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亚才:悬壶半世纪 仁心耀古稀

日期:2024-12-04 浏览:4 评论:0

  ⊙本报记者吴丽燕郑俊珺通讯员陈嫣红文/图

  郑亚才(左)返聘在漳州市医院坐诊人物名片郑亚才,1949年1月出生于福建省龙溪县(今芗城区),曾任漳州市医院院长,从医近50年,临床经验丰富,科研成果显著,救治无数伤痛病者。

  在漳州市医院的一隅,记者见到了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老院长——郑亚才。他身着白大褂,面容慈祥,眼中闪烁着智慧与坚韧。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痕迹,但却磨灭不了他那颗炽热的医者仁心。谈起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郑亚才的眼里满是骄傲和深情。

  苦难岁月中的坚韧种子

  郑亚才出生在漳州市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中排行老幺的他,有四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生活虽不富裕,但充满了欢声笑语。

  “那时候家里穷啊。”郑亚才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伤。他记得,父亲总是用那辆老旧的板车,拉着年幼的他和粮食,穿梭在乡间的小道上,而母亲,则在家里做手工活,用一双巧手为家庭增添一丝微薄的收入。

  尽管生活艰苦,但郑亚才一直努力学习,他深知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然而,当他满怀希望地读到初中时,求学之路被迫中断。1968年,郑亚才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了长泰的陈巷公社古农大队,开始了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

  大概是因为童年时期与哥哥们一起种地瓜、种野菜的独特经历,铸就了郑亚才坚韧不拔的性格与对乡土生活的深刻理解。在面对上山下乡的考验时,他并没有太多的不适应,反而迅速融入了当地的农民群体之中。他每日与农民们同吃同住,共同劳作,无论是插秧种田还是搬运石料,都干得得心应手,在劳动实践中与父老乡亲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凭借着出色的表现,郑亚才赢得了生产队上下的一致好评,被评为“光荣兵学员”,还被推荐参加文化考试,于1972年进入福建医科大学医疗系学习。从此,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医学的道路在他脚下缓缓展开,一段新的旅程就此开始。

  从医之路的卓越突破

  1976年,刚刚走出象牙塔的郑亚才穿上了白大褂,成了一名漳州市医院的骨科医生,从此开启了他作为医生的职业生涯。面对真正的病患,郑亚才开始感受到作为医生的责任。他看到了病人身患伤病时的无助与痛苦,也看到了病人康复出院时的喜悦与感激。这个过程带来的成就感,让他深深地爱上了医生这个职业。

  在郑亚才初执手术刀的20世纪80年代,手术技术尚未像今日这般成熟,尤其在骨科领域,手术难度极大,对医生的技术要求极高。同时,由于医保制度的不健全,几百元一台的手术费用对许多普通家庭来说就是不可承受之重。郑亚才回忆到:“当时我们医院的患者主要还是农民,他们一旦伤筋动骨,往往只能依靠药物保守治疗,无法进行手术,许多人因此落下残疾,当过农民的我看到了,感到很痛心。”

  凭借着对职业的热爱和对病人的医者仁心,郑亚才在专业上不断钻研进步。

  在当时,断指再植手术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医疗难题。郑亚才迎难而上,前往上海参加各类医学讲座与培训,不断汲取新知。

  回到家乡后,郑亚才更是全身心投入到技术的研究与练习中。他深知,这项技术对于手术技巧的要求极高,手指的血管纤细,有的甚至直径不到一毫米,一根血管得缝三四针,稍有差池便可能导致手术失败。因此,他不断练习,反复琢磨,最终凭借着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精湛的技艺,成功突破了断指再植技术的难关。他的这一成就,不仅让自己成为漳州完成断指再植手术的先进人物,获得1986年度漳州市科学进步奖二等奖,更为那些因意外而失去手指的患者带来了重新拥有完整双手的希望。

  2002年,时任漳州市医院院长,已经是业内“大咖”的郑亚才,仍未停下学习的脚步。借助胸腔镜技术的脊柱手术就是郑亚才当年一直在研究的课题。

  “传统的脊柱手术,需要从病人侧面划开较大的创口,还要取掉一根肋骨,不仅给病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还增加了手术的风险。”郑亚才说。在普外科、胸外科、妇科胸腹腔镜手术的启示下,他带领团队在国内外有限经验的基础上,探讨该术式的适应证、操作技术及其相关问题。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他们终于成功开创了采用胸腔镜下脊柱前路手术的先河。

  “这项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机体康复快等优点,对年老体弱、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干扰少。”郑亚才自豪地说道,这项创新不仅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还大大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和康复时间,该项目也荣获了福建省2007年度科学技术三等奖。

  退而不休的仁心传承

  2009年,本可安度晚年的郑亚才选择退休不退岗,继续发挥余热,用责任担当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前来找他的患者,许多都是慕名前来,他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因此总是义不容辞地接诊每一个病人。“我虽然退休了,但还有很多病人需要我。”郑亚才告诉记者,他不能辜负患者们的信任。

  郑亚才被医院返聘后,和退休前工作时间没有什么变化,一周工作五天,每周坚持自己开车定期到县里坐诊、送医下乡。虽然工作强度不减,但在他脸上看不到丝毫倦容,那精神抖擞、容光焕发的模样,让记者很难将他和75岁高龄的古稀老人联系到一起,记者了解到,这得益于他坚持了半个多世纪的冬泳运动。

  冬泳是郑亚才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郑亚才指着窗外的九龙江笑着说:“我曾经从漳州市区一路游到石码呢!”

  冬泳不仅锻炼了他的身体,更磨砺了他的意志,让他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面对何种困难,都能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从医近五十载,郑亚才亲眼见证了医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他感慨地说:“以骨科为例,过去对于严重的骨盆骨折、复杂关节骨折等疑难、危重病的诊疗,办法不多,甚至束手无策。如今,得益于微创手术、CT检查这些先进技术的广泛运用,这些以前高难度的手术,如今都已经能够轻松应对。加上医保制度,特别是农村医保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如今,郑亚才的儿子也在他的耳濡目染下选择了骨科医生这个职业,和父亲成为同事。郑亚才欣慰地看到,中国的医学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年轻一代的医生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新的篇章。“现在的医生虽然辛苦,但成长得非常迅速。”郑亚才看着儿子这一代的年轻医生,感慨地说道,“我在经验上可以指点指点他们,但在现代技术方面,我已经比不上他们了。”

  郑亚才的人生历程,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生共长的生动写照。他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的伟大历程,也亲身经历了医学事业从起步到腾飞的巨大变化。他的医者仁心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不仅让患者受益,也激励着年轻一代的医生不断前行。

文章链接:http://dongfengkuaidi.vip/news/show-86273.html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