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级洞箫立项人、洛江非遗传承人杜志阳:以冬竹之韵 铸洞箫之魂

日期:2024-11-18 来源:福建泉州 作者:泉州市最新新闻 浏览:288 评论:0
<strong>以冬竹之韵 铸洞箫之魂</strong>

  以冬竹之韵 铸洞箫之魂

  泉州市级洞箫立项人、洛江非遗传承人杜志阳,匠心独运,制作洞箫,传承千年南音韵律

  在繁华与古韵交织的泉州古城,有一种声音穿越了千年的风霜,依旧悠扬地回荡在每一个泉州人的心间——那就是南音,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在这古老音乐的背后,有一位匠人,他以匠心独运的手艺,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杜志阳于1981年出生,是泉州市级洞箫立项人、洛江非遗传承人。洞箫,作为南音演奏中不可或缺的乐器,其音色深沉而悠扬,能够直击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而制作一把好的洞箫,对于杜志阳来说,不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一种艺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与传承。

竹子与制作好的洞箫

他和女儿、儿子一起吹奏洞箫

  精挑竹子阴干数年

  一天半打磨才制成

  走进杜志阳位于泉州市后城的工作室,仿佛踏入了一个静谧而神秘的世界。这里堆放着各式各样的竹子,它们或粗或细,或直或弯,但每一根都承载着杜志阳对洞箫制作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

  “制作洞箫,首选冬天的竹子。”杜志阳一边细心地清洗着刚从德化收购回来的竹子,一边向海都记者介绍,“冬天的竹子质地坚硬,不易蛀虫,做出来的洞箫音色更佳。”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材料选择的严苛与讲究。每一根竹子都要经过精心的挑选、清洗、晾干、火烤、阴干等多道工序,才能成为制作洞箫的原材料。而这个过程,往往需要数年的时间。杜志阳的工作室里,就收藏着近万根经过精心处理的竹坯,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被赋予新的生命。

定音位、钻孔

  制作洞箫的过程繁琐而复杂,需要极高的耐心与技艺。杜志阳拿起一根阴干了三年的竹子,开始了他的创作。他先用火烤竹子,使其变得更加柔软易弯,然后把竹子放在特制的凳子上喷洒一些水,开始挤压矫正竹子的形状。接着,他锯掉头尾、打通竹节、画中心线、做催口、定音位、钻孔……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他对洞箫的深厚情感与精湛技艺。经过一天半的精心打磨与调试,一把完美的洞箫终于诞生了。它的音色饱满而悠扬,外观精致而典雅,就是一件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

火烤竹子使其变得更柔软

  从小学就喜欢洞箫

  没钱购买自己制作

  杜志阳与洞箫的缘分,可以追溯到他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当时,他的小学开设了南音学习班,他第一次被洞箫那深沉而悠扬的声音所吸引,便毅然选择了吹洞箫这个乐器。然而,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他无法购买两三百元的洞箫。于是,他萌生了自己制作洞箫的想法。他跑到山上挖竹子,找老师借来洞箫作为参考,凭借着对洞箫的热爱和执着,他终于制作出了自己的第一把洞箫。当这把有模有样的洞箫呈现在谢锦章老师面前时,他得到了谢老师的肯定与鼓励。这成为了他坚持制作洞箫的重要动力。

  三十多年来,杜志阳一直坚守着这份热爱与执着。他不断努力学习新的制作技艺,不断尝试改进洞箫的音色与外观。他的洞箫不仅受到了南音爱好者的喜爱与追捧,还深得著名箫笛演奏家、南箫制作改良专家陈强岑老师的悉心指导。至此,他如鱼得水,大胆创新,精心研制。他的工作室里,经常会有南音爱好者前来购买洞箫,他们对杜志阳的洞箫手艺赞不绝口。

精心打磨

  “洞箫一哥,做的洞箫非常好,吹口、音色饱满,外观精致,纯手工雕刻。”这是市民吴女士对杜志阳洞箫手艺的评价。而这也是许多南音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对杜志阳的共同评价。他的洞箫不仅是一件乐器,更是一件艺术品,承载着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执着,也传递着他对未来的希望与期待。

杜志阳在制作洞箫

  用匠心独运守护技艺

  致力于南音传承发展

  除了制作洞箫,杜志阳还致力于南音的传承与发展。他经常参加文化活动表演南音,向更多的人展示南音的魅力。同时,他还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希望他们能够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他的女儿杜雅钰和儿子杜玉轩都受到了他的影响,对洞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经常会在父亲的工作室里吹上几曲,感受着洞箫带来的快乐与宁静。

  杜志阳,洞箫守艺人,用自己的匠心独运和无私奉献,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他与洞箫,不仅是一段关于技艺传承的佳话,更是一曲关于文化自信与坚守的赞歌。在未来的日子里,杜志阳将继续用他的双手和智慧,为南音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文章链接:http://dongfengkuaidi.vip/news/show-82474.html
标签: 泉州新闻网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今日推荐
热点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