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致力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的建设,严格按照省政府提出的“选点科学、设施齐全、标志明显、制度完善”的总体要求,规范自然灾害避灾点的建设与管理,形成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全面避灾网络。截至目前,全市共设有2741个自然灾害避灾点,其中包括1个市级避灾点、27个县级避灾点、227个乡镇(街道)级避灾点以及2486个村级避灾点。
为民办实事成效
2015年起,我市在全省率先将自然灾害避灾点提升项目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截至目前,全市现有自然灾害避灾点2741个,累计提升自然灾害避灾点1400个,形成了全面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避灾网络。
南安水头镇上林村避灾点
加大投入促进设施升级
我市积极申请市级为民办实事项目的资金支持,并与财政部门保持密切沟通,确保每个避灾点能够获得5万元补助。这笔费用由市、县(区)两级财政按3:7比例共同承担,即市级财政提供1.5万元,县级财政配套3.5万元。过去两年间,年度总投资额从500万元增加到了1000万元,不仅增加了更多避灾点的数量,也显著增强了对现有设施的支持力度。
明确标准强化配套设施
所有待提升的避灾点需满足以下条件:标识清晰可见、路径指引明确、责任划分清楚、应急预案健全、规章制度公示上墙、内部设施完备且功能齐全,并备有足够的生活必需品。具体要求包括四个方面:
显眼的标志:设置醒目的路线指示牌和标志铭牌;制定并公布灾害隐患风险图及应急疏散路线图。
完善的制度预案:拥有详细的灾害应对计划;指定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将管理制度和职责公示于墙上,并确保落实到位。
充足的内部资源:具备一定的临时安置能力;与周边超市或商场签订紧急物资采购协议;储备必要的生活保障物资。
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张贴海报、发放宣传册等形式普及防灾避险知识。
保证质量加强安全隐患排查
每年年初,我市都会发布通知指导各地开展当年度的避灾点巩固提升工作,督促各县(市、区)完成初步调查和项目申报。经过集体讨论后确定最终名单。随后,在第二季度分配相应资金支持;第三季度进入全面施工阶段;第四季度则进行验收检查以确保质量达标。
自2020年起实施《避灾点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实施方案》,结合安全生产专项治理行动持续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工作。明确具体方法步骤,对全市范围内的避灾点进行全面审查并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层层落实责任,有效预防和消除潜在风险。
2024年,我市共有8起成功避险案例受到应急管理部通报表扬。未来,市应急管理局将继续努力改善基层避灾点的硬件条件和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其在灾难面前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农村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