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讯(海峡导报记者陈磊黄奕琳陈琪燕) 这周,一堂别开生面的“历史课”在同安区第一实验小学开讲。这是厦门市博物馆(以下简称“厦博”)开展的“文博文史进校园”活动,通过主题讲座、展板展示、知识问答等方式,让厦门历史文化更加深入童心。
事实上,这只是厦博近年来打开馆门,引进来、走出去,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多方资源有效衔接,让博物馆释放出更多育人能量的一个缩影。
“收藏、教育、研究是博物馆的三大职能,其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市博物馆宣教部主任尤丽雪表示,过去,博物馆教育更多体现在为大众参观讲解中;近年来,随着公众文化需求的增长,厦博针对不同年龄层,进一步拓展教育平台,扩大教育功能,开展了中小学助教、课后延时服务、文博思政课、研学、文化拥军、助残扶残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教育项目。
成功打造多个厦博品牌跨界合作赋能社会教育
看展览、观文物、做手工、听讲座……今年暑假,“博史铸今传承不息——文博思政课”夏令营在厦博顺利开展。来自滨北小学、园南小学、槟榔小学等校的学子们在厦博讲解员、志愿者的带领下,走进博物馆,走近历史古迹,深度触摸厦门的历史“文脉”,体验厦门的“前世今生”。
“文博思政课”项目自去年6月启动,由厦博与市政协文史学委、思明区教育局联合举办,通过师资培训、专题讲座、研学实践、现场教学、夏(冬)令营、主题校园活动等形式开展,实施一年多来,已成功举办100余场,共建学校36所,受众达上万人次。日前,该项目还入选了2024年全国文博社教百强创新案例。
除此之外,厦博还成功打造“文史文博进校园”“为城中村的孩子点亮历史的星空——厦博‘新厦门人’”“博物馆让传统技艺活起来”“行走的红色厦博”“赓续文脉”等厦博品牌社教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省及全国形成了一定影响力。“博物馆教育不是一次性活动,厦博所开展的社教项目都是长期坚持,持续优化。”尤丽雪表示,2021年,厦博就已开展高校思政项目,通过孕育积淀、升级完善,逐渐形成“文博思政课”品牌项目。今年刚开展的“童言文博声礼赞新时代——2024第一届文博宣讲小使者活动”,也是在往年红领巾讲解员培训基础上,通过培训考核、志愿讲解、巡回宣讲和录制主题视频等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进一步展示新时代红领巾讲解员们的闪亮风采。
此外,厦博还积极主动对接高校、机关企事业等馆外优质资源及研学机构、旅游集团等平台,合力开发新项目,形成良好的资源聚合、利用及传播效应。近年来,先后与集美大学海洋装备与机械工程学院联合开发“水运仪象台”专题,拍摄小视频,设计研学手册;联合厦门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学生志愿团队,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博物馆让传统技艺活起来”项目活动内容等。
数据显示,厦博2021年共举办社教活动113场、2022年举办166场、2023年举办251场、2024年截至10月举办248场,数据逐年增长,馆内外社教场次占比也逐渐趋平。
“文博+志愿”双向奔赴建设一支高素质志愿者队伍
今年7月,在园南小学“文化小使者寻迹古城墙”——文博思政课夏令营中,厦博志愿者孙军主讲的《娃是厦门郎》讲座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生动有趣的讲述让大家听得入迷,许多同学纷纷表示听不够。
穿上黄色马甲,戴上讲解器,在博物馆内,为市民游客生动讲解;走进校园,给孩子们上一堂精彩的文博课,这便是厦博志愿者孙军的日常。而这志愿服务工作,她一干就是10年。
回顾过去10年的志愿服务工作,孙军总结了三个词:存在感、价值感、成就感。在她看来,厦博志愿者这一身份,不仅为她提供了服务社会、分享阅历的机会,也让她在志愿服务中丰富知识、提升自我、赢得肯定。
孙军告诉导报记者,自2014年加入志愿者服务队以来,她便给自己立了小目标——参观100个博物馆,从一开始的走马观花,到现在的触类旁通,掌握的文博知识也在游览中形成联系。如今,她已走过全球248个博物馆。在博物馆看到的、听到的,也形成了她的讲座课件,再分享给更多的人。
在厦博社教工作中,有许多像孙军一样的志愿者,因热爱而坚持。作为社教工作的生力军,厦博志愿者服务队已成为厦博一张特色名片,在全市志愿服务工作中发挥标杆作用。
“厦博给予志愿者充足的自主发挥空间。”作为厦博志愿者队伍的“大家长”,尤丽雪告诉导报记者,厦博通过聚集资源、搭建平台、打造品牌,让这些来自各行各业、有才能的志愿者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所长,发光发亮,推动博物馆社教工作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目前,厦博有132名社会志愿者,累计提供志愿服务9万多小时,形成展厅讲解、主题社教、文化宣传、寻古探源、志愿者大讲堂、音频导览等六大模块文博特色服务。厦博志愿者队伍先后获得“牵手历史——第六届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优秀团队、市“最美志愿服务组织”。其中,2人同时获省“五星级”志愿者和市道德典范个人;4人分获市三星级、四星级志愿者和学雷锋志愿服务“最美志愿者”;1人入选全国“百佳讲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