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的科技“兴农梦”

日期:2024-12-19 来源:宁化县政府办 浏览:0 评论:0
  初冬时节,寒意渐浓。在宁化县水茜镇杨城村,宁化县其乐农业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朱承银,正在将今年最后一批烘干后的河龙贡米装袋出仓,运往宁化县客家贡米米业有限公司。  今年37岁的朱承银,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种植能手。2016年,他返乡创业,开始逐梦田野。这8年,从单打独斗到成立合作社,从人工种地到机械化种植,他以满腔热情奔走在科学化种田、机械化管理的道路上,在家乡的稻田里挥洒汗水,收获希望。  接过父母的“接力棒”  2006年青岛酒店管理学院毕业后,朱承银辗转北京、厦门等地,从事过酒店管理工作,也曾自主创业从事红酒贸易。在外打拼的那几年,他看到了外地农业农村的迅猛发展,这让他把目光聚焦到回乡发展农业上。  由于父母从事水稻种植,他从小耳濡目染,在外漂泊多年,脑海中始终萦绕着儿时和父母一起农作的画面。“国家在农村建设、农业发展上的政策越来越好,但是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对相关政策也不了解,有些力不从心。”朱承银坦言,他想回去帮助父母,在广阔的农村中闯出一片天地。  “一开始,父母并不同意,在他们看来,农村没有发展的机会。”为了改变父母的想法,朱承银耐心和他们讲解乡村振兴、农业方面的相关政策,并表达自己返乡的坚定决心,最终说服了父母。  2016年6月,朱承银带着妻子回到家乡,接过父母手中的“接力棒”,在农田里潜心“耕耘”自己的梦想。  “虽然从小在农村长大,但是对水稻种植还是一知半解,有些比较专业的农业知识也不够了解。”朱承银回忆,刚开始,他买来很多农业书籍学习,但和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一定差距。于是,他每天跟着父母进行田间管理,向父母请教水稻种植方法,经常在田间地头一待就是一天。  “那时候,水稻大多是人工种植,地里的活儿都是手工操作,很辛苦,而收入却不高。”朱承银意识到,只有机械化种田、科学化管理才能减轻农作压力,实现丰产增收。  2017年2月,朱承银筹集60万元资金,牵头成立了宁化县其乐农业专业合作社,购入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机械化设备,扩大土地流转规模,从原来的200余亩扩大到1000余亩,进行水稻制种,种植河龙贡米、优质稻、烟叶等。  创业路上,朱承银面对资金、技术、天气等各种困难考验,曾一筹莫展陷入困顿。“2020年4月,水茜镇突降一场大冰雹,导致我那年种的100余亩烟叶全部受损,当年经济收入非常不理想,还要负担合作社的日常开销和员工工资,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朱承银说,农业看天吃饭,遇到不好的天气,整年的压力都很大。  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  “刚回来那一年水稻收割时,我和父母还有妻子,四个人起早贪黑,花了20天时间才完成200亩稻田收割。”朱承银说,第二年秋天,有了拖拉机和收割机等农用机械设备后,他和家人仅花了不到7天时间,就完成了300多亩稻田收割,效率大大提高。  尝到机械化甜头后,朱承银越干越起劲,一边扩大规模,一边添置新设备,大型履带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旋耕机、无人机、电动喷雾器等一应俱全。目前,合作社共有大大小小农机60余台。  机械化种植,可以大量节省人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2020年,朱承银投入160万元,建设水稻全程机械化育秧工厂,配套建设一条育秧流水线,一间100吨保鲜库,以及一间水稻烘干中心。  “我们今年一共种植水稻700多亩,其中,河龙贡米360亩、紫糯米100多亩、烟后稻制种300余亩。平常只需使用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进行田间管理。水稻丰收时,每天4台收割机作业,大概3天就完成了收割。”朱承银说,水稻收割完后,全部拉到烘干房烘干加工后再进行售卖,今年水稻种植收入100多万元。近三年,他每年的水稻种植收入都突破了百万元。  同样是种地,与父辈不同的是,朱承银更懂得用科技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他看来,发展现代农业绝不能仅凭热情,还需要专业知识和科技力量的支持。目前,合作社已实现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  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合作社现有成员33人,大部分是本村村民,每逢农忙之际,合作社雇请周边村民,提供就业机会。“用工比较密集时,每天都有20多个工人干活,人均一天收入180元以上。”朱承银说,规模化种植给合作社带来了更大效益,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共同致富。  2020年,合作社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合作,建设500亩紫糯水稻种植示范基地,采取“科技特派员+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推动全村16户农户种植紫糯米,每年带动200人次就业。  “我是合作社的固定员工,主要负责机械操作,每天230元,既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又可以挣一份工资,真是一举两得。”合作社工人朱重八说,平时固定在合作社务工的村民有10人左右,合作社全年用工约2800人次,为务工人员创收超过40万元,带动周边村民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  合作社成立后,朱承银不断学习和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多次参加福建省粮油生产培训、三明市种植业生产药肥双控技术培训等,入选福建省2022年度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熟练操作无人机、插秧机、大型拖拉机等。  朱承银将农业机械的使用方法和多年种植管理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合作社的每一位成员。每当从外面学习回来,他就会在合作社举办一个培训会,将学到的新知识传授给大家,引领周边农户也迈入机械化作业、规范化管理的新时代。  “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将科技创新的力量注入家乡的稻田,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家乡热土,利用家乡的山水美景,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谈及未来,朱承银满怀希望地说。  记者 林璐 雷露微
文章链接:http://dongfengkuaidi.vip/news/show-90171.html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