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仙广场 魏发松 摄
寻一处静谧小院,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剪出生活的美好;取一张货币票据,透过泛黄的纸和密密麻麻的字,找寻消逝的历史;蹲一蹲战壕,在枪林弹雨中感受前赴后继的峥嵘岁月;逛一逛古民居,于雕梁画栋间见证大家族的灿烂辉煌……
穿梭在柘荣的大街小巷、城市乡野,文化无处不在,始终萦绕身边。近年来,为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柘荣县通过非遗双创、文化惠民、优化文化服务供给、文艺精品创作等举措,不断激活文化创造力,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清新乡野 文创田园”靴岭尾村 王志凌 摄
传承非遗文化
近日,柘荣剪纸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郑平芳在柘荣县富溪镇开展“一元剪纸”活动,只见她手拿剪刀舞动如云,片刻间一幅精美的剪纸作品便诞生了。围观群众赞不绝口,纷纷加入剪纸行列,郑平芳耐心指导,还将剪纸作品送给大家,把剪纸艺术带到更多群众家里。
剪纸技艺传承 傅熹 摄
“今天来学习剪纸的朋友特别多,大家非常热情,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把剪纸文化带到千家万户。”郑平芳说。
在柘荣,剪纸文化随处可见,龙溪沿岸的房屋立面、城市书坊的剪纸墙、精美的伴手礼、各式品牌logo……柘荣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剪纸历史悠久,上溯唐代,盛于清、民(国),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其风格鲜明,既保留了原始艺术拙朴、刚健、浑厚的特征,又具有细腻、古雅、秀美的艺术魅力,给人以远古艺术的美感,具有中原文化“活化石”之美誉。
长期以来,柘荣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柘荣剪纸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坚持走“大众化”“产业化”“活态化”发展之路,形成了具备一定基础、雏形的新兴产业,为活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示范经验。
冬日的靴岭尾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宁静与美好。很难想象昔日基础设施差、产业基础薄弱、劳动力外流严重的软弱涣散村,如今美如田园画卷,剪纸文创、剪纸体验馆、剪纸传习馆、红纸屋一应俱全。
近年来,靴岭尾致力于打造“中国剪纸第一村”,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剪纸主题馆及相关配套设施,发展剪纸文创产业。同时,建立“导师帮带制”“文旅特派员制”,培育剪纸人才队伍,激活剪纸文化传承的内生力量。
“靴岭尾是柘荣剪纸文化传承的窗口,特别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传承‘大众化’,夯实人才基础。”柘荣县文化馆馆长黄建辉说。
12月12日,柘荣剪纸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金冰清来到宁德市老年大学,为老年学员传授剪纸技艺。
剪纸“六进”工作是柘荣剪纸大众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六进’指剪纸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进机关、进景区、进网络,开展剪纸展演展示、培训、创作、售卖等活动,培养人才队伍,提高柘荣剪纸知名度,让剪纸成为大家了解柘荣的一张文化名片。”黄建辉表示。
此外,柘荣县还通过颁布《关于实施柘荣剪纸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程的意见》、扶持剪纸企业发展壮大、创作剪纸精品、打造引领示范平台、组织剪纸赛事及活动等举措推动柘荣剪纸创新发展,努力将特色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和产业优势。
特别是为推动剪纸产业化发展,柘荣县不断拓展产业链,设计开发出超过 20 种剪纸文创产品,涵盖装饰、生活用品、礼品等多个领域,且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新的产品种类。同时,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签订剪纸春联、福主题摆件等长期合作订单、举办剪纸文化节、开拓电商销售渠道等方式提高经济效益。
提线木偶 刘良平 摄
“比如新春之际我们联合‘学习强国’,以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标志性元素为创作主题,通过非遗剪纸技艺,用匠心巧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黄建辉随机展示几幅剪纸作品,天津剪纸融入“天津之眼”、相声、狗不理包子等元素,吉林剪纸融入长白山、天池等元素,浙江剪纸融入“三潭映月”、南湖红船、雷峰塔等元素……这些剪纸不仅根据当地特色融入具有代表性的元素,还将福建的“福文化”融入,为各地用户献上深深的祝福。
烽火西竹岔红色教育基地全景 席国胜 摄
赓续红色文化
12月21日,恰逢周末,在柘荣县楮坪乡烽火西竹岔红色教育基地,不少游客正在瞻仰先辈的英勇事迹。
为纪念闽东独立师成立以来与国民党正规军进行的最大的一场阵地战——“西竹岔战斗”,传承革命历史,弘扬红色文化,推动文物保护单位活化利用,2019年,柘荣县楮坪乡人民政府以“西竹岔战斗”红色史实为主轴,充分整合资源,建设了“西竹岔战斗”遗址展示馆,修缮战斗纪念碑、战壕等,并创建“烽火・西竹岔”文创品牌。
而后,为丰富游客体验,项目规模在不断扩大。“红色教育基地依托‘西竹岔战斗’,深入挖掘本地红色文化,现在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红色研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增加了很多的新项目,致力于打造个性化红色研学线路,让游客和研学团队每次来这里都有不一样的感觉。”红色教育基地负责人林端兴说道。
嘉馨民俗文化园 游何斌 摄
据了解,该基地在“西竹岔战斗”遗址周围建立“土楼”风格的红色旅游开发区,开设可容纳百人的红色文化课堂,打造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教育培训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基地包含红色主题馆、农耕体验园、休闲民宿区、国防教育点在内的四大功能区,细分为西竹岔展示馆、国家安全教育馆、禁毒馆、农耕文化园、红军洞、国防教育基地、星空草场、云海民宿、红军食堂等项目。
目前,烽火西竹岔红色教育基地被列为全市党史学习教育参观点,获评“市级红色研学小镇”,为红色研学的开展提供活动平台。2024年以来,该红色教育基地研学接待40余批次4万余人次,收入达750余万元。
“红色教育基地的开发还为周围村民提供保洁、帮厨、教官等就业岗位,村民在家门口就可实现增收。”楮坪乡相关负责人表示。
富溪里街 吴霖 摄
红色,是深沉厚重的底色,也是耀眼迷人的亮色。在富溪镇富溪村,以闽东红色交通线富溪秘密交通站旧址为主线的红色旅游正悄然兴起。
富溪秘密交通站旧址是目前福建省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地下交通站旧址之一,也是闽东第一处在交通站原址上打造起来的交通站主题展陈馆。
1934年4月,中共霞鼎泰县委第四区委在富溪成立,驻点设于富溪村里街4号民房,同时在此设立红军秘密交通站。房主温元长利用自己地形路况熟悉和亦农亦商的身份作掩护,负责开展接头联络等工作,并把房子三楼里间作为交通员接头、领导同志临时驻足场所。
为打响红色旅游特色品牌,富溪镇先后完成富溪秘密交通站旧址、霞鼎泰苏维埃人民政府临时驻点等革命旧址修缮和基础设施提升,并建成闽东红色交通线富溪秘密交通站展陈馆,创建了一批红色旅游景区景点,打造了一批红色文化教育的“活教材”。
除了悠悠飘扬的红色文化,富溪镇还具有底蕴深厚的商贸文化和诚信文化。富溪镇曾是福温古官道上的商贸驿站,古时各地商贾云集,镇上店铺林立,市集熙攘,一派繁华景象。
如今,沿着富溪里街、外街一路走来,虽没有了当年的繁华盛景,但仍可从往来的游客和研学团队中看出这个千年古镇的受欢迎程度。
“我们立足古镇商贸文化,修缮恢复农业银行旧址,建成富溪银行博物馆,展示各历史时期的货币票据,复原建国初期营业场景,通过实景课堂讲解闽东苏维埃时期红色金融史、富溪金融史,再现古镇商贸文化。同时还植入雅舍、茶吧、书吧等,修缮利用里街原有的传统小吃(扁肉)店,让游客感受当地特色美食文化。”富溪村党支部书记吴雄英介绍。
东狮山冰棱景观 游何斌 摄
当下,这个兼具红色文化和商贸文化的千年小镇已成为游玩、研学的热门地,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凤岐古民居 林文强 摄
守护文物瑰宝
高耸的石门,逶迤的小巷,庞大的规模,在乍洋乡有一座深宅大院,既有皇家宫殿建筑的恢宏跋扈,又融合了江南民宅的精雕细琢。这便是闽东境内的第二大古民居——凤岐古民居,也被称为吴氏大宅。
凤岐古民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为确保古民居内财产安全及历史古迹的完整性,柘荣县加强古民居安防设施建设,构建古民居安防体系,并成立了凤岐吴氏大宅文物保护所,安排专人24小时轮流值守、定时巡逻,编织起一张无形却坚实的防护网,切实保障了古民居的安全。
同时,因凤岐古民居主体为土木结构,且现在仍有十几户吴氏后代居住在内,该县还在宅院外建设沐浴室和公共食堂,避免居民用电、用气带来的火灾隐患。
物防技防是基础,人防更重要。除了文物保护所的工作人员,居住在大宅内的吴氏后代也是保护古民居的内生力量。吴思铨便是其中之一。
吴思铨是凤岐古民居的义务文管员,自幼受父亲经常牵头修缮祖屋的影响,他比同龄人对保护祖屋更多一份情怀,成年后自然承担起保护祖屋的接力棒。
几十年来,大宅内很多原住民不断外迁定居,吴思铨依然坚持守护着祖宅。特别是随着慕名而来的观光客的增多,他就更放心不下了,寸步不离、加强巡查守护。
每逢佳节祭祖,他都提着十二分的精神看护至深夜。2007年除夕夜,正是有他凌晨的守护,才避免了一场火灾,而后在他的强烈要求下,吴氏家族成员达成共识、立下规矩,不再在大宅内部点香烛,有效地消除了安全隐患。
吴思铨的用心不止如此,他还积极学习消防知识,虽已年过花甲,但他对大宅内的消防设备和器材非常熟悉。“大宅里复杂的消防设备和器材,他都会使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他还教我们如何做消防应急处置。”凤岐吴氏大宅文物保护所的值班人员说。
用心至深的吴思铨还因忘我工作疲劳过度落下了腿部残疾,至今仍无法正常行走,但长期坚持守护的他无怨无悔。“能够守护祖屋安然无恙,一切都是值得的。”吴思铨如是说。
与凤岐古民居相隔二十多公里的东源乡也有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源桥,又称水浒桥。这座始建于元朝的单孔木拱廊桥至今已有689年的历史。2006年5月25日,东源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闽东北廊桥”之一。
水浒桥 魏发松 摄
为了保护东源桥,省市县乡各级累计投入资金600余万元,完成了东源桥的主体工程修缮、安防、消防工程以及周边环境的整治,配备了管理房、值班人员、旅游公厕等。
同时,为活化利用东源桥,东源乡将其设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定期组织小板凳宣讲队开展新思想、文物保护、民法典等方面知识的宣传宣讲,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保护文物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凤岐古民居和东源桥等文物的保护是柘荣县文物保护工作的缩影。近年来,柘荣县扎实推进文物保护工作,培养专业文博人才,开展文物普查,实施文物保护工程,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和经费投入,申报系列文物保护工程项目,排除全县不可移动文物安全隐患。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接下来,柘荣县将持续深挖县域文化遗产资源,全力推动非遗大众化传承、产业化发展、活态化利用,深入实施乡村“文化化人育人、文化惠民为民、文化兴产创业”工程,培育“中国慢城”文化新动能。
来源:闽东日报记者 刘源
编辑:陈娥
审核:刘宁芬 周邦在
责任编辑:陈娥
(原标题:柘荣观察 | “慢城”沃土开出“文化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