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上午,由福鼎市委宣传部、闽东日报社(宁德市文化传媒集团)联合举办的 2024体验“幸福福鼎·多彩乡村”主题笔会暨采风采访活动首站来到了“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
漫步在赤溪村长安新街,一幢幢徽派民居让人仿佛置身于水墨画中。门前溪流潺潺、屋后绿意盎然,酒楼、茶行、特产馆、小吃店鳞次栉比……一步一景,生机勃发。
在赤溪村扶贫展示馆,文艺作家们在赤溪村原党总支书记杜家住的带领下,共同回顾了赤溪村30多年来摆脱贫困的艰辛历程,切身感悟“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
赤溪村原党总支书记杜家住讲述赤溪发展历程
从曾经全国知名的贫困村,到现如今远近闻名的小康村,赤溪村经历了什么?
1984年6月,《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文章,反映了下山溪自然村的贫困现状,引发了党中央的高度关注;同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揭开全国扶贫工作的序幕,赤溪村由此被誉为“中国扶贫第一村”。
1995年,赤溪村举村迁移长安新街。历经了十年“输血”就地扶贫、十年“换血”搬迁扶贫、十年“造血”“旅游+产业”扶贫的艰苦历程,赤溪村确定了“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的发展定位。
2008年,“全国扶贫第一村”石碑落成,商家陆续入住,大学生回乡创业,赤溪村乡村振兴道路越走越宽广。
卓仕尉 摄
2015年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赤溪村扶贫工作作出重要批示;2016年2月19日,他又通过人民网与赤溪村村民连线,对大家脱贫致富给予肯定:“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你们做到了。”他希望,“赤溪村再接再厉,在现有取得很好成绩的基础上,自强不息,继续努力。”
也是这一年,赤溪村通过村企合作,成立赤溪旅游投资公司,深入挖掘整合村内自然生态景观、畲族文化底蕴、红色革命历史、独特扶贫经历等资源,“大赤溪”乡村旅游格局逐渐明晰。2017年,赤溪村实现了全面脱贫。
赤溪村返乡大学生杜赢讲述创业故事 阴亮 摄
当下,赤溪村通过以旅游业为主体、其他产业协同发展的“1+n”产业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2023年,赤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5.89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252元。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乡村振兴的新起点。赤溪村持续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精神,立足本村特色生态文化资源,探索践行“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的发展思路,朝着闽东特色乡村振兴“样板村”目标阔步迈进。
柳明格 摄
一路走,一路听,一路看,一路议……在真切感受了这个昔日中国扶贫第一村脱贫后奔向全面小康的华丽嬗变,了解当地通过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助推乡村振兴的做法和经验后,文艺作家们感悟满满。
“每一次来赤溪感觉都在变化,三大产业的发展见到实实在在的效益,百姓的生活确实走上幸福之路,曾经的贫困山村告别了‘深山孤岛’的历史,拔了穷根,生活与工作在这里的人见证了这一切,他们是幸福的。”福建省作协会员、宁德市作协副主席陈巧珠说。
“今天走进赤溪,再一次切实感受到了赤溪的青山绿水。我曾多次来过赤溪,从‘输血’到‘换血’,再到‘造血’,赤溪村的每一次变化都很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知名乡土散文家禾源表示,作为闽东当地作家,应该深入基层,体会赤溪在党的政策扶持下,如何立足自己的优势来摆脱贫困,走向振兴,圆乡村振兴大梦,这也是作家们创作的方向。
“有幸参加这次‘幸福福鼎·多彩乡村’主题活动,走进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深刻感受了村庄从一封书信开始,历经十年输血、十年换血、十年造血的美丽蝶变。岁月漫长,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党和人民群众一起,共同建设了生机蓬勃的美丽家园。赤溪的美,美在坚韧,如同村中杜家堡里的枫树。片片枫叶,盘活了冬日时光,又像点点微笑,给斑驳古朴的旧居蒙上了层层诗意。枫叶是彩色的,乡村振兴的梦想也是彩色的。村民心中有彩色,村中有彩色,便是幸福源头。彩色永恒,幸福便可以呈现出多种图案。”福建省作协会员、古田籍散文作家张炜玲说。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记者 黄璐 朱灵塬/文 陈颖 陈健/视频
编辑:邱祖辉
审核:蓝青 林珺
(原标题:幸福福鼎·多彩乡村|感受“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华丽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