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城市治理中,救助管理服务是维护民生底线、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厦门市民政局直属单位市救助站通过“四个延伸”的创新策略,从多部门协同、主动巡查、多维救助到长效安置,不断推动救助管理服务迈向新高度。这种创新实践,不仅为困境群众点亮生活希望,更为社会治理探索出可推广的样板路径。未来,市救助站将继续以民生福祉为核心,以创新发展为引擎,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更大力量。
由单部门向多部门联动延伸
共同织起救助合力之网
在市救助站与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共同努力下,一名离家近40年的男性流浪者终于找到家人。8年多来,多部门工作人员联手通过线上推送、群众调查、实地走访、DNA鉴定等方式,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只要不言放弃,总会有成功的那一刻”。
2019年,我市建立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联席会议制度,各部门紧紧相连形成强大救助合力;2022年,在联席会议制度下,市民政局携手市公安局、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等七部门发布了《厦门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街面巡查制度》,街面巡查工作更规范高效;2023年一系列配套政策发布,进一步细化救助流程。
市救助站积极推动多元主体参与,整合政府、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形成协同治理格局。同时,市救助站持续探索完善救助服务网络,推动构建一体化救助体系,通过充分发挥区级救助点和街道、社区“前哨”作用,树立全城救助“一盘棋”“一家人”思想,为临时遇困人员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救助服务。在市、区、镇(街)、村(居)四级联动体系下,让每一名遇困人员都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怀。
近年来,市救助站寻亲工作成效显著。自2018年开展“大爱寻亲”活动开展以来,共为184名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成功寻亲。去年,为200多名流浪失散人员找到家人,寻亲成功率100%,实现“零安置”。这些案例彰显了厦门救助工作的温情与力量。
由上门求助向精准施救延伸
拓宽救助工作覆盖面
不久前,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在街面巡查时,发现一年轻男子因家庭变故流落街头,情绪低落,拒绝接受帮助。工作人员没有放弃,耐心沟通,通过心理疏导逐渐打开男子心扉。最终,不仅帮助他解决眼前的困难,还协助他找到工作,重拾生活信心。这样的故事,在市救助站日常工作中不胜枚举。
近日,年逾六旬的王女士被护送至市救助站,其全身瘫痪,日常照护难度大。工作人员耐心为她进行穴位按摩,每日还细心帮助她用药通便。在市救助站日常工作中,此类细致入微、充满人性关怀的照护服务已是常态。
从“等上门”到“主动寻”,市救助站街面巡查工作温暖人心。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市救助站成立街面巡查队伍,优化快速响应机制,构建全面协同、服务及时的街面救助体系。全年无休,对重点区域、路段开展巡查,在重点时段和极端天气加大力度,并扎实开展“夏日送清凉”“寒冬送温暖”等专项救助行动。同时,加强宣传,畅通救助渠道,确保每位临时遇困人员都能得到及时救助。2023年,厦门市救助站的“夏季送清凉”经验被《中国民政杂志》报道,彰显其创新实践的成效。
市救助站以精准救助为重点,针对家庭暴力、心理疾病、突发意外等临时遇困人员,“因人施策”,量身定制救助方案。瘫痪者得到专业护理,心理困扰者接受心理疏导,走失或失忆者则通过多方协作寻亲。精准救助不仅助其渡过难关,也引导其从“被动救助”转向“主动自助”。
由物质救助向多维服务延伸
全方位关怀传递爱与希望
小李是一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少年,救助站不仅为他提供临时住宿和食物,还通过链接教育资源,帮助他重返校园。同时,专业的社工团队为他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如今,小李已顺利完成学业,并成功入职某企业。像小李这样的转变,是救助站多维救助理念的生动体现,让每一个受助者都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希望。
长期以来,市救助站对于未成年人救助工作尤为重视。该站不仅为未成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还针对他们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积极推进心理咨询和精神疏导,为因家庭变故、学业压力或流浪经历而受到创伤的孩子们点燃希望。与此同时,救助站还联合专业心理机构和社会组织,共同推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确保每一个到救助站的孩子都能得到应有的关爱与支持。
市救助站在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的基础上,推动救助向“物质+服务”转变。在市民政局指导下,根据受助人员不同需求,提供更加精细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在这里,受助人员能得到社工服务、法律援助、知识宣讲、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多方位服务。此外,通过人脸识别、DNA鉴定、抖音寻人等新技术手段,寻亲效率也在显著提升。
由临时性救助向转介安置延伸
实现社会救助长效保障机制
有一名在市救助站滞留多年的特殊困难老人,通过落户安置政策,终于拥有属于自己的“新家”,被纳入厦门特困人员供养体系。站内工作人员还定期探望,帮助他解决生活难题,为他晚年生活增添温馨保障。
让每一名流浪者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是市救助站转介安置工作的生动写照。厦门市在全省率先出台流浪乞讨长期滞留人员落户安置办法,打通落户安置与低保、特困、医保等社会福利制度的共享渠道,简化特困认定程序,将长期滞留人员纳入特困供养对象集中安置在照料机构。这不仅帮助滞留人员“安新家”,也将救助工作从“短期托底”转变为“长效扶持”。
除此之外,市救助站还与厦门市6家三甲医院建立绿色通道,为在站救助的病患提供及时治疗;与相关高校合作,搭建社会工作实践平台,为救助工作注入专业力量。2022年,厦门的亲情化救助模式被《民政部简报》专题介绍,成为全国先进经验。
在厦门市救助站,不管是为瘫痪人士进行穴位按摩、细心喂饭,还是为寒夜里无助的流浪者送去温暖,或者为失联的亲人搭建“回家的桥梁”,这些体现的不仅是政策的落实,更是无数温暖瞬间的叠加。未来,市救助站将继续秉承“民政爱民、民政为民”的理念,不断创新救助方式,提升服务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景贡献力量。
(厦门日报记者 翁华鸿 通讯员 李贤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