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执法人员深入工地,提醒注意事项,协调解决噪声、粉尘扰民问题。(市执法局 提供)
城管执法人员讲解城市管理领域法律法规。(市执法局 提供)
市智慧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就好比城市管理的“最强大脑”。(杨晋娜 摄)
市执法局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允许沿街店面适当跨店经营。
执法人员指导商家做好“门前三包”。(本报记者 张奇辉 摄)
厦门市出台共享单车管理办法,全国首创电子围栏定点停车市域全覆盖。
厦门的美,不仅美在得天独厚的自然馈赠,更美在精心雕琢的城市品质。
鹭岛城管,匠心“绣花”。一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厦门市城管执法部门发扬先行先试、敢闯敢试的精神,下足绣花功夫、做实精细文章,持续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他们攻坚“科学化”,完善“大城管”统筹协调机制、推进市智慧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实体化运行……攻坚克难,高位筹谋,全方位动态化呵护城市靓丽颜值、涵养城市文明气质;
他们深耕“精细化”,划下有温度的适当跨店经营“民生线”、规范户外广告设施和招牌设置……着眼民生,细“治”入“微”,让百姓幸福生活更有质感;
他们精研“智能化”,全国首创“四三三”两违全周期全链条管控机制、在全省率先启动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用心“智”理,与时俱进,阔步开启城市智慧管理“加速度”。
今天,本报带您走近不一样的“城管蓝”,感受他们如何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踏浪前行、久久为功,为厦门更高水平建设“两高两化”城市、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城管智慧和城管力量。
科学化
坚持科技赋能 城市管理开出智慧之花
数 据
市执法局着力构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该平台已完成全市建成区286万个部件的普查,编制形成厦门城市部件图集,实现56个内外部系统对接,汇聚各类数据9000多万条,具备指挥调度、物联感知、运行监测、数据汇聚、智慧执法等11种能力,基本形成城市管理“一张图”“一张表”。
“环岛路附近人行道砖有破损,请及时修复……”今年8月,市智慧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发现这一问题后,立即将情况派发。各部门高效推动处置,两天内,道路就恢复平整——这一小小镜头,是市执法局运用“大城管”统筹协调机制、高效护航第二十四届投洽会的缩影。
每年,金钥匙璀璨生辉,“城管蓝”坚守护航。“我们建立健全指挥机构,依托智慧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绘制投洽会市容保障态势图,认真梳理各类实时数据、分析研判市容管理态势,推动市容管控水平提档升级。”市执法局城管协调处处长徐文德介绍。
如何让我们生活的这座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更宜居、更智慧、更有韧性,城管人始终着眼全局,擎“大城管”之笔,细细描画,绘就城市美好画卷。
据悉,厦门市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每年多次召开会议,总结部署城市综合管理工作,研究解决城市综合管理重大事项和疑难问题。
“市城管办依托独立运行的市智慧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以及市城市管理综合事务中心,负责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运行、管理,监督网格化管理工作,对各区人民政府、市直相关部门履行城市综合管理职责情况开展考核评价,形成了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城市综合管理相关部门监管协同,区人民政府为主负责,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属地化管理以及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城市综合管理体制。”徐文德拿出一份数据,3年以来,厦门市以市城管委、市城管办名义印发文件112份,有效解决了90余项历史遗留、跨部门交叉、职责不清等问题。
近日,记者走进市智慧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这里就好比城市管理的“最强大脑”。365天、24小时,海量数据在这里汇集、分析、研判,借助“互联网+大城管”理念,厦门市织起一张城市管理智慧之网。
“近年来,我们着力构建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考评为一体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实现跨系统、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共享交换和业务协同。”指挥中心负责人张琳称。
如今,该平台已完成全市建成区286万个部件的普查,编制形成厦门城市部件图集,实现56个内外部系统对接,向上对接国家、省运管服平台,向下延伸至社区、村,横向协同662个处置部门,对接公共安全平台、12345热线平台以及市市政园林局、市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等12个相关部门的系统,汇聚各类数据9000多万条,具备指挥调度、物联感知、运行监测、数据汇聚、智慧执法等11种能力,基本形成城市管理“一张图”“一张表”。
精细化
治理小微空间 城市管理开出文明之花
数 据
近年来,一个个城市管理专项工作,让城市小微空间小而美、小而精。数据显示,仅去年,全市共清理马路市场66个,精确划定早餐点1454个,改善城中村公共配套设施、提升产业发展,腾出利用空间超46.93万平方米,建设和改造公共基础设施超407项。
走进思明区筼筜街道官任社区,干净整洁的咖啡一条街上,沿街店面的桌椅在黄线内有序摆放。
去年,厦门的一条黄色“文明线”火了,受到央媒等近200家媒体点赞关注——2023年8月,厦门市发布《厦门市沿街店面适当跨店经营管理实施导则(试行)》,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允许沿街店面适当跨店经营。在经营主体做好“门前三包”基础上,按照“出店有度、管理有为、监督有序”原则,在全市641条重点路段,创新设置518个宜设区、限设区,允许2万余家店面适当跨店经营。
“这不仅让我们店家获利,也给市民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消费体验。”“坐在店外喝咖啡更有氛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文明城市的魅力!”记者走访发现,这样的举措获得不少商家和顾客的双重称赞。
既延伸了小店的服务空间,解决商家生计需求,同时也为市民游客营造美好消费体验——这,正是厦门聚焦“小切口”治理城市小微公共空间,让市民生活更有质感的生动缩影。
小微公共空间与群众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是城市治理基层基础工作的难点堵点。厦门市坚持系统治理,加强统筹协调,积极探索实践将城市管理融入基层治理的方法路子,有力促进城市管理与基层治理融合共振、互促双赢。
一条黄线成为有温度的“民生线”,而一个街区的蝶变,同样浓缩着精细管理的创新实践。走在宽阔平整的祥店路,沿街店铺整齐有序,街区设计美观大方,偶尔一辆垃圾分类“小火车”缓缓驶过,令人眼前一亮。这些变化源于绣花般的雕琢:树木挂上认养牌,停车场有了“智慧眼”,每条街道均设路长,商家成立联盟协会……从规划、建设和管理等环节一体推进,由点拓线带面,祥店片区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再将目光缩小,聚焦在街边头顶一隅——广告招牌。从规范设置到打造标杆,厦门的户外广告管理水平实现质的飞跃。日前,全市“100家高颜值店招”和“十佳店招精品街”评选结果出炉,一个个精美店招点缀街头,既为城市“美容颜”添彩、优化营商环境,也充分彰显出管理者的匠心。
近年来,一个个城市管理专项工作,让城市小微空间小而美、小而精。数据显示,仅去年,全市共清理马路市场66个,精确划定早餐点1454个,改善城中村公共配套设施、提升产业发展,腾出利用空间超46.93万平方米,建设和改造公共基础设施超407项。
成效背后,是不断完善的管理机制。除了常态化运行的大城管机制,在治理小微空间的过程中,多部门注重以“近邻党建”统领聚合力。比如,依托“城管近邻工作站”,城管党员干部进驻社区,参与基层党组织分工,推动“智慧+大物业”“融合+共治”等治理模式;“城管进社区”模式融入街道、社区管理服务工作,解决了一批小微空间整治中群众看得见、但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形成了社会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城管+社区+N”模式,切实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
智能化
回应民生关切 城市管理开出创新之花
数 据
市执法局结合厦门市“两违”管控实际,创新提出“四三三”全生命周期管控机制,机制落地运行以来,全市常态保持50%以上的镇(街)两违零新增,完成全省首例强制拆除违法建筑费用追缴案件落地,分批次化解历史两违行政非诉积案315宗,经验做法纳入第一批全国首创综合改革经验清单。
此前,厦门湖里区城管执法人员接到物业举报:金林湾花园小区某栋楼2层露台,突然“冒”出一个雨棚。“未经审批的搭建属违法建设,请立即整改……”执法人员立即赶赴现场,经核实情况、普法沟通后,业主表示将积极配合拆除工作。随后,执法人员采取快速查处机制,当天就组织力量对新搭雨棚进行彻底拆除。
小小一个雨棚,之所以在刚“冒”出头时就被立即发现、拆除。这背后,正是全国首创的“四三三”全生命周期管控机制发挥着作用。
去年,市执法局结合厦门市“两违”管控实际,以全生命周期管控理念,创新提出“四三三”全生命周期管控机制,打造出“两违”综合治理“厦门样板”——对“两违”机制存在漏洞和管控风险进行全面梳理“体检”,聚焦农村自建房、农村公建配套设施、工业用地建设、住宅小区等四个重点类型,围绕源头管控、处置整改、责任追究三个环节和“批、建、管”三个阶段,进一步打通信息共享渠道、强化部门管控合力、提升联合惩戒成效。
机制落地运行以来,全市常态保持50%以上的镇(街)两违零新增,完成全省首例强制拆除违法建筑费用追缴案件落地,分批次化解历史两违行政非诉积案315宗,经验做法纳入第一批全国首创综合改革经验清单。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智能化”不仅体现在智慧的手段,更蕴藏在行之有效的城市管理观念之中——一直以来,厦门市城管执法部门扎根一线、挥洒汗水,用一个个人性化举措,回应民生关切。
“收工啦!饭菜随便选,13元管饱!”午饭时间,海沧区东孚街道鼎山路人行道旁的“摊规点”,摊户李丽红热情地招呼工地工人们就餐。这处由近50家摊户组成的临时“摊规点”,被亲切地称为“工地食堂”,它仅在早中晚“饭点”出现,兼顾市容管理与民生需求,得到多方点赞。
“这些小摊小贩不仅是城市烟火气的见证者,更是暖心参与者,他们也是推动城市文明不可或缺的力量。”市执法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因此,在对待这一群体的规范上,厦门市始终用“疏”而非“堵”的方法。早在2019年上半年,市执法局就推出“摊规点”举措,明确将流动摊贩纳入“定时、定点”的统一管理,并对食品经营者建立卫生溯源体系,“摊规点”应运而生。
近年来,厦门多个重点项目建设拉满进度条,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市执法局及各区城管执法部门对具备条件的公共空间,按照“精准定区域、科学定业态、合理定时段”原则,采取空闲区域改造、零散地域规整等措施,设置“摊规点”和在建工地临时用餐点,允许跨店经营,与附近商圈、市场等生活配套设施形成互补。部分摊规点餐车还加装摄像头,接入市运管服平台,实现智能监管,让城市文明与烟火气一起“升腾”。
积极回应群众对城市管理的需求,这样智能高效、以民为本的考量,不胜枚举。近年来,在文明养犬、共享单车管理、工地噪声扬尘管控、燃气安全检查等一系列与民生紧密相关的日常城市管理工作中,城管部门都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法理念,用心用情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持之以恒为厦门创新城市治理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