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推广!为泉州这个经验做法点赞!

日期:2024-12-20 来源:泉州市应急局、泉州政务 浏览:0 评论:0

  我市把提前避险转移安置群众作为应对自然灾害、减少人员伤亡最有力的措施,关键时候果断撤离转移危险地带群众,狠抓避险转移五个关键环节,确保应转尽转、应转早转,有效提升避险转移工作效能,工作取得较好成效,2023年以来共14起成功避险案例获应急管理部通报表扬。日前,福建省应急管理厅行文推广我市抓实五个“关键环节”提升避险转移工作效能经验做法。

  “精细化”分类分级明确“转移谁”

  一是查清风险底数。基于风险普查,建立山洪灾害、地质灾害、低洼内涝等重点领域风险清单,细化筛查房前屋后隐患边坡、潜在山洪泥石流沟和临坡临崖临水临沟区域分布情况。二是划分风险等级。全覆盖完善以小流域为单元的避险转移撤离预案,划定高、中、低风险区,精细化确定每个小流域红橙黄蓝不同预警等级下的转移撤离对象,做好分级转移。三是清单明确转移对象。按照红色、橙色预警区域“早转快转、应转尽转”的原则,以小流域为单元分级建立预警撤离人员名单,具体到户到人,指导完成数据标准化集成建库。

  “网格化”分片包干明确“谁组织”

  一是领导提级坐镇。在防汛关键期,实行应急响应“降标提级”(降低响应阈值,提级坐镇层级),发挥“关键少数”统筹调度作用,各级党政“一把手”一线督导,为“叫应、转移、熔断”最大限度争取时间,最大程度减灾止损。二是干部分片包干。全市上下联动,层层落实领导干部“分片包干”责任制,形成党政领导闻汛而动、坐镇调度,基层干部闻令而行、落实响应的良好局面。三是群众联防互助。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防自救互救能力,各县(市、区)建立“多户联防”预警避险机制,按照就近原则,以自然村角落归拢成一个联防小组,通过“以少带老”方式结对帮扶避险。

  “递进式”预警“叫应”明确“何时转”

  一是递进预报预警。气象部门递进式发布“24小时—6小时—2小时—实况”预报预警,不断提高预警级别、量级和落区的精准度;水利、水文、资规、城管等行业部门跟进发布水情、山洪、地灾、内涝风险提示。二是分级响应行动。跟进气象五阶段递进预警,贯通“市—县—乡—村—网格”五级响应行动,提前12—24小时启动应急响应,提前6小时组织避险转移,提前2小时查漏警戒,实况确保救援救助保障到位。三是扩面精准“叫应”。不间断更新调整“气象预警+响应措施”,实时精准发布并“叫应”到点、到人,同时打通应急广播通道,大大提升农村地区临灾预警“叫应”效率,助力人员避险转移。

  “线路式”科学划定明确“转到哪”

  一是避难场所村村覆盖。在全市已建2740个应急避难场所的基础上,为有效解决农村山区就近避险点问题,梳理选定自然村应急避难场所点位,实现村村全覆盖。同时拟将全市应急避难场所数据信息集成录入信息化系统,实现转移避险安置自动选择点位。二是转移线路科学划定。按照“一流域一阈值”,根据实时降雨强度,动态确定风险区域和风险强度,科学划定避险转移范围,滚动发布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提示,实时发送红橙黄蓝预警提示,针对红、橙预警等级,形成转移路线和避险点信息,点对点短信和应急广播“叫醒”转移对象,及时撤离受威胁群众,初步实现以小流域为单元“叫醒叫应”和避险转移。三是避险演练提升本能。以练促防,全面开展风险点位转移避险演练,让受威胁群众熟知预警信号、转移路线和安置点位,在常规演练的基础上,对所有防洪薄弱点和地灾点完成一次自主转移避险演练。

  “政策化”兜底救助明确“如何安”

  一是充足物资储备。建立“以市级储备为核心、县(市、区)储备为主体、乡镇(街道)储备为基础、村(社区)储备为支撑、家庭应急储备为倡导、社会力量储备为补充”的六级应急物资储备标准化体系:与大型商超、快递物流等重点企业签订保供协议,建立全市救灾物资应急联动协作机制。二是前置物资资金。建立市级自然灾害救助资金年度预算制度,每年预算市级救灾预备金200万元,根据灾害影响程度拨付倾斜给重点县(市、区)、重点乡镇,及时调拨救灾物资,实现受灾地区“等靠要”向“有钱救灾”的转变。三是启动救灾响应。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及时将专项资金下拨基层,形成基层救助“蓄水池”。修订《泉州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新增响应启动“可能性条件”,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启动救灾应急响应,并及时升级,派出工作组,紧急调拨救灾物资,下拨救灾资金,指导县(市、区)安置安稳受灾群众。

文章链接:http://dongfengkuaidi.vip/news/show-90252.html
标签: 泉州天后宫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