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自然资源部发布“2024年海洋生态修护典型案例”,对全国10个典型案例进行推广。“福建省泉州市晋江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入选,为福建省唯一。
该案例项目位于泉州湾海域,此前存在互花米草入侵、生物多样性降低、硬质护岸生态服务功能减弱等问题。近年来,晋江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以中央财政资金支持项目为示范引领,开展泉州湾“蓝色海湾”综合整治,实施互花米草清理、红树林营造、鸟类栖息地恢复和海岸生态化改造等工程。
泉州湾“蓝色海湾”综合整治实施以来,共清理互花米草335.07公顷,营造红树林194.13公顷,海岸生态化改造6.2公里,滨海湿地生态功能、生态颜值、生态质量、生态韧性显著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持续增强,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空间协同、相融共生,让百姓在绿水青山、碧海银滩中共享生态之美、生产之美及生活之美,擦亮了泉州湾滨海生态廊道“金名片”。
通过改造,晋江有效治理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灾害,打造成集潮沟、低潮高地、红树林、光滩等于一体的滨海湿地,由海向陆形成“滨海湿地—生态海堤—防护林”一体的生态缓冲带格局,系统增强海岸带防灾减灾能力,成功抵御2023年7月在晋江登陆的超强台风“杜苏芮”。互花米草治理模式在第一次全国互花米草防治工作会上得到推广,并写入福建省互花米草除治攻坚行动技术手册和指南。
如今,恢复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泉州湾“蓝色海湾”呈现出植被繁茂、鱼鸟翔集的滨海城市新画卷:修复后新种植红树林平均盖度超70%,红树林群落长势良好,平均成活率达82%。潮间带总生物量为修复前的2.4倍,鸟类数量为修复前的2.3倍,鸟类多样性指数由1.6提高到2.1。修复后监测到鸟类达203种,其中国家二级以上保护鸟类32种。被誉为“鸟类活化石”的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白鹤亚成鸟首次到访修复区,修复区域已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重要通道和珍稀濒危鸟类“加油站”。
不仅如此,泉州湾已成为晋江生态地标。据统计,到此休闲旅游、观鸟、研学人数总量为修复前的20倍,共举办18场亲子活动、9次研学科普,接待考察调研团队42次;获央视新闻、央广网在内的多家央属、省属新闻媒体宣传推广。通过“蓝色海湾”综合整治,晋江流域入海口生态获得全面提升,获评第十一届“母亲河奖”等多个奖项。
“修复形成的湿地景观,提升区域海水、空气质量,推进特色鸟类研学科普与观鸟休闲产业市场化,有效发挥红树林碳汇效应,有利于未来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同时联动旅游、海洋碳汇、海洋科学教育与科普等产业,促进生态产业发展。设立生态保护基金,引进社会资金参与项目生态管护,开创了全国首单湿地生态保险,实现生态金融创新应用。”泉州湾“蓝色海湾”综合整治项目有关负责人介绍。
(记者 阙杨娜 通讯员 魏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