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修缮保护两座清代古建筑 实现活化利用

日期:2024-12-18 来源:厦门二手房网 作者:厦门景区介绍 浏览:619 评论:0
海沧“状元堂”

  海沧“状元堂”

  将焕新亮相

  作为社区公益性场所开放

  日前,马銮湾新城片区内,霞阳社区“状元堂”修缮工作接近尾声,修缮完成后将活化利用为社区公益性场所。

  “状元堂”建于清代,是一位杨姓商人故居,属于海沧区不可移动文物。这是一座合院式闽南传统建筑,由前后两进主体建筑组成,砖木石结构,燕尾脊,硬山顶。中间为天井,右侧为厢房,左侧厢房位置建有两层楼高“枪楼”。

  厦门市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卢志明介绍,这栋古厝有精美的石雕、彩绘六边形等几何纹拼砖、灰塑、书画等装饰,艺术价值较高,对研究厦门地区闽南传统建筑的类型和装饰有较大价值。

  然而,过去一段时间,“状元堂”由于历史等因素被闲置荒废,门前杂草丛生,天井内杂物堆砌,整个建筑沦为仓库。因年久失修,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对此,今年3月,针对“状元堂”的抢救性修缮工程迅速展开。

  如今,“状元堂”基本修葺一新:推开厚重的木门,走进这座焕发新生的宅院,修旧如旧的窗棂、门庭透露出古朴的气息,尽显古厝底蕴。霞阳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接下来,将会按照社区工作安排,将“状元堂”合理活化利用为社区公益性场所,让更多人了解古厝背后的故事。

  修瓦

  揭瓦回收清理后重新回铺

  “经检查,我们发现‘状元堂’的建筑屋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屋面脱瓦、破损、坍塌,造成屋面漏雨,而漏雨又加速木质构件腐朽损坏,易招来蚁害。”修缮人员告诉记者,本次修缮对屋面进行了“大保养”,全面揭瓦后回收底瓦、面瓦,清理瓦面污渍残灰后,重新回铺。屋面糟朽腐烂的檩条、椽子、封檐板、连椽板等也一并修整。

  为了尽可能保存历史风貌,瓦片的缺角不超过瓦宽的1/6。遥想当年,霞阳的一般民居都是单层建筑,两层高的枪楼可谓“鹤立鸡群”,形成一个制高点。“状元堂”正对着马銮湾,枪楼的建造可以起到瞭望观察、防御海盗等作用。

  为啥叫“状元堂”?

  来到“状元堂”前,大家往往会被门庭的那一副花岗岩对联吸引——“海楼高涌三山外,尘世深藏一粒中”。整副对联意境优雅,笔力酣畅、浑厚,真是大家手笔。上联边上刻着小字“涵秋(杨涵秋,当年房屋主人杨姓商人)仁弟属”,下联左下角署名“夏同龢”。

  对联作者夏同龢何许人也?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戊戌状元夏同龢》介绍:夏同龢(1874年-1925年),字用卿(用清),又字季平,号狮山山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状元。《贵州通史·清代的贵州(卷)》记载:夏同龢,字用卿,都匀府麻哈(今贵州麻江)人。据悉,夏同龢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后前往日本留学,是中国第一个具有状元和留学生双重身份的特殊人物。

  镌刻在霞阳社区“状元堂”门前的这副对联,就是夏同龢为杨姓商人题写的,因此这里被人们口耳相传为“状元堂”。

  夏同龢的书法成就较高,《贵州通志》评价他:“工文善书,有名当世。”卢志明也表示,镌刻在“状元堂”门前的这副对联,用十四个字既白描出临海楼宇的美丽风光,又透露心系天下的爱国主义情怀,可谓意境高远。笔触雄厚,尽显状元之才。

  名片

  状元堂

  “状元堂”又称晦庐,位于新阳街道霞阳西路,建于清代,是一位杨姓商人故居,属于海沧区不可移动文物。这是一座由前后两进主体建筑组成的合院式闽南传统建筑,占地约31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35平方米。古厝大门左右两边镶嵌白花岗岩石,雕刻楹联“海楼高涌三山外,尘世深藏一粒中”,为清代状元夏同龢题写,因此被称为“状元堂”。

  (厦门日报记者 朱道衡 通讯员 林婷婷)

  翔安郑德碧宅

  变身文史馆

  传播闽南文化

  在翔安区大嶝街道田墘社区南里404号,一座历经沧桑的清代古厝静静矗立,这便是郑德碧宅。这座始建于清代的闽南大九架砖木结构建筑,坐东朝西,前后两落大厝,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闽南民居建筑中的佼佼者。

  与“状元堂”一样,经过修缮后的郑德碧宅重焕生机,变身“翔安区政协文史馆”开门迎客。

  修缮

  用传统工艺修补

  加固破损墙面

  郑德碧宅始建于清代,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建筑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损坏。为了保护这座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厝,去年翔安区启动修缮工程。修缮过程中,专家对古厝的建筑结构、装饰细节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和评估,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修缮方案。

  修缮工程主要包括对墙体、屋顶、地面等部位的修缮和加固。在墙体修缮方面,专家采用传统的清水烟炙砖拼花墙面工艺,对破损的墙面进行修补和加固;在屋顶修缮方面,则保留原有的硬山顶、燕尾脊等闽南民居元素,对破损的瓦片进行更换和修复;在地面修缮方面,则采用传统的石材和砖块铺设工艺,恢复了古厝原有的地面风貌。

  活化

  用虚拟现实技术

  呈现古厝故事

  在修缮和保护的基础上,郑德碧宅焕发新生,今年5月变身为“翔安区政协文史馆”。这一转变不仅赋予这座古厝新的功能和价值,也为翔安区政协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载体。文史馆内设置多个展厅和展示空间,并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人民政协的基本知识以及翔安区政协的发展历程和履职实践等内容。此外,文史馆还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互动等形式,让游客和市民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闽南文化和郑德碧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这些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文史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

  利用文史馆这一平台,翔安区政协也更深入地挖掘和整理翔安区的历史文化资源。郑德碧宅作为主馆空间之一,吸引了众多中小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学习,通过实地观摩和互动交流等方式,让他们更加直观地感受闽南文化的魅力。这不仅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为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名片

  郑德碧宅

  郑德碧宅坐落于大嶝街道田墘社区南里404号,始建于清代,是一座典型的闽南红砖古厝,坐东朝西,前后两落大厝,中央天井,建筑面积约259.6平方米,面阔11.8米,总进深22米。前落大厝面阔三间,正面墙裙堵为磨光花岗岩条石砌成。后落南北两侧采用条石成凸字形砌筑,富有特色。

  (厦门日报记者 曾嫣艳 通讯员 王勇 易振健)

文章链接:http://dongfengkuaidi.vip/news/show-89701.html
标签: 厦门市新楼盘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