅活动,让保留古朴韵味的建筑群不仅融入现代城区,而且能更好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或许可为“在保护中发展”留下新的注脚。

  

文章链接:http://dongfengkuaidi.vip/news/show-77923.html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