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赤溪蝴蝶园,脑海里很快就转动出一个与蝴蝶相关的词组:蝶变。这本是用来表述蝴蝶等昆虫的嬗变,如今却被广泛用来形容某个地域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之后我又查阅了辞典上关于蝶变的注解,如下:蝶变又称蜕变,指像毛毛虫等变态发育的昆虫在茧中经过一个不食不动的阶段而变形为成虫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对昆虫来说是非常痛苦的,因蝶变未成功而死去的昆虫,不在少数。
赤溪村 柳明格/摄
那我们是否可以换一句带哲理的句子来诠释,就是这种极端的异变,往往在蛰伏中向更好或更完美的方面极力蜕变,比如毛虫化蛹为蝶、破茧而出的刹那,称为蝶变。
这个诠释,恰如其分地为我这篇散文点题。
赤溪有很多值得抒写之处,但我选择从这座蝴蝶园下笔。若干年前,我曾经来过蝶园,也是一次和文学相关的过往。相比之下,那次来是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各种花蝶眼花缭乱;而这次来是寒意凝结的冬季,蝶园除了醒目的虎斑蝶和玉带粉蝶,其它蝶类无影无踪。因为寒冷,为数不多的蝴蝶都趴在植物上,标本般一动不动。有人驱赶,它们才懒洋洋地挪一下身,本能地扇动翅膀飞出几米之外,然后又落在另一株植物上。有诗姑娘将一只蝴蝶托于手上,立即成为相机和手机的聚焦点。
我们之所以来赤溪,就因为她是中国扶贫的第一村。赤溪自从四十年前成为中国扶贫的引信,始终是全国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经典样板,而蝴蝶园正是赤溪蝶变的一个阶段见证。
赤溪九鲤溪 缪华/摄
赤溪,古名“漆溪”,最早见著于万历《福宁州志》,因当地有漆树、村民采漆而得名。方言中“漆”“赤”同音,叫着叫着,便叫成了赤溪。这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自从肇基以来的筚路蓝缕、刀耕火种,让一代又一代人忍辱负重扛下了乡村的苦难和艰辛。之所以一时名声大噪,是因为四十年前的那封读者来信。没有网络的年代,信件是人们交往或者反映情况的普遍方式。时任福鼎县委宣传部新闻科长的王绍据第一次走进赤溪村的下山溪自然村,第一眼就惊呆了。他为这个“挂”在半山腰的小村庄感到揪心的痛,简陋的房子无一不是紧贴着悬崖峭壁而建。上百年的风吹雨打,让那些老厝垣残壁断、瓦裂木朽。王绍据尽管也经历过苦难,但眼前的苦难已然大大超出了他的想象。他夜不能寐,披衣提笔,实事求是地写下那封对中国扶贫事业产生重大影响的读者来信,且心怀忐忑地投给《人民日报》。很快就有了穿透山谷、震撼天际的回音。1984年6月24日,反映下山溪自然村22户畲民贫困的生活状况、题为《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来信在《人民日报》头版刊发,并配发评论《关怀贫困地区》。一石激起千层浪,由此,贫困地区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官方由此启动全国范围的扶贫工作。赤溪村也因这个契机,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扶贫第一村”。
如果还是要用蝴蝶的寓意来表述,那就是蝴蝶效应。赤溪村拉开扶贫的大幕,在四十年不断探索的历程中,从单纯依靠外界支援,到移民下山、整村搬迁,再到当下农旅结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先后经历从“输血”到“换血”再到“造血”的嬗变。下山溪自然村的畲民以及其它自然村的村民陆续从贫瘠的地方搬迁到赤溪主村,一条名唤长安的大街成为赤溪村的新景象。整村搬迁的赤溪经验迅速遍及闽东,波及福建。霞浦的一位村民喜迁新居,写下这么一副对联:“造就一方新天地,福到农家感党恩”。“造福工程”由此得名。就在下山溪畲民下山的第二年,桑园水电站建成,赤溪村结束了无电的历史。
人居环境改善了,生活水平稳定了,小娃上学有学堂了,老人看病有着落了,餐餐吃地瓜米也成为了往事。但新问题冒了头,靠着人均不足一亩的土地,只求温饱,但如何“稳得住”“能致富”?挪了穷家,如何去掉穷业?这让原本安宁的山村躁动了,当时的村民众说纷纭。但决策者看中的是当地的青山绿水,几经讨论,乡村旅游成为首选项目。他们积极寻求投资者,而视闽东为第二故乡的庄先生与赤溪村一拍即合,彼此都知道开发式扶贫将会是中国扶贫的新创造。2006年10月1日,庄先生的万博华旅游公司第一个乡村旅游项目——九鲤溪竹筏漂流正式开业。年轻力壮的赤溪村民靠着夏季当撑筏工,一趟有一百元的收入,赤溪的乡村旅游由此起步。
注重造血功能,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的旅游产业,让赤溪村化蛹成蝶。青山绿水对八闽大地而言,比比皆是,如何出奇制胜?庄先生请来专家现场指点,并狠心花上一大笔钱,先在九鲤溪景区搞个户外拓展项目,又在赤溪村布局“生态蝴蝶园”“九品莲花塘”等一系列配套项目。果然,赤溪村和九鲤溪游客猛增。
庄生梦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典故,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云:“庄生晓梦迷蝴蝶”,说的就是这种乐趣。于是,现实版的庄先生想到了建蝶园,倾资从各地寻来百种蝴蝶标本,并饲养了几十种蝴蝶,有玉带蝶、翠凤蝶、金斑蝶、枯叶蝶、虎斑蝶、青斑蝶、美眼蛱蝶,还有稀世珍品阴阳蝶。有了蝶,还要有蝶的用武之地,根据色彩、季节和气候的不同,在蝶园内外种植油菜花、向日葵、马鞭草、荷花、九品香水莲、亚马逊王莲、观音莲、胎生睡莲、金刚莲、黄金莲等数十个具有观赏性的植物品种。周边搭起各色瓜果长廊,成片种植香水柠檬、香蕉、芭乐、芒果,葡萄等。蝶在花间飞,花在风中舞,分不清哪只是蝶哪朵是花,人们恍兮惚兮进入蝶的梦幻世界,也就进入庄生梦蝶之境。
除了蝴蝶园,还有杜家堡。
杜家堡原名坑里垅,由杜姓迁居肇建。杜氏于宋元丰年间迁居杜家九鲤,于清康熙三十六年肇迁漆溪坑里垅,构居于此。康熙六十年,“复架后屋四扇两厦及两庑并左横楼、书仓楼”。之后,乾隆六年、三十六年和五十六年,经后代复建、培建、辟建,始成规模。杜家堡是赤溪村保留较为完整的传统古民居群,原村落建筑由民居、城墙和护城河三个主体部分组成。2015年,“杜家堡古村落遗址保护”正式进入省里的传统文化建设项目名单。
杜家堡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尤其是背后负山,形同一顶“状元帽”,民间认为其深得风水学说。堡前有小溪自西往东环墙流过,杜家人因势利导,置为护城河,设双重城墙,称为“双城”。整个城堡略呈椭圆,坐北朝南,建城门两座,相距仅百余米。城门、城体基本保存完好,唯面朝大路段墙体因建筑需要受到破坏被拆除二十多米,基座犹存。城门外修石道,中碇条石,两翼护石子,南抵霞浦龙亭关,北达蒋洋铺驿。整个杜家堡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城墙周长六百多米。堡内建有清代木构民居七座及一座杜氏宗祠。杜家人留下的城堡、民居和诗文著作,是一笔不菲的自然人文遗产。将这些遗迹、旧作加以保护、整理并发扬开来,增强人文底蕴,也是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同时,杜家堡还是一处拍摄古装剧的理想外景地。
赤溪村让人点赞的远不止蝴蝶园和杜家堡,“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好一幅江南版的兰亭风光。我每次来赤溪,总会被这里的青山绿水所喜悦。此次又来,相较之后去的明星村柏洋和网红村渔井,赤溪带给人的新鲜感相对弱了。毕竟以一村之力赢得年年满堂彩是不现实的,但赤溪村四十年凭着滴水穿石、弱鸟先飞、久久为功的闽东精神,让村庄各个方面发生巨变、让全村人均收入达三万多元,这不仅在福鼎,就是在宁德乃至在全国也是相当不错的成果。只是旁观者希望每次来都能看到赤溪作为扶贫领头羊的新变化,这种急功近利的思维或多或少影响了对赤溪的准确评判。
卓仕尉/摄
热情,总是比经验更令人感动;参与,也总是比观望更令人期待。赤溪人懂得,他们之所以成为中国扶贫第一村,是由主客观等诸多因素造成的。他们担当起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也希望向全国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案。“我们的梦想不一样。”赤溪的新生代村民、返乡创业且颇有建树的大学生杜赢当年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掷地有声说的那样:“中国扶贫第一村”是一个时代的符号,那只是祖辈、父辈的起点,不会是赤溪的终点。我们的梦想是,未来的赤溪成为“中国自强第一村”。
那么,我们就多给赤溪一点时间,再多给赤溪一份支持,静待花开,等候赤溪村的再次蝶变。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文字:缪华
编辑:林宇煌
审核:刘宁芬 吴明顺
(原标题:幸福福鼎·多彩乡村|缪华:赤溪的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