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构筑危急重症硬核防线

日期:2024-11-22 来源:台海网 浏览:2 评论:0

▲急诊科团队为心跳骤停患者紧急置入人工心肺(ECMO)

  11月22日讯(海峡导报记者李方芳/文 陆军航/图通讯员刘云芳)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现有患者人数3.3亿,占中国疾病死亡率第一。心血管病患者往往起病急且病情进展迅速,发病凶险、猝死率高已经成为这类群体的显著特点。作为委省共建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福建省唯一的三级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简称“厦心”)经过20余年的创新发展,已经形成独有的胸痛患者救治模式和全生命周期的心血管疾病救治链条。

“救”在分秒间急危重症有保障

  不久前,漳州的周先生在清晨突然感到胸痛不适,随即疼痛加剧甚至昏厥。家人迅速拨打了120,将他及时送到当地医院。经过检查,确诊为A型主动脉夹层,建议转诊到厦心行急诊手术。当地医院与厦心心外科取得联系后,马不停蹄将病人转往厦门。抵达厦心时,病人已处于休克状态,病情十分危急。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是公认的心外科领域最难的手术之一,全省能常规开展该项手术的医院极少。作为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多年前厦心牵头成立了区域性的主动脉夹层诊疗平台,以厦门为中心点辐射周边,建立了一支24小时待命的队伍,常态化开展夹层急诊手术。2023年,厦心共完成A型夹层手术196例,在这看起来不是很大的数字背后,却蕴含着非同小可的含金量——救治成功率98.98%,达国际先进水平。

  分秒必争下,厦心心外科团队迅速制定急诊手术方案,手术团队集结在无影灯下,麻醉、插管、消毒……每个环节都有条不紊,每一个动作都精益求精,团队成员通力协作,终于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这样惊心动魄的抢救在厦心每天都在进行。ECMO(体外膜肺氧合)是一种可以较长时间使用的体外生命支持技术,也是危重症患者的“救命神器”。它的使用水平体现着一家医院甚至一个地区急危重症救治的能力。“实际上,ECMO不仅是单一学科的技术,也是系统管理下的生命支持系统,还是团队协作精神和系统管理的结晶。”厦心急诊科(胸痛中心)主任王斌介绍,厦心自2017年年初成立体外生命支持小组后,目前常规开展ECMO技术,可全天24小时对心脏骤停、心源性休克、复杂冠脉病变、瓣膜病变等急危重症心血管疾病开展多维救治,并可随时集结外出转诊高危患者,为患者赢取更多突破重围的机会,成功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擦亮厦心品牌医疗服务接轨国际

成立仅23年,厦心跑出了与时俱进的发展加速度,靠一台台精雕细琢、创新突破的手术解除病痛,托起了患者稳稳的安全感。该院CMI值(国际公认的代表医院诊疗病例的技术难度及收治疑难重症能力的指标)连续5年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彰显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的强劲实力。

  全球第一例机器人经导管二尖瓣微创手术、亚太地区首例微创心室折叠减容术(reverient)、全国首例外科瓣膜衰败微创双瓣膜置换、福建首例全球最小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术……许许多多个第一在厦心诞生。医院每年都开展数十项新技术,填补了厦门市、福建省乃至国内、国际专业领域的多项空白,多项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里,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理念的革新、服务模式的升级,也是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尊重。

  据了解,从2019年整体搬迁到五缘湾现址后,厦心年手术量从9000余台增加到了近2万台,而且七成以上患者来自厦门之外。“患者愿意舍近求远异地就医,无非就是两个字——信任。”王斌介绍,除了省内外的患者,越来越多来自东南亚乃至欧美的外国友人专程前来厦心进行心脏手术。

  去年,厦心接待了50多个国家的150多名外宾参访。不少外宾表达了到厦心接受国际医疗服务的意愿。这也促使医院有了建设国际医疗中心的想法。在今年初启动建设的二期项目中,厦心将重点打造国际医疗业务,依托医院优势医疗资源,面向包括东南亚地区在内的其他国家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力争建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国际医疗中心。

文章链接:http://dongfengkuaidi.vip/news/show-83317.html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