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东风浩荡春潮涌 乡村沃野谱新篇

日期:2025-01-07 来源:宁德头条 作者:今日宁德网 浏览:568 评论:0
聚焦两会|东风浩荡春潮涌 乡村沃野谱新篇

东风浩荡春潮涌

乡村沃野谱新篇

2019年8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回信指出,希望乡亲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干部认领“一亩田”助力粮食生产

宁德始终带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用心用情感悟领会总书记的深切关怀,按照党中央、省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坚持“大念山海经、走好特色路、建设样板区”,统筹推进“五个振兴”,推动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迈出坚实步伐。

因地制宜
培育乡村振兴特色产业

蕉城虎贝猕猴桃丰收,果农笑开颜

隆冬时节,“菌都”古田,菇香四溢。

一朵朵“菌花”在智能菇棚里,竞相绽放,生机勃发;

一条条精深加工生产线高速运转,冻干银耳等精深加工产品不断发展,提高经济附加值;

一群群“农民主播”通过直播带货,全力开辟食用菌线上销售新渠道;

一位位“科特派”点对点技术帮扶,带来科教融合、产研合作,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以菌立县。多年来,古田县委、县政府坚持不懈把食用菌产业培育成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全力推进全县食用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探索“县域工厂化”古田经验,创新“光伏+菇棚”,建设食用菌数字大脑……

如今的古田食用菌走向全国、迈向世界,被誉为“中国银耳之乡”“中国食用菌之都”,银耳产量占全国总量90%以上,全县70%的农业人口从事食用菌产业、80%的农业产值来自食用菌产业,60%的农民收入来自食用菌产业,有效带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宁德市第一。

在古田,食用菌产业在“蝶变升级”;在周宁,高山冷凉花卉等新产业也在“悄然绽放”。

秋末冬初,位于浦源镇的“馨慧兰”花卉种植基地里,一盆盆文心兰花开正盛,宛若彩蝶,美不胜收。花农们穿梭园区,采摘、搬运、打包鲜花,供应市场。

周宁县平均海拔800米,年均气温14℃,盛夏日均气温24℃,适合喜凉或耐寒的冷凉花卉生长。三年前,余朝晖慕名来到周宁,在此开辟了“馨慧兰”公司的第四个花卉基地。“周宁所产文心兰品质优良,市场反馈良好,基本供不应求,价格喜人。”余朝晖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周宁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厚植生态优势,周宁持续壮大高山冷凉花卉产业,转化生态动能。目前,全县花卉苗木面积已达4100多亩,全产业链产值3.64亿元,带动近千人增收。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

宁德依山傍水,山海兼备。五年来,宁德立足各地资源禀赋,着力构建“一县一业”“一县多业”产业格局,不断擦亮“国字号”金字招牌,茶叶、水产、食用菌、水果、蔬菜、中药材、畜牧、林竹花卉八大特色产业成为闽东乡村产业振兴最大特色、最大优势。同时,着眼提品质、创品牌,深入实施一个特色产业落实一个规划、一本蓝皮书、一个展示馆、一批龙头企业、一个科研机构、一个数字平台、一套政策体系、一个产业基金“八个一”提升工程,布局建设农业小微园、电商园、物流园、食品加工园“四个园”,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附加值。

五年来,全市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增长40%,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2500亿元,培育出农业特色产业百亿强县5个、十亿强镇24个、亿元强村50个

千方百计

鼓起农民“钱袋子”

古田县利洋村“柿”业甜蜜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近段时间,寿宁县承天村千亩“红美人”又迎丰收。

富民强村工作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服务群众谋发展?多年前,科技特派员林芳、承天村党支部书记范学强等人共同商议,从浙江引进柑橘新品种“红美人”,并引导村民成立合作社,采取“保姆式”技术帮扶助力群众发展新产业,帮助群众鼓起“钱袋子”。

“辛勤的耕耘换来了满满的收获,短短数年,全村‘红美人’种植面积从最初的100亩扩至1500亩,并辐射周边村镇,一跃成为闽东最大的‘红美人’种植区。”范学强自豪地说。

在柑橘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承天村传统茶产业也悄然蜕变。近五年来,在农业部门的帮扶下,承天村既加快推进老旧茶园“更新换代”,又建设茶苗育种基地,每年售出茶苗约200万株。

田园兴盛引回“新农人”,寿宁县兴昌茶厂“90后”“掌门人”林嘉宇便是其中一员。他应召归来,筑梦茶路。“广袤乡村,大有可为。”林嘉宇表示,未来,他将发挥青年才智,不断创新和拓展茶叶销售渠道,带头挖掘传承茶文化,进一步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

农民要致富,产业是出路,产业要发展,资源要素不可或缺。

为满足农村、农民发展所需,五年来,宁德坚持“经济大合唱”、全市一盘棋思路,把城市优质资源要素导入农村,接续出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2条措施”、支持少数民族乡村振兴“5条措施”、老区基点行政村乡村振兴“7条措施”、海岛振兴“9条措施”等一揽子高含金量的政策,累计实施强村富民惠民项目6000多个,促进“老少边岛”协同发展,进一步形成城乡“手拉手”、山海“大协作”的发展格局。

特别是针对农村经营主体存在的融资缺乏抵押物、贷款担保难等问题,搭建全省首个生产要素流转融资平台,创新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服务机制,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

为解决农村人才短缺瓶颈问题,培养扎根农村的专业人才,宁德贯彻“四下基层”理念,开展“党建聚力为民共建美好家园”活动、创新年轻干部“四下基层”培养锻炼机制、深入实施“十百千万”专家服务乡村振兴行动,推动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建功立业。特别是在全省率先实施“一书记三大员”工作制度,深化拓展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工作,把“能打硬仗胜仗的人”派往乡村振兴主战场。

内外兼修

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福安市溪柄村种植大户、村集体共建高标准智慧葡萄园

乡村振兴,和美共行。

行走于福安市下白石镇行洋村,一条宽敞整洁的崭新柏油路如黑色丝带铺展开去,道路两侧房屋分布,房前屋后绿植葱茏,一派和谐美好的景象。

难以想象,行洋村曾是一个发展后劲不足、设施薄弱的老区基点村。“后进”缘何变“先进”?行洋村党支部书记陈平安表示,两年来,市派乡村振兴指导员卓庚和村“两委”共同努力,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完成了村道“白改黑”、河道防护栏、休闲公园、人行步道、文化宣传长廊、孝老食堂等21项基础设施建设。党支部带领党员,党员带领群众,提升村容村貌,推动人居环境提“质”增“颜”。值得一提的是,行洋村“两委”还紧扣农民增收,党支部领办经济联合社,引导村民抱团发展海蛏、青蟹、南美白对虾、“红美人”等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共同富裕。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乡亲们的共同期许,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所在。

精准聚焦发展所需、群众所盼,这些年,宁德持续促进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实施了农村人居环境分类晋级专项行动、乡村“五个美丽”创建、“四好农村路”建设等一系列扎实举措,补短板、强弱项,稳步推进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建设。五年来,实现“基础版”村庄覆盖率100%,“标准版”村庄超80%,“提升版”村庄超40%

与福安市交界的霞浦县西胜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还是少数民族村,畲族文化、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得到省直机关挂钩联系帮扶,西胜村“以红带绿”推动农旅融合。

西胜村党支部书记肖风表示,他们一方面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道路拓宽,打造畲族风情街,建设畲歌楼等设施,让整村旧貌换新颜。另一方面,引导村民发展葡萄、草珊瑚等产业,修缮红色遗址、建设林下步道、观光采摘园等项目,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核、以旅游为载体,打造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2021年,西胜村被中组部、财政部列为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2022年获评省级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2023年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近些年,宁德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传承与发展并举,将闽东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打造沿滨海岸线、沿交通干线、重点景区周边等乡村旅游IP,促进农旅、文旅、海旅等“+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培育“百个金牌旅游村”,2023年全市乡村旅游收入突破100亿元。

此外,宁德还注重涵养乡风民风,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探索“枫桥经验”海上社区治理,推广晨巡晚议、网格化管理、积分制清单制等模式创新乡村治理方式,让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更加可感可及。特别是创新“互助孝老食堂”农村养老助餐机制,日均服务1.6万人,让“小食堂”凝聚起“大民心”。

如今的闽东大地,处处激荡着大念“山海经”、走好“特色路”的奋进强音,处处涌动着党建引领、产业先行、以城带乡、文化赋能、生态宜居的生动实践。宁德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个数居全省各设区市首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现山区县全覆盖,并先后斩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国“和美海岛”、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等“国字号”荣誉。

“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接续奋斗、实干苦干、久久为功,在走好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中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为奋力谱写‘宁德篇章’贡献‘三农’力量。”宁德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乡村振兴局局长康建坂表示。

来源:闽东日报记者 陈容文/图

编辑:邱祖辉

审核:蓝青 梁辉约

(原标题:聚焦两会|东风浩荡春潮涌 乡村沃野谱新篇)

文章链接:http://dongfengkuaidi.vip/news/show-94794.html
标签: 宁德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