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39分钟!“救心”再破纪录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不断突破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极限

日期:2024-11-20 来源:台海网 浏览:3 评论:0

▲厦心医院胸痛中心高效运转,最大程度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的黄金抢救时间

  11月2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李方芳/文 陆军航/图通讯员刘云芳)2024年11月20日是第11个“中国心梗救治日”。“1120”寓意有两个:一是“有胸痛,我要拨打120”;二是急性心肌梗死从发病至开通梗死血管如能在120分钟内完成,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每耽误一分钟,都会增加死亡风险。提高个人急救意识,缩短就医时间是院前的重要一环,规范和优化院内救治流程、提高处理紧急复杂情况的能力,则是关乎患者生死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D2W时间(door to wire time)是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到介入手术导丝通过病变处的时间,是患者抢救的黄金时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D2w时间及心脏总缺血时间越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及效果就越好,当前国际抢救标准是小于90分钟。在该时间段内,医院要完成心电图评估诊断,导管室人员到位,介入手术通过导丝等诸多步骤,非常考验团队的协作能力。

  作为国家卫健委、福建省政府共建的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全国四家胸痛中心区域评估验收办公室之一,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简称“厦心”)不断突破抢救极限,再次刷新急救纪录,2024年1—10月接诊的4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平均D2W时间仅39分钟,在全国遥遥领先。其中,9月平均仅33分钟。这对急诊团队、手术团队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达到这个标准,厦心急诊团队均为院内备班制度,确保第一时间手术团队能集结到位开展手术。

高效配合院前院内协同无缝衔接

  几分钟在许多人的概念里转瞬即逝,但在面对心梗救治时,每分每秒都是生命与时间的赛跑。不久前,厦心成功抢救了一名43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2W时间仅21分钟,迅速、及时、规范地为患者打通闭塞血管,彰显了区域医疗中心实力。

  9月的一天,43岁的王先生因胸闷大汗拨打120急救电话。在120车上,医务人员将患者心电图上传至微信协作群,值班的厦心胸痛中心医师立即响应联动,判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在转运途中与家属充分沟通病情,做好急诊手术准备。

  在120急救车的转运下,患者于9时59分到达厦心,通过院内绿色通道紧急推送入急诊导管室行介入治疗。10时20分,导丝通过,开通血管并植入支架,患者症状立即缓解,转危为安。从患者入院到导丝通过闭塞血管仅用时21分钟,体现了医院胸痛中心的高效率以及医护团队的高水准。

  类似的高效救治在厦心已是常态,很多病例的救治D2w时间都控制在20分钟之内,真正做到了最大程度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的黄金抢救时间,达到准确诊断、及时治疗、改善预后的效果。

打造样板织密护心网降低死亡率

  胸痛是一种常见而又能危及生命的病症,造成胸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和肺动脉栓塞等随时会威胁患者生命。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急危重症能否得到及时诊治,是检验医院应急和综合实力的关键考题。

  为打造胸痛急救“样板”,提高救治成功率,早在2003年,厦心就在福建率先开通24小时胸痛救治绿色通道,制定详细的标准化救治流程,比如胸痛患者入院,要在10分钟内完成心电图检查,20分钟内完成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测等。2013年,厦心成为中国最早一批成立胸痛中心的医院,并牵头启动国内首个“全市覆盖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络”,构筑起高效救心网络。

  胸痛中心区域评估验收厦门办公室主任、厦心急诊科(胸痛中心)主任王斌介绍,该网络将急救系统、基层医院、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有机整合,一方面,医务人员在急救车上就能为患者做心电图,结果实时显示在胸痛中心的显示屏和专科医生的手机上,一旦初步确定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可就近将其送到有能力开展心脏介入手术的医院;另一方面,准备接诊的医院手术室提前做好准备,待患者送抵医院,可直接送入导管室接受手术。该体系的构建让厦门走在了全国冠心病急救领域的前列,大大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王斌表示,胸痛中心的建设对于医院来说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的紧密配合,要将“抢时间”的观念渗透到每个急救人的心里,该院救治的一例D2W时间最短的患者仅耗时7分多钟,这就是部门间、院内外高效联动的极致代表。

  2016年,厦心胸痛中心被评为中国胸痛中心示范中心,高质量的胸痛中心建设不仅体现出了医院的综合实力,也展现了区域医疗协同发展的水平。

文章链接:http://dongfengkuaidi.vip/news/show-82958.html
标签: 厦门助听器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