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利用先发优势快马加鞭,山区吸引产业转移加力追赶。山海协作、全域竞秀的产业发展协奏曲正在奏响漳州核电项目(资料图片)
2024年11月18日,漳州古雷炼化一体化工程二期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由中国石化、福建炼化和沙特阿美合作建设,总投资711亿元,是福建省迄今投资规模最大的产业项目。
漳州市地处“闽南金三角”,近年来,这里呈现投资蜂拥、项目聚集、产业向新的良好态势,发展速度跃进全省前列,跻身全国城市GDP50强。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222.95亿元,同比增长6.3%,增幅在全省继续保持领先势头。
拥有全省最大的九龙江平原,海岸线曲折蜿蜒,漳州的发展条件得天独厚,但也曾一度憾失先机。
从2002年首提“工业立市”,到今天明晰“突出工业、突破工业”的发展思路,多年来,漳州市科学审视区位特点,全面梳理资源优势,抢抓“新福建”建设重大机遇,一任接着一任干,奋力打造福建新的经济增长极。
从“躬耕一隅”到“向海而歌”
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漳州海域辽阔、沃野连片,孕育了农耕时代的富足生活。面对“新福建”建设机遇,漳州选择在更广阔的坐标系中重新审视自己,找准定位,蓄势突破。
地处“海丝”要地,面向台湾海峡,毗邻大湾区,715公里的海岸线上港口绵延,漳州的优势在海,潜力在海。近年来,漳州立足海湾、海港、海岸、海岛、海产、海砂、海景等“七个海”资源,研究编制《漳州市“十四五”海洋强市建设专项规划》《“海上漳州”发展战略规划(2022-2035)》等,明确海洋经济发展路线图、时间表。
依托深水良港,建设世界级石化园区。古雷半岛位于漳州南部,三面临海,北联长三角,南接粤港澳。港口水位最深可达38米,年吞吐能力可达2亿吨。然而数百年来,人们养殖捕捞、浮舟泛海,宝贵的深水岸线并未得到高效利用。
2014年,古雷开发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十年来多个龙头项目落地,一批配套项目跟进,石化产业在这里集聚壮大。目前,古雷项目总投资超2700亿元,预计达产后年产值可超3400亿元。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位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南洋航线和东洋航线交汇处的古雷半岛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吸引了中沙古雷乙烯、古雷炼化一体化二期等多个百亿元级项目,产业合作跨越海峡两岸,串联起了古雷港和波斯湾。
开发海洋资源,规划清洁能源枢纽。2024年11月28日,距离古雷半岛30公里的云霄县,“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福建漳州核电1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开始向电网送电。
云霄县以农业见长,如今,伴随核电项目,光伏风电、储能电站、能源电子等项目陆续落地,预计到2025年底,云霄县清洁能源单条产业链产值可达100亿元以上。
漳州外海浅滩水深浅、风速高,年日照时长超2000小时,2024年以来,包括东山杏陈180MW海上光伏电站、漳浦六鳌海上风电场二期等一批清洁能源项目并网投产,清洁能源枢纽的蓝图跃然眼前。
漳州市发改委副主任汤志远表示,目前漳州市合计清洁能源规划装机超7000万千瓦,全部投产后可年产清洁电力3000亿度,随着闽粤联网、北电南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等电力外送通道基本打通,漳州具备同时向华东、华南、华中输送电力的条件。
立足“海丝”起点,打造开放平台。2023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漳州市设立中国—菲律宾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
过去5年,漳州与菲律宾进出口总额超100亿元,在菲律宾对福建的投资中,有55%流入漳州。以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中沙(福建)产业合作区、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等为契机,漳州市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开放合作步伐。
从“沿海先发”到“全域竞秀”
改革开放以来,漳州沿海地区先行先试,民营经济萌发壮大。走进位于漳州龙海区的多麦(福建)食品有限公司的会议室,一张世界地图映入眼帘。
“过去我们依赖国内市场,这两年东南亚市场开拓形势喜人,每年订单近8000万元。”多麦食品董事长邱艺超说,企业不断尝试直播电商和影视IP联名等“新玩法”,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10%。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仍保持15%左右的年增长率。
20世纪80年代起,龙海率先发展食品工业。如今,这里聚集了800多家食品企业,产值规模突破500亿元,是“中国休闲食品名城”。
“食品占据了龙海工业的半壁江山。”龙海区工信局局长郭明强表示,得益于传统产业的厚实底子,龙海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后,依然能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序列。
沿海利用先发优势快马加鞭,山区吸引产业转移加力追赶。高速贯通,高铁联通,如今山海距离拉近,山海协作、全域竞秀的产业发展协奏曲正在奏响。
夜幕降临,位于山城长泰区的立达信集团灯火通明。结束一天工作的职工登上公司接送大巴,半小时后,他们就能回到厦门与家人共进晚餐。
“目前有1万多名职工在长泰,每天有38辆大巴在厦门和长泰间往返。”立达信集团党委副书记杨艺敏介绍,2001年,企业在长泰建立首个小型节能灯代工厂,此后一路增资扩产,2023年营收达66亿元。2022年,企业把运营总部从厦门迁至长泰。
“长泰虽处山区,但位于闽南金三角接合部,区位条件独特。”长泰区工信局局长王志忠说,长泰抓住沿海产业转移机遇,从“捡到篮子里就是菜”到“精挑细选”,引入一批优质制造业项目。
总部位于厦门的宏晟光电是一家从事通用继电器、微型开关等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选择漳州、青睐长泰,还是因‘链’而来,完善的上下游企业配套,能最大限度降低企业成本。”漳州宏发电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明星说。
一花引得百花开。眼下,长泰100多家上下游企业已构成了电子元器件产业“雨林”,2023年总产值达234.44亿元。2024年9月,该产业集群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
一县一品,各展其长。龙文区与“时”俱进,打造全球最大的石英钟表生产基地;芗城区依托三宝钢铁,深耕千亿钢铁产业集群;漳浦县借助联盛纸业、三峡风电等大型项目,发展纸制品制造、再生能源等重点产业链;南靖县发挥对台优势,与台商携手建设精密机械产业园……
机不可失,你追我赶。在2024年度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市)和城市发展“十优”区中,漳州有五地入选。
近年来,漳州全面梳理工业优势产业,大力推动“9+5”产业体系培育和“三头六臂”支柱产业发展,通过建“油头”,延补烯烃-塑料、芳烃-聚酯产业链;建“粮头”,延补大宗食品、高端食品产业链;建“钢头”,延补精钢、特钢产业链,引导各县区融入产业体系,食品、石化两大产业产值超千亿元。
从“欢喜就好”到“爱拼敢赢”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一首《爱拼才会赢》唱尽了泉州人的拼劲;在漳州,一向流行的闽南语歌曲是《欢喜就好》。采访中,常有人提到,“漳州的经济体量相比泉州还有差距,要大胆学习‘晋江经验’。”
2023年底,多麦食品携手江南大学共建的“数字创新烘焙联合研发实验室”正式揭牌。与食品行业领军院校的携手,让邱艺超倍感振奋:“不争先就落后,做企业不仅要‘欢喜就好’,更要一路拼搏。”
为了引导“食二代”们勇闯新天地,2023年,龙海区启动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漳州月港启航混沌创新班。
“这次我们把创新班办在家门口,让食品大咖学、食品二代学。”龙海区工信局副局长洪春兰介绍,此次创新班为期10个月,课程贴近龙海企业实际需求,培育“懂经济、会经营、敢创新”的企业家队伍。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有的老一辈漳州企业家有‘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观念,现在越来越多企业家走出舒适圈,像当年月港时期的海商一样,走四方,闯世界。”漳州市工信局副局长严凯勇说。
干群同向发力,政企双向奔赴。漳州产业突进、企业家向上的背后,离不开政府服务能力、干部工作作风的持续提升。
采访中,受访干部反复提到一件“新”事——过去机关单位上午开会一般是八点半,现在提前到八点。抢跑半小时在于激发干部“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工作状态。
此外,漳州开发“千名干部挂千企”管理系统,点对点助企纾困解难,同时倡导干部践行“妈妈式”服务,每年至少为挂钩企业办一件实事或解决一个问题。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2160名干部(不含市领导)挂钩企业3160家,入企走访服务12159家次,协调解决问题606个。
“以实绩论英雄、以实效选干部”。漳州市还注重一线考察识别干部,通过开展“一线看作风、多维识干部”专项行动,建立领导干部业绩档案,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推行干部作风“五不”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创新“三比、三评、三看”等机制,让有为者“有位”、无为者“让位”、吃苦者“吃香”。2023年以来,已有153名干部在一线获得市委提拔使用,21名市管干部因能力不适应、工作不积极受到调整。
政商环境优化为企业带来红利。近日,位于长泰的安泰新能源获得1650万元的“两新”政策补贴,为众多企业注入发展信心。据了解,长泰区企业每年向上级争取5000多万元资金,对于各项惠企政策,该区申报数量占全市三成左右,远超其人口和GDP体量。得益于政策扶持,当地孵化了102家高新技术企业,蹚出一条“小县大工业”的道路。
“面对企业诉求不能说‘不’,能办的办,不能办的研究办,研究后还不行的,向企业作出合理的解释。”长泰经济开发区聚集了全区大部分工业企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戴聪华说,除了帮助企业争取优惠政策、降本增效,开发区近年投入近10亿元做产业社区配套,从幼儿园到小学,从人才公寓到道路基础设施,全方位为企业赋能助力。
(原载于2024年第52期《瞭望》,见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