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区马巷街道将“两违”综合治理融入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格局
记者 戴舒静 通讯员 魏家鑫 许锦儿
马巷街道积极推进“两违”治理工作。
扎实推进城中村现代化治理。
全年拆除任务11万平方米,完成11.6831万平方米,完成进度106.21%……记者昨日从翔安区马巷街道获悉,今年该街道不折不扣完成既定的“两违”综合治理任务,融合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攻克城中村环境差、交通乱等难题,实现“村”到“城”全新质变,不仅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还有力提升了企业营商环境,受到各界好评。
记者 戴舒静 通讯员 魏家鑫 许锦儿
整合公共活动空间 为各族群众交流提供场所
马巷街道后滨社区上庄村有个广场,广场上有个“红石榴”雕塑,它有着美好的寓意——民族团结一家亲,“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作为市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社区,后滨社区辖内有少数民族群众723人。每天傍晚,社区很多新老后滨人都不约而同地带着孩子,到社区大广场休闲散步,这里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年之前,这里还是违法搭盖和违建的“重灾区”。这一变化,与马巷街道及马巷行政执法中队扎实推进“两违”综合治理工作密不可分。
记者了解到,后滨社区毗邻火炬高新区,周边企业众多,随着产业园规模不断扩大,就业人口和居住人口不断集聚,同时也对人居环境整治提出了挑战。今年来,马巷街道紧盯城中村乱搭乱盖、随意堆杂和侵占公共用地等行为,广泛动员开展洁净家园行动,有效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构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区环境。
为了整合公共活动空间,马巷街道对灵应祖宫榕树广场、榕下空间、百姓大舞台及广场完成了整治提升,建设面积约3704平方米;新建的同心园,设计中结合摊规点、儿童活动、休憩、文化宣传等功能,总建设面积约为8068平方米,为后滨社区这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社区的民众交流提供了全新场所。
随着“两违”综合治理工作持续推进,越来越多居民认识到了占用公共空间的潜在危害,逐渐形成共识,积极配合城中村现代化治理项目,将原本占用的空间归还给集体。
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 顺利完成全年拆违任务
马巷街道西坂社区也在今年度开展的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中受益匪浅,以西亭中路商业街为主轴,商业街可视范围内的违法搭盖问题得到了有力解决,社区存在多年的“三乱”局面得到显著改善,社区的一些边角地带也被改造成了停车场、休闲场所,人居环境显著提升。
西亭社区两委、网格员、党员、乡贤等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配合执法部门拆除违建、腾拓空间。老党员干部洪炳南得知西坂社区要进行城中村治理提升,积极劝说家人和亲戚主动拆除违法搭盖,在全社区作出表率。
事实上,后滨上庄村、西坂西亭村只是马巷街道推进两违综合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今年来,在马巷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带领下,在马巷执法中队的强力推进下,街道超额完成治理任务,形成良好的“两违”治理氛围,达到疏解历史“两违”,遏制新增“两违”,提升辖区人居环境的效果。
接下来,马巷街道将聚焦城中村存在的“两违”、市容市貌问题短板,敢啃 “硬骨头”,创新工作方法,深入群众做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和谐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