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增添2个大型真菌新种

日期:2025-01-15 来源:海峡都市报 浏览:0 评论:0

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2个大型真菌新种,在2025年1月出版的英文期刊《Mycology(真菌学)》2024年第四期15卷上发表。

《Mycology》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主办、中国菌物学会协办,由Taylor & Francis开放出版,作为国内唯一一本自主创办的真菌学英文刊物,在本领域具有强大的学术影响力。至此,连续两年来,天宝岩保护区已经发现6个大型真菌新种。

《Mycology》本次发表的天宝岩丝膜菌和中华绿脚丝膜菌,模式标本均采自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长于海拔1200米至1300米左右的亚热带混交林或阔叶林中。到目前为止,天宝岩保护区已调查到丝膜菌属大型真菌25种,仅次于红菇属、粉褶蕈属和小菇属的种类,位居第四大属。

天宝岩丝膜菌(拍摄:廖金朋)

天宝岩丝膜菌/Cortinarius tianbaoyanensis:担子果小型。菌盖直半球形至凸镜形,中央突起,边缘有时呈波浪状,浅红褐色、暗红色至灰橙色,水浸状,成熟时边缘有半透明条纹。菌褶顶端微凹,中度密,暗红色,边缘整齐。菌柄圆柱形,灰紫色,基部菌丝白色。菌幕暗红色,在柄上形成不规则的鳞片状和带状。担孢子5.7~8.5(9.0)×4~6.0(6.9)µm,宽椭圆形到椭圆形,极少数近球形,具疣突。无囊状体。菌盖表皮双层。分布在亚热带混交林中。

中华绿脚丝膜菌(拍摄:廖金朋)

中华绿脚丝膜菌/Cortinarius sinocalaisopus:担子果小型。菌盖半球形至凸镜形,淡紫色,暗紫色至近白色,边缘浅紫色,有时几乎为白色,表面有纤毛,湿润时略黏,有时边缘残留菌幕。菌褶顶端微凹,稍稀疏至中度密,灰紫色至橙白色,带浅紫色,边缘整齐。菌柄棒状至圆柱形,紫灰色,表面有粘的灰紫色菌幕,基部菌丝白色,有时略中空。菌肉白色,菌盖处带淡紫色,菌柄黄白色至浅黄绿色。气味不明显。担孢子5.8~8.0(8.5)×4.5~6.6µm,近球形、宽椭圆形到椭圆形,具疣突。无囊状体。菌盖表皮双层。分布于亚热带阔叶林或混交林中。(N海都全媒体记者 马俊杰 通讯员 廖金朋 文/图)

来源:海峡都市报

文章链接:http://dongfengkuaidi.vip/news/show-96427.html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