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晚报记者 朱亚圣 彭菲 颜梅丽 汪燕妮 李晓辉)昨日凌晨,同安吕厝社区的送王船文化广场上举行了盛大的“王船化吉”仪式,众多海外侨胞、台湾同胞与当地民众共享一场有着600多年历史的非遗民俗文化盛宴。
最近,厦门漳州等地先后举办“送王船”这一古老的民俗活动。作为闽南送王船的中心区域,厦门送王船信俗长盛不衰,主要集中在思明厦港、厦门湖里区钟宅、同安吕厝、海沧钟山等十多个社区村落,其中,钟宅、吕厝、钟山的规模较大。在厦门文史专家萧春雷看来,这场“水与火的盛典”也是一个“奢华的习俗”。
演进
这一习俗始终一脉相承 只在特殊年代停顿过
闽南地区这几年为什么送王船又火了起来?在厦门文史专家萧春雷看来,这一习俗其实始终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在特殊年代停顿过。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又重新恢复起来,可以说是一个“奢华的习俗”。很多地方之所以在海边“烧王船”,主要也是考虑不能给海洋造成污染,有个满满的仪式感就行了。
送王船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游天河,就是烧王船,另一种是游地河,让王船漂流出海。发展至今的一个变化就是,各地基本都是烧王船。
萧春雷曾向厦门一位老人请教:“为什么现在都烧王船了?以前不是还有游地河的习俗,让船漂流出海吗?为什么不让它游地河呢?”
老人说:“游地河要有人跟船,驶出海口再回来,如今找不到这样的人了。还有,船要造得好,一点都不能漏,要经得起外海的风浪,否则就可能会沉没。”
渊源
漂过海峡的王船被视若神明
送王船习俗增进闽台交流
送王船祭祀的是什么神,目前还有争议。比较流行的说法是送瘟神。
以前,一些漂过台湾海峡的王船,被当地人发现,视若神明。《澎湖厅志》描述道:“或内地王船偶游至港,船中虚无一人,自能转舵入口,下帆下椗,不差分寸,故民间相惊以为神。”台湾民众多半是闽南移民,知道如何应对这种情况,无非是做醮禳解,祭祀一番,然后再将王船恭送出海,或就地焚烧。
萧春雷介绍,台湾民众往往把王船的到来视为天意,将船上的神灵请回家中,或殷勤建庙祭祀。台湾的许多王爷庙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著名的南鲲鯓代天府供奉着李、池、吴、朱、范五府王爷和中军府神像,相传神灵由清初的一艘王船漂来,当地渔民认为五府千岁与这里有缘,搭建草寮祭拜,1662年建庙。该庙灵异昭著,又衍生出许多分灵庙,被奉为台湾王爷的总庙。
台湾的神灵多数传自福建,从宫庙的数量看,王爷名列第一,超过了妈祖,堪称全台第一大信仰。神灵的传播通常有分灵、分香两种方式。分灵就是在祖庙恭请一尊神像的分身,携带到新的地区建庙供奉;分香是在祖庙取香火或神符,到新的地区礼拜。
“闽南送王船的习俗,使神灵在闽台间的传播多了一条渠道:漂流。这算是一个意外收获吧。”萧春雷说。
思明厦港
至今举办11届 王船曾亮相中国非遗馆
厦港送王船是中马送王船联合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6月7日,作为厦门非遗代表性项目,厦港送王船的代表性实物——王船亮相位于北京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这也是厦港王船首次在京展出。
厦港送王船每五年举办两次,至今举办了11届,最近的一次于2023年12月17日举办。
厦门湖里区钟宅
每四年举办一次
今年王船形似古代官船
厦门湖里区钟宅社区送王船活动每四年举办一次。今年建造的王船船身长9米,宽2.2米,船舱深4米,形似古代官船,由两名造船师傅耗时一个多月建造完成。
据了解,钟宅畲村王爷宫供奉的是“三王”,即大王爷、二王爷、三王爷。三位王爷每四年要外出巡视一次,察看民情,驱除妖魔,确保风调雨顺、合境安宁。村民便建造王船,送三位王爷出巡。这便是钟宅送王船习俗的来历。
海沧钟山
习俗最迟始于清初
传播至马来西亚槟城
送王船习俗,在海沧广泛流传于钟山村、石塘村、芸美村、新垵村、海沧社区等村居,每三年或四年举办一次。今年11月24日,石塘村举办三年一度的送王船民俗活动,众多信众前来共襄盛举。
钟山送王船习俗最迟始于清初,乾隆版《海澄县志》有相关记载。钟山送王船的传统习俗,随着钟山人下南洋,传播至马来西亚槟城,这一文化现象被中马两国的相关社群共同视为文化遗产,它不仅见证了中华文化的传播,还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间的交流与融合。
同安吕厝
为全区各村居中规模最大
今年海内外272个代表团参与
送王船习俗在同安沿海、沿溪村居传承甚广,吕厝社区、洪塘头社区、杜桥社区、四口圳社区、古坑村等村居都传承着送王船习俗。其中,吕厝社区华藏庵送王船活动规模最大。
吕厝华藏庵每逢子、辰、申年(鼠、龙、猴年)都会举办送王船活动,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今年,华藏庵送王船活动吸引了来自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及海峡两岸272个分炉点代表团前来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