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024年10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
“闽人智慧”是八闽大地在历史长期演进、人们辛勤奉献和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中形成的闪光思想、革命贡献、先进发明、精湛技艺、非凡创造。它既纵贯着八闽大地演绎的历史沧桑,又融入了当代福建浓郁的人间烟火,是多元、深厚、交融的福建特色文化形态具体生动的呈现,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我省自2022年初起创新实施“闽人智慧”主题传播计划,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12月16日,福建省委机关刊《海峡通讯》再次围绕“闽人智慧”主题传播计划,约请专家撰文,从理论层面、实践层面、未来施策层面,总结提炼“闽人智慧”传播的轨迹和特征,全景展现福建新形象中的“闽人智慧”,坚定八闽儿女更深层次的文化自信。
《海峡通讯》2024年第24期 | 12月下 “聚焦”
福建新形象中的“闽人智慧”
在“闽人智慧”里读懂福建
/刘辉
漫谈“闽人智慧”的文化根基
/陈晓明
关于“闽人智慧”话题的三点感想
/葛兆光
“闽人智慧” 为福建塑像
/范荣生
“闽人智慧”日用而不觉
/李艳
久久为功 推动“闽人智慧”走深走远
/廖燕源 魏喆铭
久久为功 推动“闽人智慧”走深走远
文|本刊记者 廖燕源 魏喆铭
“闽人智慧”展示着勤奋、开拓、智慧的福建人民形象,蕴含着敢拼会赢、锐意创新的福建精气神,代表着福建对国家、对世界的突出贡献。下一阶段,如何推动“闽人智慧”走得更深、走得更远,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本刊约请三位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周星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二级教授、教育部戏剧与影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管宁
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张梅
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深度挖掘推广
整合优质资源
本刊记者:如何进一步深度挖掘、丰富“闽人智慧”内涵,整合更多、更优质的资源,持续推动“闽人智慧”走得更深、走得更远?
周星:“闽人智慧”的提出既是一个令人钦佩的主题概括,也是对福建人精神价值的肯定,其实也不妨说是中国人勤劳、勇敢和智慧的人格投射。“闽人智慧”之要,既要从思想的高度看到闽人不狭隘的眼光和面向世界的心胸,还要看到他们在各行各业辛勤劳作,在对待事业孜孜不倦、细致入微中绽放出的进取精神,还有他们在思想上的创造性和行动上的开拓性。正是这些品质,成就了闽人克服艰难环境去创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丰盛收获。因此,对于“闽人智慧”的挖掘,要站在“人”的角度,去看待智慧赋能之闽人全方位的精神情感、审美趣味和坚韧品性,才能挖掘其中的奥秘。
管宁:进一步发掘“闽人智慧”,一方面,要从宏观着眼,发掘提炼“闽人智慧”的核心要义,同时确立系统观念与当代立场,在顶层设计中,以整体视域贯通古今,不断拓展文化标识体系序列,丰富“闽人智慧”内容;另一方面,要切入历史典籍、文物遗产的纵深与精妙,探幽发微,钩沉奥义,在具体而微、生动可感的历史场景中,洞悉“闽人智慧”的形成与精义所在。因此,可依托海内外福建知名人士的故里情深、热爱乡梓之心,广泛收集、深入发掘省内外体现“闽人智慧”的历史文献与文物资料;借力省内外各界专家学者之智慧才情、独特视角,以现代文化视野与观念,深入探究“闽人智慧”的形成机理,系统性重构其知识体系,发现先人智慧新意涵,赋予文化经典新阐释,激发闽派文化新生命。
张梅:“闽人智慧”是高度凝练化的品牌标志,“名实相生”更易传播。所有与其名称更为贴合的内容,更易借“闽人智慧”串珠成线,加速受众的识记与理解,也更值得优先深耕和挖掘。未来的内容挖掘,可否围绕“有智慧的闽人”“闽人的认知智慧”“闽人的实践智慧”形成三大主线?“有智慧的闽人”可以用地域作分别,以其“知”或者“行”的贡献为标准,展示可信、可亲、可爱、可敬的闽籍人物;“闽人的认知智慧”可以展示思想家的名著、科学家的代表研究;“闽人的实践智慧”可以展示政治人物的理政安邦、经济人物的创新担当、社会名家的引领风尚、文艺名家的精品力作、工程名家的大国重器和大师工匠的匠心巧作——以此三条主线,来收集和挖掘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闽人智慧”。
构建长效机制
用好“闽人智慧”
本刊记者:在加快推进文化强省、社科强省建设中,“闽人智慧”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周星:闽人之所以具有开放视野,不仅仅是因为包括从中原迁徙而来的客家人所带来的多样文化汇聚于此,也因为他们能够“接地气”地进行和环境融为一体的精耕细作的创造,诸如土楼的圆融、喝茶的精细、三坊七巷的精密设计和远踏海外的勇毅。发扬“闽人智慧”作用,要看到闽人从来不拘束于环境却又取材于文化环境,能够因地取材、因时而做,是创造性的智慧造就了闽人独有的物质成果和特别的精神财富。
管宁:文化底蕴,积年累月沉淀;智慧之光,历久弥新映现。“闽人智慧”中的非遗系列,蕴含着精湛技艺与独到匠心,既是一种历史遗存,又是一种活态基因,是“闽人智慧”的重要体现。比如作为雕刻技艺大省,从福州民居到闽南大厝再到福建土楼,从惠安石雕到德化瓷雕再到莆田竹刻,福建囊括了木雕、竹雕、石雕、砖雕、堆塑等诸种传统雕刻工艺,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彰显了闽人传之久远的精湛技艺与细敏巧思的匠意智慧。借助品类繁多的精湛雕刻技艺以及其他非遗文化,我们可以将“福”文化符号元素与深层内涵加以演绎拓展,融入服饰、建筑、饮食等日常器物与文化旅游之中,着力打造“福”文化产业和“福”文化品牌,推动建立“福”文化转化利用长效机制,使之成为提升福建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的重要方式与引擎。
张梅:“闽人智慧”包含理政安邦、创新担当、引领风尚、精品力作、大国重器和匠心巧作等诸多内涵,其中,有些以精美器物等可见方式呈现,有些以闪光思想、不朽贡献等不可见方式呈现。对于前者,需要以极致化视听语言加持器物的呈现,让受众先是惊叹“想象中闽人器物的不可能”,再是敬服“现实中闽人器物的可能”,从“不可能”到“可能”的转变过程中,恰恰是闽人的全心投入、心无旁骛,才能改造自然、点石成金。只有清晰地展示出人物所面对的社会症结、科技难题,才能呈现这一人物的智慧与贡献,正所谓“能人所不能”。如只有明晰19世纪中叶“先进的中国人”所处的时代困境,才能理解沈葆桢建船厂、造兵舰、办学堂的伟大功业,让晚清中华的边缘之地、当时荒凉的福州马尾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化向海而生、向海求变的改革之地,在中国东南这一块荒芜的滩涂上,迅速崛起了一个与欧洲类似的近代化工业制造基地。
创新传播方式
讲好福建故事
本刊记者:如何完善“闽人智慧”传播体系、创新传播方式,进一步提升福建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
周星:传播是超越地域的。“闽人智慧”不可偏居一隅自得其乐,不可自夸于传统、自限于地域,失却大世界的站位,而要借助互联网来传播,高调发扬“闽人智慧”。要对闽人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更好地勾连。对闽人的文化品质、文学艺术的成就,还有他们在早期创造的思想和在当下所培育的才子、工匠和科技专才的精神,要主动去传播,尤其要运用新媒体的方式去传播。电影《雄狮少年》用动画的形式,生动刻画了广东人的精神品质,引发了传播的高效率落地。传承“闽人智慧”,也应该更多地用现代的形式去表现闽人的大气品质、深刻蕴含、细腻做派、热心世界的浑融文化特质。
管宁:文化传播,既要综罗百代、全面系统,又要拣择精要、通俗易懂。一方面,要不断细化文化标识体系,开展深度普查,以数字成像、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对泉州古城、福建土楼、三坊七巷、鼓浪屿等文化遗产进行“细胞剖析”,形成数字档案,既可保护传承,又能传播利用;另一方面,要以数字化方式创新文化标识表达,集成运用全息影像、数字孪生、区块链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将文化标识转化为短视频、微电影、微动漫以及生成式文化场景等,还要以智能设计促进传统工艺再生和利用,形成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文艺新形式、新业态和消费新模式。
张梅:如何创新传播“闽人智慧”,我认为,一要增加“他者叙事”,在内宣中强化与各主流媒体的联系,常态化开展采风采访等活动,在外宣中借力省内高校境外孔子学院和境内海外教育学院中的外籍学生群体,积极组织青年拍客等参与“闽人智慧”传播,并开展海外大V走读福建等活动;二要丰富视听表达,在已有的短视频、日签海报外,增加如有声书、慢直播、沉浸式Citywalk直播、网络微综艺等多模态、轻量化视音频产品;三要坚持数据导向,对30个月来有关“闽人智慧”的书籍、报纸文章、短视频、推文、日签海报等进行梳理复盘,对爆款、出圈的传播产品进行共性分析,精准破解优秀“闽人智慧”作品中的流量密码,以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深度嵌入未来“闽人智慧”的策划、生产和传播中。
来源:海峡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