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底小东大宝桥如虹卧波
木拱桥以其精湛的营造技艺、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是“闽人智慧”的代表作,也是弘扬“闽东之光”的重要载体。地处闽东的寿宁县是我国木拱桥保存较为完整的集中地,技艺文化传承有序,这背后凝聚着许多爱桥人士的执着与奉献——
一群“桥痴” 难了“桥缘”
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消息传回“世界贯木拱廊桥之乡”寿宁县,一群“桥痴”的激动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他们中有执着保护传承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和文化的造桥工匠、非遗传承人、护桥员,还有文博工作者、廊桥文化推广者。
几十年来,“桥痴”们把造桥、护桥、爱桥、写桥作为一项事业,甘当默默无闻的奉献者。如今,他们为中国木拱桥成为世界级文化名片感到欣喜,更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存续状况和文化传播得到明显改善感到欣慰。
坑底杨梅州廊桥
缘起:
寻访深山中的“遗珠”
虹桥立于汴河,桥面摊位林立,人流往来不绝,桥下舟楫穿梭,热播古装剧《清明上河图密码》的开场,艺术再现了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的“画眼”,场面恢宏绚丽,令人过目难忘。
1953年,《清明上河图》首次对公众展出,时年27岁的桥梁工程师唐寰澄赫然发现画中的虹桥与众不同,结构是木拱而不是石拱,其后还自行设计建造了类似的桥。
从画中走到现实,汴水虹桥的营造技艺从未失传。在多山多水的闽浙边界乡村,矗立着一座座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的拱桥,虽然使用短的构造材料,却形成大的跨度,堪称中国传统木构桥梁的“巅峰之作”。
1984年5月至9月间,寿宁县南阳镇文化站工作人员龚迪发在开展文物普查时,对下党水尾桥、平溪桥、小溪桥等进行了初步调查。翻开泛黄的《寿宁县文物普查简报》,这几座木拱桥的年代、造型、大小、保存情况一目了然。
龚迪发的大宝桥,这座木拱桥长44.55米、宽4.92米,具有“桥廊一体”的典型特色。
闽浙木拱桥与汴水虹桥的最大区别在于桥面上搭建廊屋,因此民间多称木拱桥为“厝桥”“柴桥”以及流传度最广的“廊桥”。清代文人曾感叹“闽中桥梁,最为巨丽,桥上建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难能可贵的是,大宝桥的桥体、桥屋及其梁上墨书、彩绘保存相对完好,真实展现了古人的建筑哲学和美学思想。
大宝桥历经146年而不倒,固然与其科学的结构、巧妙利用力学原理有关,也离不开爱桥人士的用心保护。现年83岁的杨金吾在大宝桥畔生活了一辈子,对这座桥再熟悉不过。前些年,他被坑底乡政府聘为大宝桥安全管理员,每日勤勤恳恳地清扫桥面、巡查劝导,守护文物安全。
“大宝桥是村民的‘宝’,你看看桥的柱子,还有桥头的彩绘,这座桥多少岁,这些物件就有多少岁,保存到现在,实在太难得了,我们没有理由不保护好它。”杨金吾说,在他的影响下,女婿吴兴龙接班成为大宝桥安全管理员,继续这份未竟的事业。
作为乡村重要的交通设施,木拱廊桥给人以通行之便,也凝聚着社区民众情感和地方文化认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寿宁县为“中国木拱廊桥文化之乡”时盛赞:“寿宁木拱廊桥文化融民间工艺、民俗活动、民间信仰、口头文学于一体,内容丰富,源远流长,传承有序。”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为了让廊桥文化真正“活起来”,走进大众视野,还有一群“桥痴”在默默做着廊桥文化的宣传、推广、展示工作。
寿宁县博物馆原馆长龚健与龚迪发既是同姓本家,又是最佳“拍档”。摄影技术娴熟的他走遍了全县所有木拱廊桥,拍摄了数万张照片,其中不少摄影作品经新闻媒体、社交平台转载而广为传播,让廊桥之美深入人心。不仅如此,龚迪发历年来编撰的木拱桥著作、材料的配图大多出自龚健之手。
“寿宁人对木拱廊桥有着天然的特殊感情,流经县城的蟾溪上还保存着飞云桥、升平桥、仙宫桥、登云桥,群众在桥上通行、交流、聚会,这就是活态的廊桥文化,而我只不过是用相机定格了这些瞬间。”龚健说。
热衷于推广廊桥文化的还有寿宁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卢彩娱。孩提时,她和小伙伴在廊桥上玩捉迷藏;长大些,这里成为她往来学堂的必经之路;工作后,她看着父亲为仙宫桥篆刻碑文,为登云桥修复壁画,这些记忆始终挥之不去。
“在教学工作中,我常常思考什么是寿宁乡土文化的代表?如何通过推广乡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随着对木拱廊桥的了解越来越深入,越能感觉这是一座‘文化宝藏’,激发了我要讲好廊桥故事的热情。”卢彩娱说。
多年来,民间人士热心保护廊桥、推介廊桥
为了传扬家乡之美、非遗魅力,卢彩娱主持省级“能者为师”非遗传承项目,录制《非遗传承项目:廊桥》系列视频,编写廊桥文化进校园地方教材《我爱廊桥》、社区教育乡土读本《榫卯智慧 廊桥流韵》,不遗余力地组织开展非遗进学校、社区传承实践活动。
前不久,寿宁县大同小学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木拱廊桥文化体验活动,学生们在了解廊桥历史文化、合作拼搭廊桥模型的过程中,体悟廊桥营造过程中的守望相助,桥与人、桥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交融,在心中种下了热爱家乡文化的种子。
一群“桥痴”,难了“桥缘”,只为留住山水间的那一抹乡愁。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效,越来越多的人期待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闽浙木拱廊桥”能够再进一步,让世界看见并记住这张中华传统文化“金名片”。
来源:闽东日报记者龚键荣 刘岩生 黄楚妍 茹捷
编辑:陈娥
审核:刘宁芬 林珺
(原标题:一群“桥痴” 难了“桥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