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提质扩面,泉州市深化垃圾分类工作
中心城区4个区实现省级示范区创建全覆盖
垃圾分类一小步,环境保护一大步。泉州市推行垃圾分类多年来,垃圾分类理念已深入人心。今年以来,围绕垃圾分类提质扩面,泉州市持续发力垃圾分类前端工作,通过进一步完善环卫设施、加强志愿者和督导员队伍建设、增加执法力度等,破解分类麻烦心理、随大流混投、缺乏监督等问题,进一步深化垃圾分类工作,让垃圾分类融入市民生活中。
提质一:推进撤桶并点 投放点变脏乱为美观
从圣湖小区南门进去,枝叶茂密的行道树下,一个简洁、干净的垃圾分类小屋坐落在人行道旁边。每天上午,周边楼幢的业主们会拎着垃圾袋陆续前往投放。“一个分类小屋,替代了十多个垃圾桶。”在屋内引导分类投放的督导员健玲说。 记者了解到,圣湖小区共有40多栋楼房,此前每栋楼楼下均放置收集居民生活垃圾的垃圾桶。有时垃圾桶堆满未马上转运,产生蚊虫、蟑螂等脏乱。2022年起,圣湖社区借助创建泉州市“党建+”邻里中心垃圾分类星级社区的契机,不断推进“撤桶并点”,如今,该小区临时垃圾桶数量锐减,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兼具美观与实用的垃圾分类亭。“现在扔垃圾,也不担心桶有异味或手会脏了。”不少居民高兴地说。
为规范投放收集设施,变投放点“脏乱”为“美观、卫生”,我市今年印发《泉州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和工作评价指引》,明确垃圾分类投放设施须具备“十有”标准,分别是:有地面硬化、有宣传指引、有遮雨功能、有统一规范容器、有照明设施、有洗手池、有排水功能、有监控功能、有消杀设备、有提示提醒功能。截至目前,中心市区共建设“十有”分类屋(亭)1559座,配备可回收物智能柜或专用箱872套。今年省级150座分类屋(亭)建设任务也已经全部完成。
在具体建设中,不少地方根据实际情况,把垃圾分类亭与垃圾分类科普馆,以及党建、志愿、爱心、便民等驿站共建,并因地制宜增加个性化功能。记者在泉港区名仕华府看到,该小区由城管部门补助新建的垃圾分类投放屋为整体预制框架,四分类垃圾桶放置在铁皮框架内,贴近泉港靠海风大的实际,不再有垃圾桶被风刮走的烦恼,分类屋侧面则增添了落地清洗池,方便保洁人员平时清洗垃圾桶,确保卫生、有序。
提质二:强化桶边督导 提高准确分类率
“你好!垃圾分得好,低碳又环保!我市目前已推行垃圾分类,请广大居民知法遵法,违法必罚……”在中心城区,每当走进垃圾分类亭,亭内广播会温馨提示提醒。为了提升垃圾分类准确率,我市多地纷纷探索借助智能化、数据化、打卡积分制、红黑榜激励等方式,提高垃圾分类准确率,进一步提升了工作效率。
洛江区、泉港区是我市今年的省级生活垃圾示范区创建对象。“我来投,我来投……”在洛江区双阳街道力标新时代小区,一座充满现代科技风格的智能垃圾分类投放屋自11月份落地以来,吸引了许多儿童带着家长前往体验。居民王女士告诉记者,有了这个智能投放屋,上二年级的儿子每天乐此不疲地翻找家里能回收的东西,然后和小伙伴一起按操作提示投放,获取相应的积分奖励。据悉,这样的智能垃圾分类投放屋,洛江区将陆续投放8座,同时配套更新“四分类”环卫车辆116部。
在泉港区,泉港区城管局今年新建55座垃圾分类屋,并配备37部环卫车辆专车专运,屋亭的监控探头联入该部门的垃圾分类日常管理平台,强化投放前端的督导力量,该平台自运行以来,每日纠正前端垃圾桶垃圾满溢、未加盖等现象的实时警报、督导的次数逐渐下降。下一步,该区将摸索将居民们未精准分类行为纳入平台监督提醒范围。
据悉,2022年以来,我市先后有丰泽区、鲤城区、洛江区、泉港区分批创建省级生活垃圾示范区,南安市、惠安县创建省级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县(市),已实现中心城区四个区的创建覆盖。
市本级层面,我市开展市级试点小区、“党建+”邻里中心垃圾分类星级社区等载体创建,以点带面,激发各地各居民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积极性。今年以来,全市共打造56个市级试点居民小区,完成20家的第三批“党建+”邻里中心垃圾分类星级社区创建。其中“党建+”邻里中心垃圾分类星级社区创建经验被收录住建部《绿色中国文明答卷——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图文案例集》。
提质三:以完善的中后端运行机制 倒逼前端精准分类
记者了解到,我市还通过生活垃圾分类中、后端设施设备和运作机制的日臻成熟,倒逼前端提升精准分类率。
据介绍,经过多年的补短板建设,我市生活垃圾四分类的后端处置已建齐配好,其中“其他垃圾”的处置产能已适当超前,实现了生活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置。
四分类垃圾中,家庭厨余垃圾存在的中端收运、分拣堵点问题也正在打通。随着配备2套家庭厨余垃圾分选设施的江南片区大型垃圾转运站的近日试运行,已有100多个住宅小区家庭厨余垃圾,每天由专门厨余垃圾运输车辆运往该转运站分拣,实现了厨余垃圾所有环节处置的闭环。
可回收物方面,以省级生活垃圾示范区创建为契机,洛江区建设了全市首个区级标准化可回收物分拣中心,设置智能回收“点”,配备专门清运车辆,初步实现“点-站-场”处置闭环。
“我们家庭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只要你投放规范,就会有环卫车辆专门转运到对应的处理场站,实现闭环的无害化处置。”在12月13日的中心城区第三批“党建+”邻里中心垃圾分类星级社区创建现场会上,市城管局垃圾分类工作负责人陈冰影对我市目前生活垃圾四分类的分类投放设施配套、“桶车一色”转运、终端处理设施等工作进行详细而完整的培训。今年以来,全市已累计开展各级各类垃圾分类培训活动共计1026次。
下一步,城管部门将持续加强垃圾分类从业人员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同时按照《泉州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规,强化日常督导和行政执法。按照今年9月份印发的《泉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泉州市城市管理局关于进一步规范物业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市、县两级住建部门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物业企业履约“双随机”检查范围,市住建局每季度随机抽取物业服务小区对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对未按照垃圾分类要求和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履行垃圾分类职责的依法依规予以惩戒。
扩面:“十五五”农村生活垃圾 基本实现分类收集处理
在中心城区及各地建成区如火如荼推行垃圾分类工作的同时,我市各地也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实施差异化路径,让垃圾分类在更多美丽乡村落实落地。
2023年,德化动车站落成,为德化县盖德镇发展按下“快进键”。如何在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不让文明“掉队”,盖德镇政府以开展垃圾分类为小切口,在动车站设立志愿服务驿站,组建一支40人的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广大旅客的文明新风引导和垃圾分类督导。同时,建设盖德镇厨余垃圾就地处置设施、盖德镇垃圾分类宣教室等,营造了浓厚的生活垃圾分类氛围。
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64个乡镇落实分类机制,惠安县探索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模式、永春县呈祥乡探索垃圾分类新时尚入选省住建厅村镇建设可复制清单。 今年以来,我市新增10个乡镇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截至12月底,已完成湿垃圾减量成效近千吨。按照规划,到2030年,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分类收集处理。
目前,各地正在抓紧制定出台“十五五”全县域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垃圾分类的实施方案。(泉州晚报融媒体记者 陈淑华 通讯员 陈冰影 郭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