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议题一
发挥武夷国际茶叶交易中心作用
助力“三茶”统筹发展
▲市政协专题议政性常委会建言发挥武夷国际茶叶交易中心作用,助力“三茶”统筹发展
议题背景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调研时指出“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这为武夷山乃至全国茶产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武夷山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三茶”统筹发展理念,按照省委、南平市委、武夷山市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部署要求,探索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在南平、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正确指导下,合资成立“福建武夷国际茶叶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夷茶交”),启动打造茶叶现货交易中心的B2B平台,2023年3月20日获得省金融监管局批复,同意为经营性交易所;11月16日正式开市,首期成功上线现货挂牌、竞价拍卖、仓单质押三大交易业务,开通电子商务与直播带货业务,以仓储、结算、评估、检测等四大功能促进茶产业流通,助力闽北茶经济创新融合发展。
截止2024年6月30日,“武夷茶交”拥有注册会员1035户(SC获证茶企718户、采购商317户),发布各类茶叶交易公告27条,交易总额达4190.52万元,其中现货挂牌交易额3164.89万元、电商板块1004.68万元、竞价拍卖交易额20.95万元。
“武夷茶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业务发展受限,交易模式单一。
一是省金融监管局批准的合规交易模式较为单一,平台首期开展的现货挂牌、竞价拍卖业务,均为茶叶现货交易。如果新增类似北京茶交、贵州茶交的“茶票”交易模式,须报请省金融监管局批复,但按照省金融监管局现行的管理规定,很难获得批复。二是“武夷茶交”进场客户仅限定为企业,导致部分茶叶交易环节无法纳入到交易平台。如,在目前茶青交易市场中,卖方茶农作为个人投资者无法进场交易,无法将茶青交易环节纳入到茶交中心交易平台,导致茶交中心交易量少,对茶产业影响力小,社会经济效益与税收贡献小。
(二)品牌茶企顾虑多,大宗交易难促成。
通过走访大量规模以上茶企调查发现,在原料茶采购及精品茶销售两端,品牌茶企主要有以下四点顾虑。一是由于同业竞争激烈,部分茶企视为商业秘密,不愿意公开企业原料茶采购的单价及品种,担心到茶交平台交易后被迫公开,对企业发展不利。二是品牌茶企有成熟稳定的销售渠道,很难打破原有的交易环境及方式,如引导到茶交平台,有的企业认为会使交易手续更繁琐,视为一种交易负担。三是一些茶企对“武夷茶交”存在认知偏差,误认为与茶交存在同业竞争关系,担心一旦在茶交平台上发生交易,客户资源被茶交掌握,从而影响后期的销售。四是与平台采购相比,企业自行采购付款方式账期长,可减小资金周转压力、降低不合格产品风险。而在茶交平台结算受经营许可限制,流程更加严谨、规范,相对不够灵活便捷。
(三)配套服务有限,政策吸引力不足。
一是目前仅争取到市农业农村局茶叶农残检测补助资金100万元,用于平台入库茶样农残检测,减免茶企检测成本,但没有足够吸引茶企进场交易的贴息扶持等奖补政策。二是“武夷茶交”在仙店村配套茶仓占地2200平方米,库容规模仅300吨,一旦多宗大单交易或挂牌进仓,则无法满足大批量茶叶仓储需求,加上茶仓的智能化水平不高,硬件设施不够完善,无法达到部分品牌茶企的要求。
(四)体制机制不完善,中高端人才不足。
一是因筹建周期短,绩效考核机制、相关制度建设、业务流程规范不够完善;二是现有员工队伍由于缺乏现货交易中心的相关工作经验,参加现货交易相关专业培训较少,导致业务拓展执行力不够。
调研过程
根据《2024年度武夷山市政协重点协商计划》,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吴雄斌针对“武夷茶交”发展的实际情况,专门组成调研组,以“发挥武夷国际茶叶交易中心作用,助力‘三茶’统筹发展”为主题,多次赴武夷国际茶叶交易中心开展调研,对“武夷茶交”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考察,并先后赴南平市政和县,宁德福鼎市、福安市、蕉城区,云南省普洱市、广西梧州市等地考察,形成调研成果,并提交市政协常委会进行专题协商。
建言资政
(一)促成交易落地。
一是发挥茶产业发展项目资金的引领作用。市茶产业发展中心要争取南平市支持,优化南平市扶持茶产业发展支出方向,争取重点对年交易额(场内交易)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按照交易金额的1%给予茶企相应政策扶持补贴。二是聚焦重点规模企业,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特色化服务,同时将工业茶、原料茶采购交易导入本交易中心,做大做强交易量。三是积极拓展外地市场,比如争取与一条、胖东来等外地企业洽谈,提供茶叶采购服务,进一步开拓需求市场。四是丰富交易品种,探索将我市国有和集体涉茶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包括但不限于茶园林木及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茶厂使用权等,委托“武夷茶交”统一开展挂牌竞价交易,拓展交易范围。
(二)优化交易服务。
一是立足与兴业银行合作,为“武夷茶交”注册会员开通绿色通道,开发仓单质押贷款业务,盘活茶叶资源,降低融资成本、进一步解决中小茶企融资难的问题,实现茶企、茶商可持续发展。二是持续对接其他金融银行,力争突破完成第二家银行结算接口接入,进而逐步实现交易跨行结算。三是积极对接金融监管局、登记结算中心,探索产能预售、茶山产权确权登记及交易等业务路径,使“武夷茶交”成为原料茶选料中心,增强“武夷茶交”扩绿底色。完成V型竞价交易板块开发工作,实现挂牌茶叶的价格发现功能。优化现货挂牌和散茶批发的购买通道、打通电商平台委托拍卖通道。四是给予贴息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对进入茶交中心交易的茶企生产发展、技术改造等贷款进行贴息,茶叶产品展示展销推介活动等给予补助、奖励,进一步推进茶交中心发展。
(三)加大宣传推广。
一是开展各类涉茶活动。茶产业发展中心、茶交中心要根据活动主题、目标人群、活动目的等内容组织策划每月活动,如会员福利、“武夷茶交”与大宗采购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星级评价体系启动宣发等系列活动,积极参加省外茶叶博览会拓展宣传,挖掘潜在六大类茶商客户,引导入驻茶交中心。二是完善电商平台建设,发挥电商网络营销、直播带货的宣传推广作用,为中小茶企提供品牌宣传和产品营销的网络平台,提升企业知名度和人气值,助力中小茶企茶叶去库存,实现助农富农效益。
(四)搭建茶交平台。
开展全市茶叶情况摸底,开发茶叶交易平台,充分发挥茶交平台作用。一是探索建立茶青、毛茶线上线下交易市场,畅通茶农与茶企信息交流,解决茶农、小加工作坊茶青毛茶销售难问题。二是打造茶叶产品交易平台。在会展中心规划建设品牌茶企品展销区,对入驻茶企进行原产地审核、质量把关,通过政府背书形式,让消费者能真正买到放心的、货真价实的武夷茶。结合交易中心平台开发交易结算系统,统一进行交易结算,提升茶交中心影响力。三是完善“一品一码”追溯体系。督促进入茶交中心的各茶叶生产经营主体开展信息上传、赋码贴码等工作,实现一个商品对应一个防伪二维码标签,以二维码标签为载体将消费者、企业、流通三者连接起来,让每件产品都拥有自己独立的“身份证”,实现防伪、防窜、促销、积分、抽奖、关注公众号、产品介绍、相关产品推荐等一系列功能,确保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风险可控、责任可究。
(五)提供技术服务。
建议借鉴普洱市质量技术监督综合检测中心工作举措,“武夷茶交”中心和武夷山国家级茶叶检测中心围绕闽北茶产业发展需求,探索搭建五大技术服务平台,推进高质量检验,助力高质量发展。一是搭建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建设数字可视化实验室、茶叶感官审评室和茶叶仓储室等,提高覆盖种植环境、微生物等多个项目的检验能力。二是搭建科研标准服务平台。从检测能力提升、质量追溯等方面开展科研项目、标准制定修订等工作,推动形成以科研标准促进检验检测工作模式。三是搭建认证认可服务平台。加强人才储备,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工作模式,与市政府、高校、科研院所、武夷茶龙头企业开展科研合作、认证认可工作。四是搭建专家人才服务平台。扩建从单纯武夷岩茶到六大茶类的专家库,建立院士团队科研平台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茶园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茶叶农残检测能力研究。五是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充分运用区块链技术,建设武夷茶品质区块链追溯平台。
(六)促进茶旅融合。
秉承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发展思路,茶产业发展中心、文体旅局、“武夷茶交”要紧密合作,把茶交产品打造成旅游商品和游客打卡与购茶中心,促进茶旅深度融合发展。一是聚焦茶叶市场提升满意度。从消费升级的市场需求出发,引导景区、度假区和黄村等重点产茶村镇的知名茶企入驻茶交中心产品展示区,并确保产品品质,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保证后续正常良好供货。二是聚焦茶文化拓展茶业务。围绕茶文化体验、研学、会展等功能提升,把众多小茶农、茶庄园的茶叶评估、检测等现货交易业务引到茶交中心。三是聚焦旅游资源举行茶活动。把茶产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在茶交中心举办各类诸如“福茶香飘”“围炉煮茶节”等主题活动,“武夷岩茶杯”职工篮球运动会等系列活动,形成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拍卖的良好茶交氛围,不断提升茶交中心的知名度,并总结活动成效优化茶交中心产品质量。
(七)健全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的“武夷茶交”工作专班运行机制,成员由市政府办、市委宣传部、市文体旅局、农业农村局、茶产业发展中心、市场监管局、兴业银行、武夷国际茶叶交易中心、以及各乡(镇)、街道的主要负责人组成。二是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各成员单位积极配合茶交中心工作,研究解决茶交中心实际困难,针对具体项目研究制定务实管用的茶产业发展扶持新政策,提供全方位协调服务,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八)加强团队建设。
一是强化内部管理。加强执行与监督,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风险管理的规范化和有效性;充实茶交中心领导班子队伍、业务队伍,选优配齐中层管理人员,引入竞争与淘汰机制,进一步优化组织架构,提升管理质效。二是狠抓业务培训。将服务水平提升与业务知识培训结合起来,分别开展“强化业务技能 主推优化营商环境”培训会、“优环境 暖民心”服务技能提升培训会,在提升茶交中心员工业务效能和服务水平的同时,全面建设“学习型、服务型”企业。
协商议题二
从旅游目的地向旅居康养地进发
议题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旅游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要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文旅部《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提出打造优质旅游目的地,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省委、省政府也对武夷山提出了“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和福建会客厅”的工作目标。武夷山是全国4处之一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生态人文资源无与伦比。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着力做好“一座山”产业链文章,不断加快建设知名旅游目的地和福建会客厅的步伐,开创了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武夷山市旅游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旅游新业态的针对性、吸引力不强。
面对传统山岳型旅游景区热度下降的新形势,在旅游新业态的打造上惊喜点、出彩点不多。对目标人群进行分析分类,分层次收集旅游需求,打造个性化旅游产品上还缺少科学的规划。一些新业态打造,特别是网红打卡点的打造,模仿创意多,具有武夷山地域特色的首创产品少,导致热度衰退较快,在吸睛和引流上大打折扣。
(二)旅游产业收益增幅不大。
随着我市交通的便利及年轻一代旅游观念的变化,旅游人群中快进快出“特种兵”式的旅游人数比例上升,沉浸式慢旅游人数比例下降。据第三方统计2024年1-6月,武夷山市共接待旅游人数653万人次,同比增长16%,全市过夜游客92.4万人,平均入住率29%,旅游人均消费不高,出现了旅游人员增加,但旅游收益增加不明显的现象。在留住游客、刺激消费方面还有待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增加“二销”经营产品。
(三)旅游产业带动效应不明显。
一业带百业,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全市相关产业,齐头并进发展的效应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主景区与特色村镇、乡村民宿、山水茶园、本土餐饮等融合不充分,相互联动不足。对带动茶叶、竹木、食品、土产等相关产业,对周边乡镇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
(四)旅游产业缺乏龙头企业。
在研学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等旅游新业态上,缺少有实力、会创新、善经营的旅游龙头企业,现有的一些企业在业内的影响力和带动力较弱,各自为阵没有形成发展合力,在与新业态相适应的经营实体打造上体量小、无特色、引流弱。
调研过程
根据市政协工作安排,范青副主席带领市政协重点协商课题“从旅游目的地向旅居康养地进发”调研组,围绕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开展深入调研,形成调研成果,并提交市政协主席会议进行专题协商。
建言资政
(一)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统一发展规划。
由市委旅工委牵头,邀请专业团队对旅居康养市场进行全面分析,分析各年龄层、各收入层对旅居康养的需求。对全市旅居康养业态进行全面摸底梳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我市实际,优化完善产业空间布局,分类制定适合各人群的旅居康养产业规划。如针对青少年对知识的渴求,结合武夷山国家公园优势,制定万物皆可学、万物皆有趣的科普研学游规划;针对中年人工作、生活压力大,深挖武夷山的茶文化、优美生态优势,深植乡村,规划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诗意旅居,慢生活;针对老年人的健康需求,用好天然氧吧和彭祖养生文化,探索乐享天地之灵气的康养生活。全方位规划,让自然美景、武夷文化、传统村落、传统工艺“活”起来、“热”起来。
(二)加强引导出台优惠产业政策。
推进旅居康养发展迈上快车道,要有优惠的产业政策,吸引各方目光,激发参与热情。出台旅居康养项目投资优惠政策,深度挖掘独特旅居康养资源,编制招商项目册,积极对接整合上级各项产业政策,加大旅居康养项目政策支持,对投资额较大的项目抽调人员全程服务项目建设。出台资源利用提升优惠政策,鼓励对各乡、村闲置的校舍、粮库、办公楼进行开发利用,因地制宜打造旅居康养新业态;激励酒店民宿、饭店、景点对已有的旅游资源进行提升改造,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塑造更为适合旅居康养的产品。出台优惠的房产政策,结合房地产清存量和“房票”等政策,对南平以外人员在武夷山购买商品房给予优惠、补助,赠送当年景区年卡,明确一年内进出景区若干次,次年再给予赠送景区年卡。出台旅行社引流激励政策,对旅行社组织的旅居康养团,根据旅居康养时长、消费层级给予奖励。
(三)加强宣传推介用好“五个一百”成果。
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强化武夷山品牌宣传,深挖热点、特色,开展主题矩阵宣传,打造旅居康养胜地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感受、享受武夷山独特魅力。借鉴一部《我的阿勒泰》带火新疆文旅,一首《早安隆回》让名不见经传的隆回“爆火出圈”,杨丽萍的名人效应带火大理的旅游等成功经验。深化利用“五个一百”工程(“百名作家写武夷”“百名摄影家摄武夷”“百名音乐家唱武夷”“百名书法家书武夷”“百名画家画武夷”)成果,着力通过一部剧、一首歌、一个人来宣传展示武夷山,用通俗易懂,大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让大家了解武夷山、向往武夷山。
(四)加强联动互动建立旅居康养城市联盟。
加强跨区域协作与相关行业协会对接,定期互相通报、发布旅居康养工作资讯。结合山海协作、工会疗休养协作等加强官方和民间旅居康养合作,打造个性化产品吸引白领精英、上班族、“养老候鸟”到武夷山吸氧、发呆、放空,健身、交友,把武夷山打造为各大、中城市的疗愈地、栖息点、“充电站”。持续支持武夷美亚百岁康、深业生命健康中心等医养项目发展,打造“旅、居、疗、养”特色品牌,完善中医养生服务项目,吸引亚健康人群到武夷山来进行道法自然的“治未病”调养;发挥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完善“孕产+旅游、绿色食品”服务,打造“孕产福地”,吸引适龄人群到武夷山“孕、育”。
(五)加强人才引育夯实旅居康养产业基础。
由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加强旅居康养人才库建设,积蓄力量、练强内功。加强与武夷学院、旅游职业中专等院校合作,开办旅居康养服务的相关专业,充实各类各层次的人才培养;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和行业技能,使旅居康养服务更加人性化、生活化;推进“回归经济”,吸纳武夷山的能人智士为旅居康养做贡献,并为武夷山返乡青年提供旅居康养创业支持与保障;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热情友好”为目标,提升市民的旅游文明意识,营造人人都是武夷山形象代言人的氛围,让游客“不想走”“还想来”。
协商议题三
加强“农业源”治理 助推“无废城市”建设
▲市政协专题议政性主席会建言加强“农业源”治理 助推“无废城市”建设
议题背景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主要核心在于固体废物的“三化”,即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2023年12月28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推动实现城乡“无废”、环境健康,提出到2027年,“无废城市”建设比例达到60%,固体废物产生强度明显下降;到2035年,“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全覆盖,东部省份率先全域建成“无废城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武夷山市是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地,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是国家公园所在地,作为传统农业市,做好“农业源”治理,助推“无废城市”建设,对建设美丽武夷、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具有重要意义。
武夷山市农业领域固体废物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农药、化肥管理还有欠缺。
一是农资管理底数不清。根据《福建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要求:“到2025年,农药化肥使用量比2020年减少10%以上。”我市纳入统计供销渠道的农药、化肥销售量虽逐年减少2%以上,但由于现有国家农资管理平台过于复杂,导致农资经营网点数据录入困难,纳入统计的数量与真实销售的数量存在出入。加之越来越多的农户自行从电商平台网购农药、化肥,还有部分茶企从厂家直接购买农药、化肥等,全市农资管理底数不够清晰。二是减肥减药成效不明显。农业源污染已成为影响我市流域环境质量的首要因素。有机肥、绿肥以及种养循环等减肥减药模式虽然近年来逐步兴起,但由于成本高、农户技术薄弱,且农户传统施肥观念未发生根本转变,有机肥和绿肥等新型施肥方式短期内难以替代传统施肥模式,实现农产品产量增长和化肥农药总量控减的目标存在较大挑战。三是包装废弃物和地膜回收困难。农药、化肥包装废弃物目前依托各乡(镇)、街道的89家农资经营网点回收暂存,并由农业农村局委托第三方回收后统一处置,但因缺少政策、资金激励,加之农户自主回收意识淡薄,导致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偏低。此外,因目前市场体系收运成本高、部分地膜膜土分离难等原因,导致地膜回收率较低。
(二)茶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程度有待提高。
一是绿色生态茶园管理水平不高。我市茶园管理主体以中小规模企业和茶农为主,茶园点多面广、小而散,茶园山场条件复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近年来,我市重点推广了廖红教授茶园土壤环境优化技术、张艳璇博士“以虫治虫”生物防治技术和陈宗懋院士绿色防控综合技术三种模式,但因茶企缺乏技术人才、成本投入较高和认识不到位等问题,导致茶园测土配方施肥、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新型技术无法得到充分应用,制约了茶园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二是投入与产出不平衡,缺乏推动绿色生态茶园建设有力抓手。部分茶农采用绿色生态茶园治理模式,采用有机肥、绿肥等方式替代使用传统肥料,提高了管理成本,但由于缺乏统一衡量标准(如土壤和茶叶品质检测技术规范),绿色生态茶园产出的产品与一般茶园对比时,茶叶价格优势不明显,一定程度影响了茶企茶农开展绿色生态茶园建设的积极性。三是质检技术水平和能力难以跟上产业发展步伐。由于检测成本限制,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茶园土壤和茶叶品质检测难以普及,无法做到精准核实农户使用化肥、农药等情况,导致监管及整治难度大,难以有力推动绿色生态茶园建设。
(三)种植养殖业末端处理存在短板。
畜禽粪污收集与贮存不够规范,部分设施工艺陈旧,未发挥有效功能;种植农作物品种不够连片,即使有连片的,也缺乏适合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操作指南;液体粪污“上山入地”运输与施用成本高,投资大,难以大面积应用。种植业废弃物科学化利用率较低,如竹笋壳未及时处置影响周边环境;烟秆采收后种植水稻的间隔时间短,烟秆未能及时腐解,部分农户实施焚烧处理,焚烧时间与火险期重叠,存在野外用火风险,同时也造成空气污染。
(四)农业执法体系不完善。
农业源污染具有分散性、隐蔽性和随机性等特点,使得执法过程中难以对污染行为进行精准识别和有效打击,执法监管难度大。农业执法涉及行业和部门多,法律法规多,目前武夷山农业执法队伍人员不充足,存在执法人员业务水平不高、标准不一的情况,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还有所欠缺。
调研过程
根据市政协工作安排,高闽华副主席带领市政协重点协商课题“加强‘农业源’治理 助推‘无废城市’建设”调研组,围绕我市农业源治理情况开展深入调研,形成调研成果,并提交市政协主席会议进行专题协商。
建言资政
(一)强化系统治理,完善农资管理模式。
可参照泉州市安溪县农资管理模式(即“归口、报备、准入、招标、同价、监管、举报”农资监管新模式,主要特点是通过三级管理解决主管部门监管力量不足问题,通过责任共担有效降低禁用农药的使用比例,通过产生规模效益加快绿色农药肥料产品应用速度),进一步完善农资管理。一是规范农资市场监管。由供销社牵头,统一规范现有89个农资经营网点的管理。建议市政府或政府办成立由供销社、农业农村局、茶产业发展中心等单位组成的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小组,统一对农资市场进行监管,完善农资市场信用体系,建立农资经营户信用档案,对经营户的经营行为进行记录和评价,对生产、销售、使用违禁药品的,除依法予以处罚外,列入失信名单,在资金奖补、货源供给、产品推广等方面予以限制,促使农资经营户规范合法经营。建立举报奖励制度,鼓励社会各界对农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举报。同时,由工作小组牵头与供货商议价,对比同种商品网购价格,力争与网购价一致或略低于网购价,每年对外发布农资目录清单,提升农资渠道优势。二是完善农资管理台账。由供销社负责,可采用委托第三方统一填报等方式,协助全市89个农资经营网点完成农资平台数据录入,提高平台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农业农村局和供销社共享农资平台数据,为全面加强农资监管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开展农资管理专项执法,严厉打击非法经营行为,营造严查严打的高压态势。三是强化农资废物回收。充分发挥各乡(镇)、街道农资经营网点作用,推行“谁经营、谁回收,谁使用、谁送回”机制,依托“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平台,建立经营者、使用者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膜的回收处置网络,提升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膜回收率。借鉴兰州市榆中县经验做法,推广普及高标准地膜,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的使用周期,选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技术。强化市场监管,禁止农户(企业)采购、使用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地膜。宣传推广地膜科学使用、高效回收的生产技术和农机装备,采用“以旧换新”的机制引导农户科学使用、积极主动回收地膜。推广可降解农膜,减少农膜残留对土壤的污染。同时,可借鉴杭州“西湖龙井”茶园管理模式,探索对连片茶园建立统防统治示范片,采用绿色防控、生物防治技术,统一用肥用药标准,使用无人机喷洒,避免茶青农残风险,杜绝茶园残留农资废弃物。
(二)强化源头治理,开展“无废绿色生态茶园”建设。
在现有“绿色生态茶园”的基础上,引入“无废”理念,打造“无废绿色生态茶园”。一方面,政府主导,开展“无废绿色生态茶园”建设。针对“无废绿色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要点的必要性、可行性开展深入调研,掌握茶农茶企开展“无废绿色生态茶园”建设的利益驱动机制和兴趣点,依托“无废城市”建设技术支撑单位(生态环境部华南所、福建省农科院)和行业研究机构(茶叶协会、环保协会等),在全省创新建立“无废绿色生态茶园”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结合我市茶园立地条件,鼓励和支持开展多种技术管理模式的绿色生态茶园,引导基础较好、积极性较高的茶农茶企率先进行“无废绿色生态茶园”建设,开展“无废绿色生态茶园”评选,开展绿色低碳茶品牌宣传营销,加强典型经验总结推广,发挥示范效应,不断提升茶叶产品价值,带动全市茶农茶企自发开展“无废绿色生态茶园”建设。此外,积极谋划茶园生态修复保护项目,获取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科技赋能,助推“无废绿色生态茶园”建设。用好用活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市、乡两级组织技术培训,宣传“无废”理念,指导做好用肥用药、农药化肥包装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综合管理。可借鉴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经验做法,引入数字化服务,建立数据分析模型、智能化监测系统。安装土壤传感器网络,获取茶园土质酸碱度、水分含量和肥力状况,运用数据分析构建施肥和施药模型,预测最佳的肥料和农药用量比例及施用时间,科学施肥、精准用药;安装智能气象监测设备,实时监测茶园气温、降水、光照等关键指标;运用高清摄像头和图像识别技术,监控茶树的生长状况、病虫害发生情况。通过建立智能化茶园数据系统,科学、高效管理茶园,进一步改善茶园整体生态环境,提高茶叶品质。
(三)强化科学治理,促进种养循环利用。
完善部门、属地农业源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突出落实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主体责任,采取多种方式推广科学治理技术。一是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探索沼液+水稻、百香果等种养循环模式,优化种养生态循环模式,鼓励畜禽粪污生产有机肥。同时,严防畜禽散养复养,巩固畜禽养殖整治成效。二是推进农副产品加工废弃物循环利用。探索农副食品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途径,以上梅乡为例,在武夷山市龙和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试点,利用制作竹笋罐头产生的笋壳回收制作饲料,由本地现有规模羊、牛等养殖场负责免费回收笋壳制成备用饲料。待冬季饲料供应不足时用以补充,既解决了笋壳无处可去的问题,又降低了规模养殖场饲料成本。三是探索种植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模式。借鉴木垒县经验做法,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扶持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秸秆回收利用,推广单季稻冬闲田种植紫云英联合稻秆混合还田,以秸秆还田(林)、种养结合等技术为主,通过建设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推动秸秆作为饲料、肥料等资源化利用。探索烟秆收集与能源化利用模式,提高烟秆经济价值,提升烟农回收积极性。
(四)提高农业执法力度和水平。
采用科学规范的执法手段,加强管理和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农业执法能力。一是完善执法机构建设。加强部门间的协同合作,由相关部门抽调人员建立农业执法专项工作组,形成合力共同打击农业源污染违法行为。加强执法部门的人员投入和经费保障。建立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及业务考试工作机制,加强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二是运用先进科技实现污染源监测全覆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监管效率,建立农业源污染监测网络,对重点区域和污染源进行实时监控。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污染行为进行预警和预测。三是加强农业执法的监管。将信息化手段融入农业综合执法工作中,畅通执法人员之间以及农业执法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联合执法、组织配合渠道,交流执法信息、规范办案流程,有效监督执法行为。四是探索村民自治的长效措施。将农业源污染治理规范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强化规约效力,让村民自发减少污染行为、配合整治工作。
协商议题四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赋能教育强市
▲市政协专题议政性常委会建言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议题背景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23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到2027年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到2035年全国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目标。福建省也相继出台《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24年4月,厦门湖里区率先在全省获评“全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目前,福州鼓楼区、泉州丰泽区等7个县市(区)正在申报国家验收,光泽县正在申请省级和南平市验收。
近年来,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质量,有序推动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助力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强市建设。按照省、南平市规划,武夷山市将于2025年通过南平及省级督导评估,2026年迎接国家级验收。
武夷山市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38所,其中中学12所(含同心学校),小学26所(含完小、50人以上教学点、特教班);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28052名,其中中学8827名,小学19225名;教师共1932名,其中中学教师744名,小学教师1188名。
武夷山市优质均衡创建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强化顶层设计,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完善领导机制、制定实施方案,将2024年定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年”,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经费保障,优先满足校舍建设、师资提升等需求,2023年两个“只增不减”比上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小学、初中、高中分别比上年增长27.86%、14.34%、6.49%。建立定期工作联动机制,明确任务与时间表,加强过程督导与年度评估,确保创建工作的有效推进。2023年1月,武夷山市被南平市政府评为“政府教育工作优秀县”;2024年9月,武夷山一中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二)加强基础建设,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市委、市政府通过优化教育布局、强化硬件建设和配齐软件设备等多方面举措,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出台《武夷山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武夷山市教育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文件,科学谋划发展目标、规划、经费和资源配置。2022年以来,投资7.1亿元,建成武夷学院附属小学、实幼茶场分园等8个教育项目,新增学位6100余个;2023年,启动一中新校区、湖桃小学扩容等4个新项目,总投资超8亿元,预计新增学位5000余个;投入4200万元推进教育设施设备更新,通过扩优提质,有效缓解生均面积不达标等问题。
(三)强化队伍建设,助推义教优质均衡。
通过优化教师引进机制、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和建立教师激励机制等多方面举措,强化队伍建设,助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来,累计引进教师380余名,实施“智在武夷”计划,柔性引进高层次名校长2人、“银龄”名师2人。特殊教育师生比提升至1:4.38;初中体育、艺术专任教师数增至每百名学生1.1人。创新实施“启航工程”“领航工程”等多项培训工程,推进新教师与校长队伍培训机制。实行“小片区”和“薄弱校委托管理”,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强化教师待遇保障,成立教育基金募捐近7000万元,奖励优秀教师和学生。
(四)注重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致力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深化内涵建设,丰富体育、艺术、劳动教育及社会实践,促进“五育融合”;构建“大思政课”体系,推进“朱子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塑造“一校一品”特色。打造“沉浸式”的思政课,挖掘武夷山深厚人文底蕴,推出朱子文化、武夷茶文化、闽越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五条精品研学线路;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关爱,增设心理健康教师,完善留守儿童帮扶体系,确保教育公平,残疾儿童入学率达100%。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精准教学视导,提升教学效率,严格执行“双减”政策,优化课后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4年高考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3人进入南平市前5名,3人上清华、北大录取分数线,600分以上达79人,比增55%;2024物理化学竞赛(福建赛区)二等奖以上获奖人数居南平首位,一中韩刘禹同学获物理竞赛省一等奖,创历史最好成绩。
调研过程
根据市政协工作安排,2024年1月以来,市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兰智权带领市政协重点协商课题“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赋能教育强市”调研组,多次赴全市38所义务教育学校进行实地走访,就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工作开展情况,与相关人员座谈交流,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先后赴浙江宁波镇海中学、诸暨市教育局、江苏张家港市塘桥中心小学、暨阳湖实验学校等地考察先进经验做法,形成调研成果,并提交市政协常委会进行专题协商。
建言资政
(一)建立机制保长效,持续稳固发展态势。
一是建立健全创建协调工作机制。构建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教育部门统筹协调、相关市直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实行挂图作战、销号管理。二是构建多层次的教育督导体系,包括政府督导、学校内部督导和社会第三方评估等多元主体参与。三是强化社会参与和支持。深化家校合作机制,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同时依托兴贤教育基金会等公益组织,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教育事业,支持教育扶贫、奖教助学等项目。
(二)精准施策补短板,全面提升教育质效。
一是持续优化城区学校布局,全力破解难点、堵点,加快推进一中新校区、湖桃小学扩容、角亭特教学校、崇安小学教学综合楼等在建项目,促进城区中小学扩容增量提质。建议成立教育项目市级工作专班,负责统筹和管理所有的学校建设项目,提高项目管理的专业性和效率。二是加快教育装备标准化和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加大教育投入,加快补齐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体育运动场面积、教学仪器不足等短板。三是通过租赁、共享等方式,统筹盘活校园周边闲置的社会资源,弥补学校功能室生均面积不足等短板。
(三)强化师资筑基石,稳步提升育人水平。
一是积极联动编办、人社、教育等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加大紧缺学科教师和优质人才的引进力度,优先补充义务教育阶段体育、音乐、美术、思政等紧缺学科的教师配备。二是不断补充年轻力量,完善和充实教师队伍,有效应对教师队伍老龄化带来的弊端,推动学校教育的有效、有序发展。三是优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的管理机制改革,实行区域内教师和校长的交流制度;持续引进校外资源合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立有利于名师、名校长成长的激励机制,充分用好名师工作室,向相关学科的教师推广,培养造就更多的优秀教师。
(四)优化环境精管理,深化文化育人内涵。
一是精心打造优质育人环境,提升校园的美化、绿化和香化水平,加强廊道文化的创建,实现育人功能的潜移默化。借鉴宁波镇海中学经验,挖掘自身独特的“红色基因”教育资源,打造“处处皆是红色景点、处处皆是思政育人”的特色校园景观环境育人体系。二是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如学习宁波镇海中学在大成殿内矗立孔子塑像的做法,活化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组织新教师在朱子等教育家塑像前开展入职“宣誓仪式”;开学时在塑像前举办“敬师礼”或“成人礼”,引导学子感恩教师;大考前,孩子主动到朱子塑像前敬献小礼物等活动,减压赋能自信迎考。三是深化“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如借鉴张家港市暨阳湖实验学校经验,充分利用学校周边资源,通过深化内涵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艺术、劳动、心理健康教育及社会实践等活动,促进“五育融合”。
(五)合理配置促公平,均衡统筹教育资源。
一是优化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建议对星村镇黄村小学等学生数50人以下的农村小规模教学点撤点并校,对上梅中学、上梅中心小学等学生数较少的学校进行九年一贯制合并,减少资源浪费,强化师资力量,提升基础教育水平。二是推广集团化办学模式,通过名校办分校、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等方式,加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范围。探索引进浙江海亮教育、衢州二中等优质校外教育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课堂、远程教育等,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共用。利用研学、课后服务、周末或者寒暑假期间,用心打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五大学科”竞赛课程,力争从小学到高中全程培养拔尖人才创新能力。三是探索试点在学院附属小学等学校实行托午管理模式,丰富学生课后服务内容,助力“双减”成果提质增效。
协商议题五
推动“房票”新政,激发市场活力
议题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各级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支持城乡居民刚性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根据城区规划及发展实际,我市先后制定出台《武夷山市房屋征收使用房票安置实施意见》《关于城东片区开发项目建设房屋征收决定书》《武夷山市城乡更新使用房票实施意见的通知》,将房票应用拓展到各类城乡建设范畴,发挥房票政策对城乡更新品质提升的推动作用。2022年至今,结合片区开发城市更新行动,我市共发放房票9.69亿元,使用房票签订商品房合同516套,带动销售面积61228.18平方米;签订政府安置房合同338套;安置房面积29771.52平方米,取得初步成效。
武夷山市房票政策实施至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房地产热度下降。
受全球经济环境、国家政策调控、市场供需等层面的影响,我市房地产企业也呈现整体热情不高的现象,目前主动融入房票政策的也仅有宝龙、三迪、九溪御园、江山名筑四家房企,可选择房屋506套,交纳意向金和定金的154套,实际完成签订合同仅36套。
(二)土地供应能力弱。截止2024年11月,共计出让12宗地块,总面积为362.28亩,其中住宅用地6宗,面积为212.04亩;商服用地2宗,面积为35.28亩;工业用地2宗,面积为31.87亩;仓储用地1宗,面积为49.09亩,公共管理与公告服务用地(教育用地)1宗,面积为34亩。这其中对拥有房票企业有吸引力的地块偏少、土地转化能力较低,无法很好激发房企购地热情,也间接影响了开发企业对今后持有房票换购新地的积极性。
(三)财政收支压力大。
截止2024年11月,我市3年累计到期未支付的房票金额为7700余万元,由于目前我市财政较为困难,资金压力大,无法完全兑付,而延迟兑付对开发企业参与新的房票使用活动的积极性打击较大。
(四)房票转化存堵点。
房企手中房票的兑付方式之一就是购买地方政府拟出让的存量地块,这是地方政府最为鼓励的一种方式,既能消化房地产存量商品房库存又能化解地方政府的存量土地,盘活闲置土地资产。但是在实际运转中存在房票无法直接冲抵土地出让金的问题,税务部门的出让金交纳系统只能以现金(或转账)方式收取土地出让金,于是倒逼地方政府仍需筹钱兑付房企房票,才能取得土地。导致房票转化“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没有真正实现“人、房、地、票”要素的闭环运作。另外,税务部门对房票的再转让,存在视为房产转让的可能,使“房票优惠”打了折扣。
调研过程
根据市政协工作安排,2024年1月以来,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吴雄斌带领市政协重点协商课题“推动‘房票’新政激发市场活力”调研组,实地走访调研,并赴安徽、江西等地学习考察先进经验做法,形成调研成果,并提交市政协主席会议进行专题协商。
建言资政
(一)科学谋划有序推进,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
建议市政府借鉴各地在推进房票工作中注重改善市民居住环境;建设完整社区增强小区养老、居民活动等服务功能的经验做法。持之以恒,高标准、高质量围绕文化历史街区、老旧小区、特色街区谋划论证,有重点有步骤地建设,打造一批宜居示范区来推进房票工作,并将这一工作列为“十五五”规划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以优美环境小区提升房票吸引力、生命力,让房票切实让利为民,发挥其提高市民生活居住品质的作用,增强市民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二)稳控兑付逾期风险,缓解资金困难问题。
要做好政策引导工作,着重解决房地产企业当下面临的困难,帮助房企落实既有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鼓励房企运用房票购置优质地块,相关部门加大征而未供土地的攻坚力度,推出一批可出让的优质地块,优先供持票的房企选择,提振房企持票购地、开发的信心。
(三)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加大土地出让力度。
市政府要统筹自然资源、住建、财政、税务等部门梳理我市地块信息,摸清底数、主动超前谋划、实时跟进,充分发挥房票对城乡更新的撬动作用,争取出让一批优质土地,形成接续有效的良性循环;因地制宜制定优惠购地政策,如最新印发的《南平市落实“一城一策”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二十条措施》(南建房〔2024〕11号)第10条:允许土地出让金分期缴纳,自合同签订后1个月内缴纳不少于50%的土地出让金首付款,余款按合同约定期限及时足额缴纳,约定缴交时间最长不超过1年。
(四)加快城市更新建设,满足多样化住房需求。
近年来,我市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成效,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市还有许多片区存在建设年代较早、房屋破旧不堪、配套设施不足、区内道路狭窄等系列问题,已经到了不征迁改造无法达到百姓居住安全舒适的要求,其中三洲片区、南门街片区、水东街片区、温岭街片区、北门街片区和溪东片区都存在需要征迁改造的急迫需求,建议采用入户调查、宣传引导等方式成熟一片改造一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旧城改造。
(五)出台房企政策组合拳,提高房企参与热情。
针对提振房地产市场,我市应结合国家出台的各项房地产刺激政策,进一步研究符合我们市情的房票政策,推动房地产企业优化自身销售策略,共同促进房地产市场复苏。一是扩大房票可选择的不同价位、不同面积、服务配套设施齐全的房源; 二是针对旧城改造征收补偿金额较少的群体出台限价房政策;三是被征收人在约定期限内签约的给予征收奖励政策叠加;四是签约房企公开“一房一价”;五是加强政府对相关部门的综合协调,明确税收政策,确保“房票优惠”不“打折”,让房票成为老百姓口中信赖的绿色住房证书。
来源/本台综合 图片/邱汝泉、孙开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