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讯由福建省社科联、泉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福建省社科界2024年学术年会“闽南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论坛”26日开幕。两岸社科界专家学者、论文作者等百余人齐聚泉州,探讨闽南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影响,为进一步推动闽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推进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言。
论坛现场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融合了中原文化、闽越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等多种元素,既有深沉厚重的历史底蕴,又充满鲜活的现代气息,融入方言、建筑、民俗、艺术等方方面面,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体系。长期以来,泉州重视闽南文化地方特色学科的建设,积极建设闽南文化学术高地。
泉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刘林霜在开幕式上致辞。刘林霜表示,泉州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和核心区,希望广大专家学者、社科工作者开展深入研究,探讨闽南文化的时代价值,让其在新时代闪耀璀璨光芒。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泉州将持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刺桐文脉·最闽南”传播计划,以闽南味、国际范、现代化的创新表达方式,不断提升闽南文化影响力,展示泉州新形象,让闽南文化在世界文明百花园里绚丽绽放,诚邀与会的专家学者走进泉州、了解泉州、读懂泉州,感悟“宋风古韵”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品格,聆听宋元遗响、享受风雅食趣、体验闽南风情。
福建省社科联学会部(社科普及部)主任、一级调研员康蓉晖指出,福建省社科界学术年会是省社科联搭建的全省性重要学术交流平台,希望本次论坛进一步汇聚学术界力量,形成一批具有政治高度、理论深度、人文温度的研究成果,推出一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推动闽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现代化传播,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贡献社科界的智慧和力量。
在大会的主旨报告和交流环节,两岸多位专家学者轮番上台发言。
“从宋元时期泉州港的繁荣,到大航海时代漳州大月港的兴盛,再到近现代厦门港的崛起,闽南的三大港口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更是闽南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闽南师范大学党委原书记、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晓峰在会上分析了闽南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在他看来,闽南人的海外移民浪潮,将闽南文化的精髓带到了世界各地,与当地文化相互交融,展现了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闽南儒学的异域流传和英雄俊杰的卓越贡献,也为闽南文化的海外传播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结合两岸庙宇、民俗和语言的共通点,台湾台南市文化协会创会会长郑道聪作《泉州与台南民俗渊源》的主旨报告。“例如,台南温陵妈源于泉州、清水祖师源于安溪、保生大帝源于鲤城、广泽尊王源于南安、玄天上帝源于晋江石狮等等。”郑道聪说,台南市是台湾最早开发的城市,祖籍泉州的人占大多数,从地方的通俗信仰就可以看到这个特点。除了通俗信仰外,两岸的民俗、谚语也有很多相通之处,如台南特有的“七娘妈生,做十六岁”即是晋江地区的成年礼。两岸同文同语,有着共同的“基础”,应继续加强文化交流、持续往来,延续这份无法割舍的情缘。
作为泉州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的重要项目之一,本次论坛得到省内外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包括中国社科院、福建社科院、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侨大学、闽南师范大学、台湾艺术大学、韩山师范学院、泉州师范学院、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台湾台南市文化协会、泉州市郑成功研究会、泉州市弘一大师学术研究会、泉州历史文化中心、泉州市闽南文化促进中心,以及泉州党政机关、科研机构、文博单位和基层社科联等有关专家学者积极撰写论文参加研讨,共收到论文100多篇,经组织专家评审,共有54篇入选论文汇编。
当天下午,与会的部分专家还将现场考察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开元寺猴行者塑像、泉州古城姓氏门匾展览等闽南文化点,进一步调研和挖掘泉州的闽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