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扎实推进残疾人康复事业高质量发展——
让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本报记者黄天航文/图
龙海区大地启能康复中心内,各类型的特殊儿童正在进行康复训练。
“这次补贴力度这么大,更换辅具的压力小了不少。”日前,漳州市残疾人辅助器具以旧换新补贴活动圆满结束。更换假肢、助听器、电动轮椅……活动开展期间,残疾人朋友们纷纷带着不同需求在各家辅助器具适配机构门口排起了队。这是市残联以务实举措为残疾人提供精准康复服务的温暖缩影,成为寒冷冬日的一抹亮色。
康复是生命的重建,对于漳州近30万残疾人来说,康复也是他们最迫切的需求。今年来,市残联着力构建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残疾人康复需求相适应的康复服务体系,抓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经办,聚焦残疾人康复需求,提供及时有效、便利精准的康复服务,不断提高残疾人生活自理与社会参与能力,努力推动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康复救助+教育
护航残疾儿童融入社会
12月13日是个普通的周五,对于4岁的小宇却意义非凡。作为一名双耳极重度听障儿童,小宇在康复救助制度的帮助下,进入漳州市残疾人康复教育中心接受公益性的系统康复训练和教育服务。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他从无法自主发音进步到可以主动使用语言进行沟通交流。今年9月起,经康复中心评估和推荐,小宇可以每周五参与普通幼儿园的融合活动。
据介绍,康复中心作为我市唯一的公办特殊幼儿园,在为0—17周岁听障儿童提供日托、融合、亲子等多模式康教服务的同时,还为听障残疾(成)人提供听能、康复教学等专业服务,实现服务对象各年龄段全覆盖。自中心创办以来,超2000人次像小宇一样的听障儿童得到了公益性康复教育服务,听障儿童入普率接近100%。
我市高度重视残疾儿童康复工作,按照“应救尽救”的要求,督促县区残联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资金发放工作,扎实推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协议管理机构信息化管理工作,不断满足残疾儿童的高质量康复需求。
在龙海区大地启能康复中心,每月1700元的康复补助让9岁的智力障碍二级患儿小星得以坚持康复训练3年。如今,小星已在普通小学二年级就读。目前我市有39家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协议管理机构,康复服务涵盖听力、言语、智力、精神、肢体等多个类别。今年来,全市累计投入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资金2000多万元,为2000余名在训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补助。
精准康复服务
帮助残疾人“走”出家门
辅助器具是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增强社会参与能力的重要工具。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是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重要举措。
“装配假肢后,我生活可以自理,还能通过线上接单做上门安装工作,为家里增加一份收入。”2021年,郑欣顺在一场事故中失去右小腿,被鉴定为肢残四级,辅具适配让他丢掉拐杖,重新成为家中的“顶梁柱”。
得知辅具以旧换新补贴活动开展后,63岁的郑欣顺专程从南靖来到市区更换假肢。根据福建省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补贴规定,装配小腿假肢最高补贴3000元,而此次辅具以旧换新补贴比例为50%—60%,最高可补贴2万元。郑欣顺说:“这次能补贴一半的费用,我想换一款更耐用、轻便的,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今年来,我市倾力为残疾群众提供精准辅具适配服务,建设基本型辅具村(社区)示范服务点,推动各县区残联开展辅具下乡入户,将辅具适配、维修服务送到残疾人“家门口”,打通康复服务“最后一公里”。截至当前,全市共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40149人次,康复服务率100%;累计投入辅具适配补贴300余万元,提供辅具适配服务2940人次,辅具适配服务率100%。
今年11月,漳州市残疾人辅具展示厅正式对外开放,展示残疾人辅具200余件,让有需求的残疾人、老年人和其他失能人群了解辅具,并通过适配服务真正走出家门。
心理关爱帮扶
让残疾家庭共享阳光
在恬静安全的氛围里,一双双稚嫩的小手在阳光映射下随心而动,从置物架上拿取沙具摆在沙盘中。漳州市残疾人康复教育中心心驿服务站通过心理沙盘游戏的形式,倾听特殊儿童心声。
“由于心理发展的特殊性,特殊儿童很难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长期累积的负面情绪容易影响康复效果。”心驿服务站负责人蔡奕璇说,沙盘游戏通过物件的摆放帮助孩子表达情绪和想法,也通过包容的规则给予他们安全感、支持和力量。
市残联聚焦各类型特殊儿童及残疾儿童家庭和一线康复教育工作者的心理需求,将心理康复服务融入康复教育。针对特殊家庭需求,心驿服务站推出“助芽向阳”——特殊儿童心智成长计划,结合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特征,通过沙盘游戏、团辅活动、个案指导等方式,开展特殊儿童健康成长心理服务;到各县区开展“心理疏导温暖相伴”活动,通过心理测评、心理团辅、心理沙龙等方式,为康复教职工、家长提供心理支持,同时,以进社区、进学校等为契机,传播先进的心理健康理念。
截至目前,心驿服务站今年共服务残疾人300余人次,服务未成年人600余人次,超过100个家庭接受过公益心理服务,让特殊儿童及其家庭共享心灵上的温暖与“阳光”。
(文中涉及残疾儿童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