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美又甜 快来古田 | 陈巧珠:玉质杉洋

日期:2024-12-13 来源:宁德市新闻 作者:福建宁德特产有哪些 浏览:748 评论:0
又美又甜 快来古田 | 陈巧珠:玉质杉洋

随着“蓝田日暖玉生烟”的诗句我抵达了蓝田,可这里的蓝田不产玉,更不是李商隐笔下的蓝田,之所以被称为蓝田,是因了“蓝田种玉,五世其昌”的典故。山上石头不会说话,更没有想象能力,但是古人代替了它们想象并说了出来,肇祖开基筚簬褴褛,希望这里的石头能种出美玉来,事业兴旺发达,得天作之合,瓜瓞延绵,于是便有了这个叫蓝田的地方。

印象杉洋 王志凌 摄

这里所说的蓝田就是如今的古田杉洋镇。毫不夸张地说,这个古镇的精气神隐藏在这方山水里,诗书礼蕴含在一条条街弄与宅院中。余、李、彭、林四大姓氏家族于唐末从中原迁居于此,分族而居,一条条卵石和青石板铺就的深巷幽弄相连互通,把乡情、亲情传达。龙潭街、阁下弄、新亭街、三才弄、文昌路、后街路连点成线形成“四姓八境”的分界。走进杉洋,就被一种浓厚的文化气场所感染,随诗文走巷,在每一个转角不仅与诗相遇,还能在轻轻诵读中找到一种意境,即便在“诗来运转”娱乐中配错了诗句,但妙趣横生,并且产生了另一种诗意。

  杉洋古镇,处处蕴含着一个“礼”字。村中街巷交错纵横,有的巷道狭窄,在“丁”字、“十”字形窄窄的过道中,房屋的直角拐弯更加不方便行人挑担或者搬运一些大型农器具,房屋主人便将90度直角的墙面削成圆弧形,拐弯处便腾出一些空间,极大方便了来往推车、挑担的行人。房屋宅基地四平八稳,固若金汤,房屋上方飞檐翘角,不严而威,上不让天,下不让地,中间让出了谦逊与修养,邻里和睦、礼让他人在这里得到完美诠释。古人常将温润如玉的品质比喻人品,杉洋古宅中的细节将礼让体现得淋漓尽致,岁月流逝,优良传统的玉泽依然温润如初。

  杉洋人兴旺发达之势呈现在一座座高大精美的宅院里,兰心玉质的品德在一个古宅的细微处、在一块块牌匾、一副副对联中流露。古镇至今尚存200余幢古建筑,一座座宅院展示着杉洋先人对于天人合一的理解与运用智慧,古宅门屋井然有序相依,深院高墙,粉墙黛瓦,踱步跨进高高的门槛,只见屋舍内雕梁画栋,寓意吉祥的花鸟姿态、神情因精雕细琢而跃然眼前,仿佛一阵风吹过,那些花朵便摇曳身姿,那些鸟儿便展翅飞起。大门与二门之间的垂花短柱虽然历经百年风雨,拙朴之中依然释放出当初的惊艳。

  都说木有本则根深叶茂,水有源则源远流长,杉洋人无论是读书入仕还是外出经商,衣锦还乡后便在家乡兴建祠堂,其中余氏总祠、余氏蝉林祠、李氏凤林祠、彭氏金公祠、林氏联珠祠这五大祠位列福州十邑名祠。庄严肃穆的祠堂气宇轩昂挺立于村中。祠堂里不仅高高供奉着祖先的牌位,还供奉着敬畏天地的道理,老祖宗的老规矩,三纲五常、五伦六亲、四维八德代代相传。敬宗祭祖,缅怀祖德,在祠堂里弘扬古圣先贤品德,教育子孙后代立志成才,凝聚宗亲人心,古田杉洋的宗祠文化生生不息。

  余氏族谱记载:“人文崇孝弟,家贫亦业儒”“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要求余氏族人无论贫富贵贱,都要好好学习。李氏的家规,以“报效祖国”“敦睦乡里”“尊长敬上”“团结族群”为大义,家规十二条,家训十二条,家戒十二条,立德立范。彭氏以“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团结和睦、勤俭节约、勇往直前……”教导子孙。林氏家族秉承远祖忠勇爱国遗风,力行家教:“严教训复,重斯文,礼诗书,不图一己之功名”,以“忠爱、养志”等道德精神为核心,引导后人如何为人处世、修齐治平。好祖训,好家风,培养出好人才,杉洋自古尊师重教之风盛行,闽东第一状元郎余复就从这里走出,古田开科进士李蕤、清末抗英英雄林朝聘、近代著名书法家李若初等都是杉洋人,这里曾出过90多位进士,入朝为官者多达200多人,人文荟萃为杉洋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文化殿堂的文昌阁为木质结构三层塔,于宋朝时期就屹立在杉洋镇中偏西部,清雍正年间重修。三层塔的每层立一个矗立匾,匾上着历史名人,顶层为“孔夫子”,中层为“关夫子”,下层为“朱夫子”。来过这里的人都说第一次看到文昌阁里供奉着关公,关公乃忠义之崇拜,有当财神,而被称夫子,杉洋百姓心中有文曲星,也有武曲星,可见文武兼修。三层塔分别高高悬挂着三块牌匾,第一层匾为“文运昌明”,第二层匾为清朝大仕朱硅真迹“理学渊源”,第三层为“斯文天阙”。因宋朝的理学家朱熹经常在此教书授课,成了后世学子顶礼膜拜的圣堂。民国初期,这里成为高等学校,教室里常传出朗朗读书声,课后学生在操场上嬉戏玩耍。文昌阁前面一湾“引月池”见证了莘莘学子的身影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他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杉洋走向各地,在满腹学识中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如果没有蓝田书院,玉质的杉洋一定少了许多光泽。杉洋望族余仁椿一定没想到,他于宋太祖开宝元年,也就是公元968年创建的蓝田书院,日后会迎来大儒朱熹两度到此讲学,并培养了许多理学贤人,著名的朱子十八门人即朱熹当年在古田及杉洋讲学期间培训集成,“先贤过化之乡”的美称也因此而来。1976年,蓝田书院曾遭火灾被毁,仅存石壁上朱熹的四字真迹“蓝田书院”幸免于难,保留了下来,当然保留下来的还有格物致知、知为先,行为重,还有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内涵。

  其实无论是曾经的蓝田,还是如今的杉洋,诗书礼都是他精气神的源头,这源头散发出温润的玉质光泽。

来源:闽东日报

编辑:陈姜燕

审核:刘宁芬 林珺

(原标题:又美又甜 快来古田 | 陈巧珠:玉质杉洋)

文章链接:http://dongfengkuaidi.vip/news/show-88666.html
标签: 宁德政府网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