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一部以畲族婚俗为主要元素的原生态情景剧《半月里喜事》在霞浦县溪南镇半月里村上演。该剧由霞浦县文体和旅游局指导、半月里村民参演,生动的畲歌畲言和畲家“难为亲家伯”“男拜女不拜”等特有婚俗,展现了闽东畲族文化的多彩魅力,吸引众多游客关注。
畲族,作为中国众多民族中的一员,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俗。闽东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集地,畲族人口超过20万,约占全国的1/4。畲族文化成为闽东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令无数闽东人民引以为傲。
半月里村,曾名“半路里”,位于霞浦县溪南镇东北部,是“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半月里村畲族风情浓郁,村内保留着讲畲语、唱畲歌、吃乌饭、包菅粽、舂糍粑、畲家拳、畲医畲药、婚俗文化以及“二月二”“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习俗和节日,也是闽东地区现存畲族古迹较多的村庄,保存着较好的古建筑及大量畲族文物,被誉为“畲族文化大观园”。
顺着景区的石阶一路向上,一栋栋古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青砖、黛瓦、老树、古道、飞檐、木雕……处处述说着畲村的沧桑历史。“这些年,我们立足畲村特色,深入挖掘保护畲族文化,通过古建筑修缮维护、畲族风情民俗开发等方式,以文化振兴带动产业振兴。”半月里村党支部书记雷丽丽介绍。
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民众的力量。村内有一幢名为“畲族民间博物馆”的建筑,屋主人正是省级非遗畲族婚俗的代表性传承人雷其松。
雷其松从小深爱畲族文化。早些年,眼见畲村文物、古民居接连遭遇破坏、盗卖,雷其松心痛不已,私下里收集、追回部分文物,并向村委自荐,成为该村文化协管员,带动村民共同抢救、保护古民居及文物。2005年,他又将自家房屋改造成“畲族民间博物馆”,展出了数十年来他收集的畲族医书、田契、山契、地契、畲族祖图等各类藏品2600多件,并向广大游客免费开放。他自己则与妻子、女儿轮流担任讲解员,为大家解说闽东畲族历史文化。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为乡村发展开辟出了一条新路径。2023年,半月里村游客接待量达22万人次,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雷丽丽表示。
如何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半月里村在探索,蕉城区猴盾村也在努力。
秋冬时节,猴盾村畲族风情一条街引人驻足。少数民族群众穿戴精美的畲族服饰,用美妙的歌声喜迎八方宾客的到来。
猴盾村党支部书记雷美凤介绍,这些年,猴盾村持续求新求变,通过传承和发扬畲族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吸引旅游,以旅游传播文化,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一方面,提“颜值”。充分利用省、市、区下拨的资金,以振兴畲族文化为核心,围绕“特色畲寨”发展理念,完成房屋立面改造、村内道路硬化、畲族“双音”广场建设、少数民族文化站修缮、村庄美化绿化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工程。
另一方面,谋产业。立足生态资源禀赋,通过村党支部领办、党建共建等形式发展茶叶、脐橙等特色产业,并依托生态茶园优势和畲族特色文化,打造农家乐、民宿等,不断丰富文旅新业态,吸引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在闽东,如半月里村、猴盾村这般努力走出一条独具畲族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的村落不在少数。柘荣县宝鉴宅村积极探索“支部领办+其他经营主体+农户”模式,运营“村游计划”农文旅综合项目,2023年累计接待近8万游客;有着“中国扶贫第一村”之称的福鼎市赤溪村主动融入全域旅游发展,立足本村文化、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福安市金斗洋村把畲家拳的传承发展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对外打响“金斗洋畲拳”文化品牌……
春风浩荡,乡村振兴如一幅动人的画卷在闽东大地徐徐展开。各民族群众团结一心,各民族村庄以文铸魂、以文兴业,打造新样板,阔步振兴路。
来源:闽东日报记者 陈容
图片来源:霞浦文旅局
编辑:蓝青
审核:何冰如 林珺
责任编辑:蓝青
(原标题:文旅融合添异彩 赋能畲村促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