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回老家,信步走到村中那口古井,绕着井坪环顾四周,俯身凝视那一眼清澈,一股涓涓乡愁油然而生。
古井有多久?没有考证,也无须考证,只要知道,它是家乡安居乐业的源头,是族人繁衍生息的源头,就足够了。古井坐落于村子中心,东面是黄氏祖厅,一个是生命源泉,一个是精神圣地,相依相伴,生生不息。井的南面立着四块旗杆石,这旗杆石虽然是祖厅的配套建筑,但却与古井交相辉映,青石的厚重增添了古井的神圣,伫立不动又仿佛是坚毅卫士,守护身后那一口甘泉。井的西面有一座老房子,与古井一样没有挺拔的身姿,甚至还有点低矮,但它是村子里最开阔的房子,敞开式的大厅直接面对田园稻香。房子里住着九户人家,也许是“近水楼台先得水”,这几户人家的生活都风生水起,如今都搬到更开阔的地方,开枝散叶,光大门庭。儿时的我,喜欢到这座老房子玩耍,因为捉迷藏藏身处多,玩泥巴离泥土最近,渴了三五步就到井边,甘洌的井水总能激起我们更大的玩兴。井的北面有一棵树冠硕大的荔枝树,也许是坐拥风水,果实长得特别好,每到仲夏树上的果实由点点斑红到串串鲜红,那一天天变红的荔枝,是我挑水时关注的风景,多看一眼,就叫人垂涎欲滴。此时,你捧一掌井水,慢慢靠近嘴边,水有了荔枝的清甜。
井边是村里人聚集的场地,荔枝树下的石凳,老房子厢房的廊凳,以及井坪上的旗杆石都是礼数。人们或坐或靠,或蹲或站,说不完的风雨庄稼,道不尽的家长里短。清晨的水井是热闹的,排队挑水的接踵而来,淘米洗菜的接二连三,看热闹听闲聊的陆陆续续,井坪就像一个开心大转盘,你方唱罢我登场。打水是个技术活,把系着绳子的小桶放进井里,在贴近水面时,将手中的抓绳一甩,然后再上下扑通两下,小桶就装满了水。打水不老练的,时常会受到排队人的笑话和催促,这时就有能人上来帮忙。随着挑水人逐步减少,热闹渐渐褪去。中午的水井是悠闲的,午饭后总有一些人会到井坪逛一逛,夏天乘凉,冬天晒暖,晴天看云,雨天听雨,各有其所。记忆中最鲜活的是大热天的中午,人们在石凳、廊凳和自家带来的椅子上,躺着坐着,男人们光着背,把水烟吸得咕噜咕噜作响,女人们摇着用麦秆自制的扇子,有一茬没一茬地聊天,时不时还有人发出呼噜声,那一唱一和的鼾声,会同井底的汩汩细流,流淌在正午缓慢的光阴里。每到傍晚,水井就笼罩在一片氤氲祥和中,家家户户的烟火气,田野里的水蒸气,都聚拢过来,与水井四周轻扬的地气缱绻在一起,夕阳从祖厅的墙壁上反射过来,水井四周显得格外飘渺柔美,人仿佛置身仙境一般。忽然,从巷子里传来喊孩子吃饭的声音,你才恍然过来,该回家吃饭了。
每年七夕是盘井的日子。大清早,村子还在朦胧中,便听到有人喊“盘井喽,盘井喽”,熟悉的催促声使村子一下子忙碌起来,大人小孩穿梭在湿漉漉的巷子间,肩挑手提把一桶桶井水搬到自家,一顿饭工夫,家家户户的水缸都装满水,此时井里的水位也下降了一大半,盘井正式开始。记忆中,每年盘井的都是那几个热心又强壮的人,他们身上只穿着那种裤头上能打结的蓝色短裤,头上戴着斗笠。先是一个人手脚撑着井壁,慢慢下到长有青苔的地方,用刷子仔细刷洗,苔藓溅在他身上,斑斑点点,上来后用井水一冲,油亮的皮肤闪闪发光。接着换一个人站到井沿上,用提前打上来的一桶桶井水,对着洗刷过的井壁使劲泼过去,水花带着苔痕倾泻而下,井壁的青色鹅卵石瞬间露出了干净整洁的原貌。盘水是盘井中最紧张的环节,只见盘井人站在井沿上,把一个大水桶放到井里,桶在水面上听话的翻了一个个头,满满的一桶水,就在盘井人“嗨呀、嗨呀”的鼓劲声中提上来。身旁的另一个人快速接住一桶又一桶井水,酣畅地泼在井坪上,水花四溅,水流纵横。幸运的话,会看到小鱼儿在水流中跳跃,孩子们欢呼着一拥而上,抢着把鱼儿捧到手掌心,送到旁边的水沟,小鱼精灵般俶尔远逝的样子,让人心生欢喜。盘水环节大约要换三四拨人,盘出来的水由清变浊,到水桶打不上水的时候,就要派一个身手敏捷的人下井,下井人也是靠手脚撑着井壁,一步步麻利地下到井底,上面的人便将水桶和勺子放下去,井底的人用竹刷快速清洗,浊水被舀进桶里。当最后一桶浊水提上来时,孩子们又蜂拥而至,掉落的硬币、玻璃珠等都能物归原主,一片欢呼雀跃在井坪四周荡漾。下井人小心翼翼攀壁上来后,老人们便手捧七色豆,嘴里念念有词地将豆子撒入井中。据说七色豆是给喜鹊吃的,好去银河搭桥,一年一度的盘井也在牛郎织女相会的美好祝愿中结束了。古井又将日复一日地流淌着清爽甘甜,静静地滋养每个人的身体,滋润每个人的心田。
几年前,图自来水方便,村里集资修建了水库,家家安上了水龙头,虽然伸手便可取水,但水质不如井水,间或还会断水。考虑饮水安全,家里安装了一个净水器,但我每回家总能看到灶台旁放着一个装满井水的大水桶。母亲一直坚持用自来水淘米洗菜,用井水煮饭做菜。她常说,还是井水煮饭好吃。
如今,家乡的那口古井,依然平静地守护着自在清凉。你来取水,还是不来,它都在那里,不悲不喜,不增不减。家乡的那口古井,已经住进我的心里,不管离家多久多远,我对古井的怀想,永远不变,永远鲜活。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文字:黄雄
编辑:陈娥
审核:刘宁芬 吴明顺
(原标题:知乎者也 | 黄雄:家乡的那一口古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