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创作团队合影留念。
石厝、隧道、奇石、港口,福州平潭的每一块石头似乎都有它的故事。在第4届IM两岸青年影展72小时极限拍摄挑战中,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创作团队将镜头对准福州平潭的石头,成就了三等奖短片——《像石头一样》。这部影片以福州平潭得天独厚的地理特征“石头”为起点,赋予其深层次的情感和文化意义。通过石头意象的多重隐喻,展现了石头和福州平潭人之间的深刻联系,将冰冷的石头变成了有温度的象征。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创作团队在拍摄现场。
从石头厝出发
《像石头一样》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叙事性影片,它更像是一篇散文诗,巧妙地将石头的意象贯穿始终,暗喻了福州平潭人坚韧拼搏、开放连通的精神气质。“石头既是安稳坚韧的,也是可以翻滚腾空的。”导演张扬说,石头是贯穿影片的主线。
“我们团队在前期调研时,便被福州平潭石头厝吸引住。”指导老师张净雨回忆道。
镜头下,石头厝静静伫立在海边浪花旁,历经风浪拍打却依旧稳如磐石。“我们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一些年纪大的渔民,他们大部分时候都在默默干着自己的事情,但是他们背后有坚韧拼搏、不被展示的一面,和石头厝一样,他们每个人都撑起了一个家庭。”张扬说。
张扬认为,石头的气质和福州平潭人给人的感觉相似,有一种安稳坚韧的力量,但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里顶天立地的英雄。“这些不怕风不怕浪的人,虽然只有普通的名字、平凡的面孔,但是足以和石头筑起的房子一样,为亲人锚定永恒的家。”
“石头厝也是福州平潭人的一个重要羁绊,无论出门多远,在外多久,都有一个石头厝在等着他们,这是一种落叶归根的羁绊与信仰。”张净雨补充道,石头厝不仅是支撑房子的建材,更是筑成港湾的元素,这就是石头往外延伸的一些气质。
与石头“硬碰硬”
影片的中段,镜头对准了隧道工程人“菜花姐”。福州平潭因修建隧道工程而闻名,而从事隧道挖掘的福州平潭人则是与石头最直接“硬碰硬”的对抗者。他们用双手和工具,与坚硬的石头抗衡,开凿出通向未来的道路。
“菜花姐一个人在外地打隧道十几年,带大了她的一双儿女。”张扬说,菜花姐的故事让他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女性力量,在生活的重压下不屈不挠地奋斗,直至开辟出自己的生存之路。
张扬介绍,选择“菜花姐”作为影片的重要形象,是因为其工作象征了与石头“硬碰硬”的精神。这种直面困难、不畏艰险的品质,正是福州平潭人又一种气质的象征。在隧道的黑暗深处,每一次钻探与凿击,在碎石里铺出道路,都是直面艰难的真实写照。
“我们从石头的特性出发,提炼出它的坚韧、稳固的特征,同时也在思考它的开放性。”张扬说,石头不仅是“保守的”,也是“开放的”,它可以被打通去连接世界。
张净雨说,这种内在的冲突感和福州平潭人的气质形成了重要的羁绊,打隧道这种隐喻不仅是福州平潭人奋斗抗争精神的写照,更是福州平潭开放开发、联通世界的写照,“不论是被修筑成桥梁,还是打通成隧道,都是福州平潭向外连通世界的意象。”张净雨说。
在石头中汲取智慧力量
在72小时的极限拍摄过程中,创作团队遇到最具挑战的场景,是一段海滩上的烟花秀。那天,团队在日落时分来到福州平潭的一片海滩,海风异常凛冽,风速迅猛,几乎将所有道具吹得东倒西歪。点燃烟花成了极大的难题,火焰刚刚点起,下一秒便被风扑灭。团队成员几次反复尝试,却始终难以成功。
美术设计王天妍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那是她在“极限挑战”中感受到的“最极限时刻”。一边要想办法抵抗自然的强力干扰,一边还要在日落之前完成拍摄进度。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无人机的飞行更是困难重重。
“我们几次尝试点燃烟花,但风总是把它吹灭,”王天妍说,“当烟花终于成功点燃并飞向空中时,我们所有人都感到了一种巨大的震撼和满足感。”烟花在海风中绽放出绚丽的火光。那一刻,几近黑暗的海滩瞬间被照亮,四周的山石在火花的映射下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无人机也终于捕捉到了理想的镜头:火花从地面冲天而起,光芒照亮整个海滩,同时也照亮着脚下的每一块石头。
张扬说,这一幕是影片的升华和点睛之笔:“烟花里面的主要成分是火药,而火药的一个重要成分就是由石头里面提取出来的硝石。从石头里面提取出来成分,它能够再次照亮石头。我们觉得这就是对我们片子的圆满呼应。”
影片借此点明了石头“撞碎了也可以腾空”的隐喻,从石头中提炼出的成分,突破束缚,最终在天空中绽放出绚烂的火光,它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变成了有生命的元素,从大地到天空,完成了一次令人惊叹的跃升。王天妍谈到这一场景时说:“烟花绽放的瞬间,照亮整个山头,这也象征着福州平潭人从石头中汲取力量,通过奋斗,最终突破自我,尽情绽放。”
“做一颗石头,待腻了,还可以翻滚,撞碎了,也可以腾空”,这不仅是石头的命运,也是福州平潭这座城市的命运,每一个福州平潭人的命运。在与自然的抗争与自我的对话中,福州平潭人始终在寻找新的可能性,迎接更加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