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籍歌仔戏艺术家庄惠煊致力歌仔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在新加坡开课教学二十五载——
传承有“好戏”异国放光彩
庄惠煊为自己的演出作宣传
近日,在新加坡华族传统文化中心剧场,漳州籍歌仔戏艺术家庄惠煊身着华服,妆容精致,站在舞台中央。一曲悠扬的歌仔戏唱段在舞台上空萦绕,深深触动着每一位在场观众的心弦。
25年前,庄惠煊远赴新加坡,致力于歌仔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如今,她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巧妙地将传统韵味与现代元素融为一体,创作出一系列风格独特的戏剧作品,让歌仔戏在新加坡这片土地上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与魅力。
五岁登台十六岁成台柱子
庄惠煊出生于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她的母亲吴龙珠是漳州地区歌仔戏知名演员,父亲庄展亨是颇有才气的剧本创作者,并兼任导演和后场乐队成员。
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庄惠煊很自然地踏上了戏曲之路。五岁时,她便开始登台演戏;十岁时,因音乐才华被福建省歌舞团选中,但父母因不舍年幼的女儿离家,选择让她继续在漳州边读书边演戏。十三岁起,庄惠煊正式进入剧团,开始了专业的戏曲训练。
十六岁那年,庄惠煊在漳州歌仔戏界崭露头角,她扮相俊美,音色甜美且富有张力,很快便成为“漳州艺煊芗剧团”的台柱子。
在“漳州艺煊芗剧团”的日子里,庄惠煊不仅演技精进,还在父亲编剧的剧目中大放异彩——从《乱世鸳鸯》的严素英到《封神榜》的苏妲己,她以精湛演技和深厚音乐功底,成功塑造了多个经典角色。
然而,庄惠煊并未满足于此。在歌仔戏舞台上摸爬滚打十余年后,她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于是,她尝试走出漳州,前往厦门、广州等地,不仅在流行歌曲演唱上取得了显著进步,还与太平洋唱片公司签约,以流行歌曲征服了更多听众。
1993年,她受邀前往新加坡参加“爱心歌仔戏团”的演出,赢得了新加坡观众的喜爱。那次经历让她看到了歌仔戏在新加坡的潜力和市场,她也因此萌生了在新加坡传播中国传统戏曲的想法。
回到漳州后,庄惠煊继续深耕歌仔戏领域。她前往中国艺术研究院进修戏曲音乐作曲,师从众多顶尖作曲家,从而打下了戏曲创作的坚实基础。同时,她对“艺煊芗剧团”进行改革,引入现代声光技术和电影特效,使剧团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当时我爸爸是剧团的导演,我提出的一些看法,他都接受,我们改革很成功。”庄惠煊回忆道。
在新加坡开设歌仔戏课程
1995年,庄惠煊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她受邀前往新加坡参加“春到河畔”春节演出,其表演形式新颖独特,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演出结束后,她受到了新加坡戏曲学院院长蔡曙鹏博士的邀请,前往新加坡传承歌仔戏。
四年后,庄惠煊踏上了新加坡的土地,正式开启了她的海外艺术传播之旅。她不仅在新加坡戏曲学院、南洋艺术学院等高等学府开设歌仔戏课程,还深入多所中小学,将这份对戏曲艺术的热爱播撒在年轻人心中。
“福建戏对于当地民众而言,学习起来颇具挑战,因此招收歌仔戏学生并不容易。”庄惠煊至今难忘第一批歌仔戏学生。那批学生共28人,年龄段从8岁到65岁不等。其中,有10个孩子,18个成年人。
庄惠煊根据其年龄和水平分组授课,悉心指导。半年之后,她排演了反映婆媳关系的《煎石记》作为结业成果。《煎石记》的演出十分成功,歌仔戏独特的艺术魅力引发了新加坡观众的热烈掌声。
“我观察了半年多,发现新加坡买票看戏的人中很少有年轻人,都是些上了一定年纪的人。于是我想到,婆媳关系是全世界华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庄惠煊坦言,选剧本时也费了一番心思。她曾想过用自己父亲的剧本来排演,但经过冷静思考后她认为,排戏不应完全由着自己的主观喜好,而应该研究观众的文化背景,了解他们想看什么。
将戏曲精髓与现代音乐相融合
庄惠煊还尝试将戏曲的精髓与现代音乐相融合。
那些融合戏曲文化的流行佳作,如台湾歌坛天后江蕙的《下午的一出戏》以及才女歌手徐佳莹的《身骑白马》,都成为庄惠煊音乐课堂上的经典曲目,激发着学生们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在她看来,教育孩子们更要深入思考如何吸引他们,要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讲述他们能理解的故事,才能让他们感受到戏曲的魅力。
不仅如此,庄惠煊还常常亲自执导一系列以流行歌曲为核心的大型晚会。她总能匠心独运,恰到好处地穿插几段歌仔戏的折子戏,让古老的戏曲艺术与现代流行音乐碰撞出别样的火花。晚会落幕之时,观众们往往意犹未尽,纷纷感慨:“原来福建戏如此迷人,戏曲艺术竟也这般动人心魄!”
近些年,除了在歌仔戏领域持续深耕外,庄惠煊还将精力投入地方戏在新加坡的推广与发展中。她不仅以驻团导演和表演老师的身份深度参与越剧在新加坡当地的创作及演出,还积极拓展自己的艺术领域,涉足音乐制作和多媒体数码制作等多个方面,为越剧在新加坡的推广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在庄惠煊看来,戏曲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戏曲,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本报记者王琳雅
通讯员周景春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