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寿宁坑底:绿意拂山乡 蓄势绘新篇

日期:2025-01-08 来源:闽东日报 浏览:0 评论:0

寿宁坑底:

绿意拂山乡 蓄势绘新篇

溪河上,一座座古老廊桥横跨两岸,娓娓诉说着千百年来历史的变迁;沃野间,一个个生态美丽乡村宜居宜游,诠释着“待客不用酒,绿意就醉人”;群山中,特色山地立体农业悄然崛起,“水更清”“林变优”“产更丰”“钱变多”从愿景照进现实……

打开山门的坑底既守住了绿水青山

又换来了金山银山

坑底支线打开连接外界的大门

近年来,寿宁县坑底乡主动围绕县委、县政府“1+4”特色产业布局,将高山资源优势和人文景观独特性,转变为乡镇绿色发展的潜力和动力,不断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文化+旅游”“生态+农业”等绿色新业态培育,在大山包围中走出一条文化赋能、产业提质、群众增收的乡村振兴路。

因地制宜

走稳生态发展路

上东村迎丰收

变资源优势、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让农民捧起“金饭碗”、揣上“金腰带”,是多年来坑底乡产业发展的落脚点。

山村如何走出致富新路子,中草药种植为浩溪村带来了新思路。

“村里在发展林下养蜂、林间养禽的同时,还种植椴木食用菌和培育岗梅、灵芝、五指毛桃、黄精、牛大力等中药材,形成了‘短中长’期效益相结合的立体林下生态体系,实现了多渠道、多角度生‘金’。”浩溪村党支部书记徐财相说。

在该村种植的中药材中,岗梅是推广最快、种植面积最广的药材。在推广中药材种植过程中,浩溪村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行中草药种植合作社,将村民纳入合作社共同发展,试种中药材岗梅。

做活“林文章”,走好“绿色路”。浩溪村还充分发挥党员“三个带头”作用,带头包干种植,主动学习种植技术、销售知识并传授给农户。村党支部还带领党员、农户对接企业与市场,为岗梅提前铺好销路,以解农户的后顾之忧,带动群众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创收。

在一期种植成功的基础上,去年,合作社继续流转一般林地300亩,引进岗梅苗12万棵。“如今,中药材已成为浩溪村特色产业新亮点,助力百姓找到增收致富的‘良方’,为村集体增强‘造血’能力。”徐财相说。

坑底乡“新农人”叶东贵在地洋村种植百香果 林文华 摄

在浩溪村示范带动下,芎坑、归洋等村也相继引种,越来越多农户充分享受到林下经济绿色红利,有力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

提前布局新赛道,培育农业产业新动能。在因地制宜引领谋发展的思路下,坑底乡各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闯出了“百花齐放”的产业新格局。

今年,地洋村的百香果迎来产销两旺。130余亩、1.8万株的“黄金果”辉映丰收的喜悦,成箱的百香果经过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流向全国各地,成功带动种植户人均增收5000余元。

上东村则积极探索“一地多用”,在推广玉米种植的土地上,相应进行套种花菜,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效益,深耕土地种植新模式。

芎坑村在“新农人”朱桂勇的带领下,发挥高山生态优势,培育高山冷水鱼,今年价值160万元的生态鱼“游”出山门,成为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二线城市消费者餐桌的新宠,实现了生态经济双赢。

各有各特色,个顶个精彩。“点绿成金”的故事在高山峻岭间不断续写。

在切实做好“土特产”文章的同时,坑底乡还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拓展销售渠道、扩大品牌推广等方面下足功夫,有序推动茶产业基本配套设施项目、上东村冷藏保鲜库投产见效,持续做优做强“高山茶”“高山蔬菜”等农业品牌,通过互联网拓宽宣传和销售渠道,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助力产业“链”上起舞。

让好生态变为“好钱景”。如今的坑底,“地上有菜、地下有药、树上有果、林中有鸡、水中有鱼”的特色山地立体农业发展模式已日渐成型,激活了山乡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农户增产增收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传承保护

打造文化新名片

杨梅州桥 许少华 摄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得知这一消息的坑底乡群众倍感振奋。

坑底是寿宁著名的廊桥故里。目前,全境共有新旧廊桥10座。坐落于群山之间、横跨于溪流之上的廊桥,不仅是坑底一道道亮丽风景线,更寄托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年,小东村被越来越多人了解,都是因为廊桥。爱桥、护桥、兴桥,几乎成为一种刻在大家骨子里的自觉。”说起村里的桥,小东村党支部书记杨自周颇为自豪。他告诉记者,在小东村内,现有3座古廊桥。今年,村民还自筹资金,新建了一座,为非遗传承再添一笔。“明年,我们打算将村里廊桥的历史和故事进行整理,出一本书。”杨自周笑着说。

挖掘廊桥文化,讲好廊桥故事,传承是关键。

踏入坑底中心小学,名为“廊桥书院”的图书馆内随处可见的各式廊桥元素;体育馆旁的廊桥造型的文化长廊成为学生休闲新去处;廊桥知识竞赛、廊桥手抄报大赛、小小廊桥解说员培训等一系列活动,更是潜移默化中将廊桥文化植入孩子心间。

“廊桥是坑底文化的重要代表。为此,学校充分利用本土廊桥资源,开展教育活动将廊桥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了解廊桥、爱护廊桥,以此增强学生们的乡土情怀和文化自信。”坑底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吴永金介绍。

坑底乡东山楼村怀恩桥上梁仪式(寿宁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一代代传承,一代代守护。在坑底,廊桥已成为当地最亮眼的文化名片。

近年来,坑底乡深入挖掘廊桥厚重的文化内涵,探索木拱廊桥“活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模式,研究廊桥背后的历史故事、民俗传说、宗教信仰等,将这些文化元素整理成书,拍摄成片,在学校、社区、博物馆等地展示,让更多人了解廊桥文化的多元性与独特性。

如今的坑底,古韵悠长的廊桥,不断生长“新姿”、传出“新声”。“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提高廊桥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并积极探索廊桥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加快开发廊桥文化主题旅游线路,鼓励艺术家创作以廊桥为主题的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作品和文创产品。让游客在感受山水之美的同时,感受廊桥独特的魅力。”坑底乡乡长吴雄钟说。

点绿成金

打出农旅融合牌

长岗头雾凇 叶丽冰 摄

隆冬时节,坑底乡长岗头别有一番景致。一片雾凇奇景映入眼帘,仿佛踏入了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冰雪王国。在雾凇装点下,满山树木银装素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摄影。

这也给前往长岗头途经的上东村带来了不错的人气。

这些天,50岁的袁宝明的农家乐生意格外的火爆。瞅准了旅游带来的商机,今年10月,在寿宁县南阳镇开餐饮店的他,关门歇业,回到上东村办起了农家乐。虽然,农家乐规模不大,只有4个包厢,最多只能容下6桌客人就餐。但对于今后的发展,袁宝明信心满满。“下一步,我准备把楼上空置的几个房间再装修下,把餐饮和住宿结合起来。”袁宝明笑着说。

“在上东,不仅有远近闻名的富硒富锌高山蔬菜,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这里,春可赏花、夏能避暑、秋看稻田、冬有雾凇,为我们打造‘四季上东’农旅融合品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随着上东至坑底2.4公里的公路单改双项目全面推进,今后,桎梏上东农旅融合发展的交通瓶颈将被打破。”上东村党支部书记陈秋生介绍,该项目得到了村民的全力支持。测绘公司进村,测绘工作进行到哪,村里的征地工作就推进到哪。当天,测绘队完工返程时,用地涉及的40多户村民的征地工作也同步完成。

“明年上半年,就能实现通车。到时,有了这条‘车窗风景线、最美乡村道’的加持,村里的旅游产业又将迎来新的大发展。这不,这几天,就已有外地客商上门,希望在村里建立房车基地,对全村的景致进行整体规划打造。”陈秋生说。

不仅是上东,美丽坑底处处都有好风景。国家森林公园杨梅洲峡谷,奇石遍布河床,深潭清澈见底,两岸林木蓊郁,山水峰谷皆是胜景。登上“闽东第一高峰”山羊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云海、林海、怪石尽收眼底。

为实现“美丽经济”的“倍增效应”,坑底乡久久为功扩绿、兴绿、护绿,做好河湖“清四乱”整治,持续守护绿水青山。“含绿量”增长带来的是发展“含金量”提升。

凭着生态、风光优势,近年来,坑底乡借助国家级森林公园杨梅州峡谷、芎坑村原始森林、闽东之巅山羊尖等景区的知名度辐射,形成“坑底至杨梅洲”“坑底至芎坑”两条生态旅游线,引入生态康养新业态,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在此吸引下,一批“新农人”也踏上回乡创业发展的新征程。

寿宁县铭山生态博览园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范希枝便在十年前将发展的重心从大城市移到了山乡坑底,全力建设集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铭山生态博览园。

目前,铭山生态博览园一期已完成建设,并种植红花油茶1700多亩,套种高山茶200多亩,高山红杜鹃500多亩,以及马尾松、杉木、毛竹及高山花卉、特色水果300余亩,辐射带动周边100多户农户就业增收。“每年冬末春初,漫山遍野的花海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到来。下一步,我们计划加快推进根雕园以及园区民宿建设,将博览园打造成为坑底的又一观光点。”范希枝说。

“青山”盘活成“金山”,好生态带来的产业红利的在坑底乡不断释放。“在新的一年,坑底乡将紧扣‘生态、康养、幸福’建设目标,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奋力打造特色生态经济乡。”坑底乡党委书记严道银说。

来源:闽东日报记者 茹捷 龚健荣 黄楚妍

编辑:邱祖辉

审核:刘宁芬 梁辉约

责任编辑:邱祖辉

(原标题:聚焦两会|寿宁坑底:绿意拂山乡 蓄势绘新篇)

文章链接:http://dongfengkuaidi.vip/news/show-95224.html
标签: 福鼎六中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