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利用卫星定位长距离记录短耳鸮迁徙
2日,泉州市观鸟学会会员陈文森在晋江市西滨镇发现了去年底获救、今年初佩戴卫星定位追踪器后被放飞的短耳鸮。历时十个多月,经过16000公里大迁徙,这只曾在晋江获救的短耳鸮带着它的雏鸟再次回到晋江越冬。据了解,这是我国首次通过卫星定位追踪器,长距离、长时间记录短耳鸮迁徙情况。
“‘鸮宝’回来了,悬着的心总算放下来了!”根据卫星定位追踪器显示的位置,陈文森在西滨镇一处农田附近拍到了短耳鸮的身影。更令他惊喜的是,几分钟后,他又在附近几米远的地方拍到了一只短耳鸮雏鸟。
“这次‘鸮宝’是带着小宝一起回来的。”泉州市观鸟学会会长吴轲朝告诉记者,从体形和羽毛可以判断,这是一只今年出生的短耳鸮雏鸟,“根据卫星定位追踪器传回的数据,今年6月至8月,‘鸮宝’在俄罗斯阿穆尔州停留。一连三个月待在同一个区域,而且是繁殖地,很可能是它在孵化育雏。”
数据还显示,“鸮宝”北迁时选择的是海路,南迁时则选择了陆路,距离更长,而且速度明显更慢,比其他短耳鸮迟了约半个月才回到越冬地。“它应该是带着雏鸟在慢慢适应迁徙路程,可能考虑到海上风浪及雏鸟体力等因素,它选择了陆路,而且陆路有更丰富的食物补给。”吴轲朝介绍。
晋江市林业和园林绿化局林业工程师许建林介绍,2023年11月,被困的“鸮宝”在晋江被救助。获救后,它戴上了卫星定位追踪器,并于今年1月17日在晋江深沪湾被放飞。这期间,即便“鸮宝”的足迹北至朝鲜、俄罗斯,卫星定位追踪器始终稳定传回数据。
“短耳鸮佩戴卫星定位追踪器,回传这么长距离、长时间的数据信息,这在国内应是第一例。”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主任钱法文表示,短耳鸮身体较小,羽毛极易遮挡住背上的太阳能板,加上其昼伏夜出的习性,追踪器充电无法得到保障,稳定回传数据的难度很大。这只短耳鸮的数据信息,为科研人员研究其迁徙路线和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
据了解,全球共有9条候鸟主要迁徙路线,其中4条途经中国,泉州湾河口湿地、晋江的围头湾、深沪湾、安海湾是我国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一直以来,晋江高度重视湿地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此前,自然资源部发布“2024年海洋生态修护典型案例”,对全国10个典型案例进行推广,“泉州市晋江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入选,为福建省唯一。
(记者 蔡斯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