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社区环保工作注入创新活力,一场别开生面的爱心回收活动在龙文区荣昌社区上演——
旧书换鲜蔬旧衣有新用
志愿者帮助居民将旧衣物投入回收柜
居民拿着用旧物兑换的新鲜蔬菜与志愿者合影
在城市的脉络中,社区宛如一个个微小而活跃的细胞,承载着居民的生活点滴,也孕育着环保理念的种子。
近日,市城管局、市妇联、团市委、市环卫中心联合碧湖街道及市阳光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中心,在荣昌社区精心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旧衣新用,以书换蔬”——“垃圾分类让低碳循环触手可及”闲置物品爱心回收活动,为该社区的环保工作注入了创新活力,让低碳生活的愿景在邻里间生根发芽。
绿色市场旧物与“新绿”邂逅
当午后的暖阳洒在荣昌社区的荣昌花园广场上,一个创意十足的“绿色跳蚤市场”开张了,没多久便吸引了社区众多居民前来。
摊位上,生菜、胡萝卜、番茄等新鲜蔬菜整齐排列。“城管进社区”工作组的队员们热情洋溢地向过往居民讲解兑换规则:“叔叔阿姨,只要您拿来闲置但还完好的衣物,就能按照我们的估价换取等值的蔬菜哦,还能换书呢!”
居民们惊喜万分,纷纷响应。居民黄少字大爷抱着一大摞春、夏季衣物匆匆赶来,他笑着对志愿者说:“这些衣服都是孩子们淘汰下来的,扔了怪可惜,听说能换蔬菜,我赶紧收拾好拿来。”志愿者唐宇婷接过衣物,仔细检查后说道:“大爷,您这衣服都不错呢,能换不少新鲜蔬菜,您挑挑看吧!”
“这种活动真是第一次见,多好啊!以前旧衣服不知道怎么处理,放着占地方,现在既能处理掉旧物,又能换实用的东西,还能为环保出份力。”居民曾梅花奶奶也在一旁赞不绝口。
知识课堂点燃绿色生活热情
在旧物交换的热潮中,市环卫中心和市阳光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中心的垃圾分类宣讲员们也没闲着。他们穿梭在人群中,向居民发放垃圾分类投放指南和环保购物袋,并择机进行一场场生动有趣的知识小课堂。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个蓝色的垃圾桶,是用来放可回收物的,像废纸、塑料瓶这些都要扔进去哦。另外,谁能告诉我,家里的旧衣服属于哪一类呀?”宣讲员廖玉琪拿着一本指南,指着上面的图标,耐心地向一群孩子讲解。一个小男孩抢答:“我知道,也是可回收物!”廖玉琪笑着夸奖道:“真聪明!那大家回去也要告诉爸爸妈妈,做好垃圾分类哦!”
宣讲员们深入浅出的讲解,如同点点星火,点燃了居民们心中对绿色生活的向往与行动热情,让环保知识在社区中广泛传播。“以前对垃圾分类只是大概知道一些,经过这次志愿者的详细讲解,才明白其中的门道。以后我肯定会更加注意,让家里的垃圾都能找到正确的‘家’。”居民周惠玲女士听得津津有味。
以物易物真情流转邻里之间
在旧衣换书的区域,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从文学名著到儿童读物,应有尽有。
居民蔡秀琼满心欢喜地拿着几件旧棉衣前来,并在书架前仔细翻找,最终换到了一本她心仪已久的养生书籍。
“这次活动就像一场及时雨,不仅帮我解决了旧衣服堆积的烦恼,还让我换到了一直想看却没机会去买的书,真的是一举两得。”蔡秀琼十分高兴地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邻居们相聚在此,一起聊聊家长里短,感觉社区更有活力了。
不远处,居民们像一家人围聚成一圈,兴致勃勃地分享着这次活动的满满收获。有的居民眉飞色舞地讲述着自己新学到的垃圾分类技巧,手中还拿着志愿者发放的指南,边说边比画着不同垃圾该如何准确分类。还有心灵手巧的居民,带来自己DIY的小物件,现场分享着那些旧物改造的奇妙小窍门,原本平淡无奇的旧物在其手中变成了充满创意的实用品。
“其实,我们组织这次活动的初衷,就是希望居民们能够通过这样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提升环保意识,逐渐养成环保的良好习惯,更重要的是,能够以此为契机,拉近邻里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社区工作人员呼吁,希望大家一起行动,为创建美好的家园共同努力,让社区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温暖和正能量。
旧物新归延续爱心传递美好
活动接近尾声,收集来的大量旧衣物和旧物都整齐地堆放在一旁,这些旧物的去向也成为居民们关心的话题。
负责此次活动物资回收的工作人员陈美玲向居民们介绍道:“这些旧衣服,我们会先进行分类整理。一部分还能穿的,会经过清洗、消毒后捐赠给贫困地区的群众。那些不能再穿的,会送到专业的回收机构,进行纤维化处理,做成工业用布或者填充材料,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减少对新原材料的需求,这也是为环保作贡献。”
“至于那些旧书籍,如果比较新而且内容有价值,我们会补充到社区的图书角,让更多居民借阅,让知识流动起来。”志愿者唐宇婷补充说,如果有破损,会联系专业的旧书回收商,他们会进行修复或者拆解处理,让书本的纸张能再次被利用,避免浪费。
居民们听后连连点头:“这样太好了!以前总担心这些旧东西被浪费或者处理不当,现在知道它们都能有个好归宿,我们觉得参与这个活动也更有意义了!”
“这场闲置物品爱心回收活动,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物物交换,更是一次社区环保理念的创新实践。”市环卫中心主任柯冰冰表示,它将低碳生活、垃圾分类等抽象概念具象化,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让环保行动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乐趣。
☉本报记者李润通讯员何娴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