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全和稳定。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关乎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更直接关系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不久前,自然资源部发布全国十大“2024年海洋生态修护典型案例”,“泉州市晋江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成为福建省唯一入选案例。泉州市海域面积11360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度498公里。如何因地制宜谋划开展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以点带面提升生态质量,整体性、系统性推进泉州市海洋生态提质增效,不断擦亮“山水品牌”?近日,记者走访泉州三个湾区,亲身感受海洋生态修复的不同模式。
泉港后龙湾生态修复后重现“五里海沙”。
鹭横芳浦,人海相亲“鸟浪”奔涌
隆冬时节,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晋江入海口,一派生机。
记者登上形似鸟蛋的鸟类监测塔,向东望去,海风、海浪间,一片片红树林如绿浪起伏,各种鸥鹭不时在林间闪现,滩涂间蜿蜒的潮沟延伸向海中。
俯瞰整个入海口,广阔的红树林、潮沟和光滩,构成了恢宏的景观。
泉州湾晋江入海口海岸带修复前后对比
泉州湾晋江入海口红树林修复前后对比
18日上午10时许,记者邂逅了观鸟爱好者陈庆煌。他背着“长枪短炮”,正等候中午涨潮时鸟类出动的盛景。
“昨天有人在这里拍到了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卷羽鹈鹕,我今天也来碰碰运气。”老陈非常兴奋,这种体型巨大的水鸟,是生态修复后第一次在泉州湾出现。
晋江入海口,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上候鸟迁徙的重要越冬地和中转站,迁徙季有大量候鸟在此停歇、换羽、越冬和繁殖。“近年来,珍稀候鸟身影频频出现。”晋江市林业和园林绿化局林业资源监测中心主任吴锟福介绍说,白鹤、黑脸琵鹭、黄嘴白鹭等国家一级保护濒危动物都有现身,壮观的“鸟浪”成为独特的风景线。
曾经,这片鸟类的乐园是海滨的“边角地”,堆满废旧渔具、海漂垃圾,互花米草肆意蔓延,鸟类失去栖息和觅食空间,沿海防护林老化退化,只有硬质的堤坝对抗着海浪。
2020年,泉州湾“蓝色海湾”综合整治启动,互花米草清理、红树林营造、鸟类栖息地恢复和海岸生态化改造等四大工程相继开启。
首先,晋江将历史围垦养殖清退,拆除围堰22196米,全面实现“退养还滩”,为生态修复腾出空间。
清除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的互花米草,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我们通过机械绞割、深翻深埋、水淹防控及人工刈割等物理手段,清除这生命力极强的外来入侵植物。”晋江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蔡晓旭介绍说,结合红树林替代种植的“物理+生物”等综合治理方式,将335.07公顷互花米草全部清除。
在此基础上,构建生态堡垒。红树林种植修复,系统营造红树林消浪带,对原有的砌石硬质护岸进行生态化改造,在生态防护带种植抗风、耐盐、耐旱的植物,构建综合性防护林体系……
“我们在其中适当留白,为鸟类留下了觅食和高潮时的栖息地。”项目设计方负责人、厦门市政设计院的陈丽敏说,在提高红树林植被覆盖水平的同时,也要顾及其他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合理保留潮沟、光滩等,保证海水交换、鸟类栖息和底栖生物等需要,维护生物多样性。
“用翅膀投票”的往来鸟类,证明了生态变化。“2023年10月是工程养护一周年,与2022年11月项目施工完成期相比,观测到鸟类的数量同比增长了1.98倍,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增长十分显著。”吴锟福说。
沿着蜿蜒的海岸线一路向北,记者一路遇见的栖生园、沙趣园、野趣园、绿趣园等4个“生态斑块”,已被打造成市民亲近自然的滨海生态空间。
在鸟类科普基地栖生园,游客可以触摸智能设备,聆听不同鸟类的叫声,观看鸟类图谱,每周末还有研学活动。
在以“陈埭蛏”为IP的沙趣园,沙滩边是一片马鞍藤、狗牙根、天人菊等草花组合和各种半红树综合整治项目启动,一场清海行动拉开帷幕。
在产业密集的城镇中心,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退陆还海,关停、搬迁落后产能,截断污染源头;在湾区内清淤泥、挖废土,转移污染固废……这些工程措施在污染物指标控制中立竿见影。
但恢复环湾的生机,还需要科学的生态修复。
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滩则滩”原则,海湾内原本的围填海地块开始了生态修复——除治360亩互花米草,采用堆岛方式种植约500亩红树林;实施30万平方米景观绿化提升,3公里栈桥平台工程、2.46公里生态护岸工程建设等,还原自然风貌。
从海岸线的修复到湿地的重建,曾经黑乱臭的内湾蜕变成一段诗画般的水线明珠,成为国内围填海生态修复的典型案例。
“海湾的环境问题,源头往往在陆上。”潘祖泽说道,生态环境之变不仅得益于生态修复,更依赖于陆海统筹的整体治理。
安海湾水头段也是大盈溪的入海口,附近是著名的五里桥文化公园。
走进公园,满眼皆景。大盈溪上,长虹卧波,芦苇荡中,鸟鸣不绝……十几年前,这里却是“黑水绕桥,淤积严重,气味难闻”,变化得益于五里桥水域环境保护治理。
从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南安将水生态治理的“战线”从海岸拓展到河岸之上。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配套污水管网14.5公里,实施五里桥头排污口截污工程,实现入溪污染源纳管应纳尽纳;开展河道综合整治,通过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不断恢复大盈溪基本功能、改善水环境质量、提升水文化景观……一系列污染整治举措之下,大盈溪水质稳步提升,水质由Ⅴ类提升至Ⅲ类。
如今,五里桥畔休闲慢道、大盈溪寿溪整治工程、安海湾生态修复公园串联成景,一条长达18公里的滨海产业、生态、城市连绵景观带魅力绽放,成为南安最美的滨海赛道,让广大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潘祖泽告诉记者,为了巩固生态修复成果,他们建立生态景观保护与巡查机制,聘请18名专职管护员,通过“网格管理+无人机监察”,每日分三班开展海域、岸线等重点区域巡查。
同时,南安市与自然资源部厦门海洋中心合作建立“立体智慧自然资源监管平台”,定期开展围填海生态保护修复效果评估跟踪监测、近岸海域专项海洋环境监测、近岸海域应急监测与预警,实现海洋生态环境的多维立体全面感知,全面加强海洋生态资源管理风险防控。
今年9月,在南安水头海域滩涂搁浅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成功回归海洋。这不仅是福建省首例救助的白海豚,在全国也属罕见。
消失近10年的白海豚重新回归,与红树林共同绘就了泉州绿水青山的生态底色,不仅描绘出海洋生态文明的美丽图景,更生动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
2024年,泉州获得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