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乡村振兴需要“塑形”,也需“铸魂”。在厦门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以下简称:厦门市“三下乡”)里,二者兼而有之。过去这一年,厦门市“三下乡”火热开展,队伍不断壮大,在希望的田野上奏响了服务的乐章。
众人拾柴火焰高 共谱下乡协奏曲
今年1月31日,2024年厦门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启动仪式在同安区莲花镇举行,一批重点帮扶项目完成签约,一项项暖心惠民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200余顶帐篷同时面向村民开展各类便民服务,现场热闹非凡。村民们喜笑颜开,直呼“像过年”。
而在这场“像过年”的启动仪式开始之前,市委宣传部就已多次召集各相关单位及帮扶的区、镇开展面对面协调会,力争让村民“所需”和相关单位“所有”实现精准对接,将服务落到实处。会上,不少单位积极认领项目,还为服务“加码”。根据启动仪式发布的数据,2024年厦门市“三下乡”筹集帮扶资金、服务项目、捐赠物品合计1797.5万元,其中资金362.6万元、项目1373万元、物品61.9万元,同比再创新高,这些项目、资金、物品等来自全市21家主办单位、55家联办单位。之后,各主办单位、联办单位积极发动、广泛宣传,使下乡队伍不断壮大。
今年暑期,高校志愿者们就在乡村画下了“三下乡”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少高校组织青年党员和学生志愿者深入乡村一线,开展特色产业调研、当地资源开发、就业创业等实践活动,积极参与教育关爱、科技支农、基层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其中,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举行2024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互动,共有81支队伍、1237名师生走进农村、社区;集美大学凤凰花助飞成长营实践队走进集美区侨英小学,围绕社会治理、儿童赋能主题开展社区服务;集美大学“沐音沐心”实践队前往集美东辉小学开展暑期音乐夏令营;厦门大学鹰心护童实践队走进新店街道新兴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合身边案例为孩子们讲解相关法律知识等。
众人拾柴火焰高,共谱下乡协奏曲。厦门市“三下乡”将惠民力量一次次汇聚,助力乡村振兴。
持续开展无间断 巡回服务真便民
从年初到岁末,从春天到冬天,厦门市“三下乡”持续火热开展。
理论宣讲轻骑兵小分队在各乡村开展了巡回宣讲。市委讲师团联动同安乡村讲师团,聚焦宣讲主题,精心打造各类贴近莲花镇实际的宣讲课件,将一堂堂接地气、有新意的宣讲送到基层,引导广大村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文化服务小分队中,包括了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厦门市金莲陞高甲戏团等专业院团的演员,他们排演了富有农村乡土气息、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并下乡巡演,通过一出出经典剧目大力推进文化惠民服务。
电影放映小分队从历届金鸡电影节主旋律影片中精心挑选出一批优秀电影,通过露天放映的“古早”方式,让村民接收最新电影资讯,传递正能量。
在一次次巡回科普活动中,科技小分队通过有奖问答、灯谜等形式,将知识送进千家万户。小分队还根据各村居农业特色、各季节特点等,邀请种植、养殖专家下乡,通过开课、走进田间地头的形式,帮助农户答疑解惑,为农作物问诊开方。
同样将一批批专家送往乡村的,还有医疗卫生服务小分队。市卫健委整合全市医疗卫生资源,抽调名医等深入莲花镇开展巡回医疗服务,以实际行动为村民健康保驾护航,助力健康农村建设。
与此同时,融媒体小分队立足专业,持续开展宣传报道,组织主播、小记者、亲子家庭等深入乡村,感受乡村文化,体验乡村生活,通过笔、话筒、相机、摄像机等,宣传厦门乡村振兴,讲好“三下乡”故事。
持续开展无间断,巡回服务真便民。在厦门,每一次人头攒动、人声鼎沸的现场,都是“三下乡”最美的风景。而这样的美景,四季常在。
建设项目类型多 留在乡村真惠民
一年来,一场场下乡服务在村民心中留下了美好记忆。不仅如此,环顾各村,“三下乡”带来的一批建设项目都以各种形式留在了村里,留在了村民身边。
走进莲花镇各村居,从公益广告、宣传栏、灯杆旗到led、墙绘、雕塑、宣传小品、百姓大舞台等,都有“三下乡”的影子。
国网厦门供电公司投入千万资金,在同安区莲花镇开展老旧供电设施提升,惠及上万用户。 供电更稳定、更可靠、更安全,村容村貌更整洁、更美观,老旧供电设施提升项目悄然改变了乡村的生产生活。
得益于“三下乡”活动资金补助,军营村曾经荒凉的“半亩方塘”成为村里又一个人文景观,让人身临其境感受朱熹笔下“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意境。提升改造后的“半亩方塘”还串联起周边金蟾望天石、立志石等景点,丰富了游客的游览体验。
在云洋村溪埔自然村,1000多平方米的墙面穿上了美丽的“外衣”,“美丽乡村”“生态环保”“文明乡风”等主题的墙绘作品彰显了乡村的蓬勃朝气。而有了装饰的村庄主干道,更被村民们称为“村里的中山路”。
近年来,以“稻香上陵”圈粉的上陵村也因“三下乡”扶持,“上新”一批水稻主题墙绘。这些五颜六色的墙绘与一侧的特色稻草乐园相映成彰,与稻田共同勾勒出一幅和谐而美丽的乡村画卷。
建设项目类型多,留在乡村真惠民。一个个可见可触的建设项目,不仅提升了村容村貌,改善了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更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对于乡村振兴的认知。
(海西晨报记者 陈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