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购销双向奔赴——快递,搭上公交进山村

日期:2024-11-18 浏览:0 评论:0

  包裹搭上公交车,打通“快递进村”的“最后一公里”。本报记者许文彬摄

  今年“双十一”期间,我市乡村迎来了“买买买”的热潮,快递行业也随之步入了投递高峰期。近日,记者深入乡村快递一线,实地探访快递行业如何助力农村地区打通网购的“最后一公里”。

  省时又省力

  村民家门口实现“快递自由”

  近段时间以来,我市各地迎来了“双十一”派件高峰,快递网点的运行节奏也变得紧凑起来。

  11月13日,在南靖县金山镇东建村的韵达快递超市,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一辆满载快递的货车缓缓驶入投递点,车刚停稳,网点负责人王先生和爱人便立刻上前,熟练地打开货车后门,只见满满当当的一车快递映入眼帘。经过细致的分拣后,他们迅速区分各村庄的快递并进行扫描登记。随后,一件件快递再次被搬上车,前往镇上的各村进行派送。

  “以前取快递得跑到镇上,现在好了,快递点就在家门口,吃完饭散散步就能把快递拿回来,真是太方便了!”金山镇安后村的李大爷一边在快递驿站取件,一边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今年“双十一”,他家里几乎每天都有快递到货,不仅自己通过直播间买到了心仪的商品,儿女们也远程尽孝,给他买了不少好东西。

  此前,村民取快递只能前往镇上自提,往返需近半小时路程。近年来,随着“快递进村”工程的深入推进,村里悄然建起了方便快捷的快递驿站,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轻松收寄快递。小到柴米油盐,大到空调、电视、洗衣机,村民们开始热衷于在线选购。这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农村地区的消费潜能,更为农村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变化。

  快递“坐”公交进村

  解决零散量少成本高难题

  事实上,“快递进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村落的零散分布、农村快递业务量的相对稀少,以及进村成本过高等问题,一度成了“快递进村”面临的难题。

  南靖县船场镇梧宅村坐落在群山之中,距离县城三十几公里。可以说,要将快递送进这个村庄并不容易。

  11月13日上午,船场镇梧宅村公共服务站负责人石先生,顺利在站门口取到了搭乘公交客运进村的包裹。随后,他将包裹一一入库,整齐有序地摆放在货架上。

  “‘双十一’期间,每天能入库八九十个包裹。”石先生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原本在村里经营着一家食杂店。今年年初,石先生对食杂店进行了改造,并积极申请成为村里公共服务站的负责人。如今,他的店铺已焕然一新:规范的招牌高悬、统一的标识醒目、崭新的货架整齐排列、高清的监控设备一应俱全。这一切都让石先生的小店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据悉,梧宅村公共服务站的快递服务涵盖了星光村、鼎寮村、梧宅村等3个村落的快递业务。这些村庄相距仅一公里左右。由于村里年轻人多外出务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孩子,日常快递量相对较少,每天不到六十件。若专为这几个村庄开设快递线路,成本显然过高,于是,县城到村里的公交客运便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邮政管理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局致力于完善配送体系,通过“客货邮融合”模式推动“快递进村”,不断巩固“县乡村”三级配送体系,并深化“快递进村”工程,引导主要快递品牌拓展网络,鼓励快递服务向更广泛的区域延伸。

  今年起,南靖县依托原有县城到镇村的公交客运,开通快递包裹代运功能,打造出了一条“客货邮融合”的公交代运线路。

  “快递员在分拣中心打包好进村快递后,交给公交司机。公交司机则按固定时间将快递送达村级服务站,省时省力还省心。”南靖快鸟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张达琪说道。

  “快递进村”带来商机

  乡村优质农产品乘势“出门”

  一件件快递包裹不仅蕴含着“大民生”,更温暖了村民的心。眼下,随着“快递进村”步伐的加快,一个个布设在乡村的快递网点、服务点热闹起来。令人欣喜的是,随着“快递进村”的深入推进,一些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看到了商机,纷纷回乡创业做电商,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当地土特产,将乡村的优质农产品推向全国。

  “真没想到,我们家的竹笋也能卖到上海去,人家留言说吃起来又鲜又嫩!”南靖县南坑镇村雅村的刘大爷激动地说。今年“双十一”,在儿子的帮助下,他尝试将山上采挖的竹笋发布在电商平台上,结果销量出乎意料地好。

  “目前,南靖县快递寄递服务已经覆盖了上百个村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寄取快递。”张达琪介绍,今年“双十一”期间,乡村的快递业务量明显提升。村民们购买的商品种类繁多,从鞋帽衣袜到食品、家电应有尽有;而寄出的包裹里,则满载着绿植、竹笋、糕饼等南靖特色农产品。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市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已达100%,全市范围内已实现“县县有分拨、乡乡有网点”的快递服务网络。下一步,市邮政管理局将依托寄递“县乡村”三级配送体系,逐步扩大“快递进村”覆盖广度和深度,发挥“快递+现代农业”的拉动作用,跑出漳州在全省快递服务农产品工作中的“漳州新速度”。

  ⊙本报记者王琳雅通讯员周若雯

文章链接:http://dongfengkuaidi.vip/news/show-82507.html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