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勇争先开新局·开栏的话
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接续谱写新福建建设新篇章的关键一年。刚刚胜利闭幕的省两会,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今起,福建日报开设《奋勇争先开新局》专栏,深入报道全省各地各部门在着力扩大内需和拓展外需、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
让科技成果从“书架”登上“货架”
1月19日讯
“这是由我们自主研发的高性能金属微纳膜滤袋。基于它,我们在全球首创了高温低尘SCR脱硝的全新工艺路线。”新年伊始,清源创新实验室再次取得技术突破,实现了尘硝一体连续脱除的装备结构再创新,有效解决氨逃逸、催化剂堵塞等难题,实现工业窑炉烟气的高效治理。
清源创新实验室位于泉州市泉港石化科教园区,成立5年多来,创新能量持续升级,在化工新材料、能源转化与储存、电子化学品等石油化工战略性新兴领域的探索中,不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走进实验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先进的科研设备和一群群科研人员忙碌的身影。先进纤维材料团队负责人蔡伟龙教授向记者介绍:“我们团队持续优化基于金属微纳膜滤袋高温除尘联合SCR脱硝一体化技术,借助计算机建模、数值模拟等手段,进一步优化了材料结构及配方。目前,该技术已顺利完成工程化验证,并首次在水泥窑炉实现了工业化应用。”
“新的一年,我们将致力于这项成果的产业化发展,并逐步扩大产能。”蔡伟龙说,团队正与福建远致环保、远青(厦门)新材料等企业合作,投入4000万元用于金属微纳膜的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年产50万平方米的金属微纳膜过滤材料及配套滤袋生产线正在紧锣密鼓建设,计划于四五月份正式投产。
“我们要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死亡谷’上架桥,让科技成果从‘书架’登上‘货架’,跃‘架’腾飞。”清源创新实验室执行主任鲍晓军表示,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实验室指明了方向,大家干劲十足。
作为福建省首批成立的4家省创新实验室之一、国家实验室“预备队”,清源创新实验室积极利用体制机制创新优势,已布局建设石油化工催化材料、氨-氢能源催化、先进纤维材料等13个方向实验室,围绕石化产业补链、扩链和强链,开展自立科研项目59个,承担国家、省、市科技项目64个。
有了创新成果,还要找到产业“搭子”,而与企业协同创新恰恰是清源创新实验室所擅长的。清源创新实验室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16个室企联合研发中心,去年签订了30个横向项目,立项总额2300万元。
清源创新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部负责人刘文杰说,在共建模式下,企业提供工程化人员与建设资金,实验室提供基础研究人员、场地和科研设备,双方人员共同工作生活,精准把握技术需求,协同攻克行业难题。近年来,实验室探索“政室企合作”等多种模式分类打造中试基地,完成8项技术验证,吸引外部投资3.9亿元。去年11月,实验室产业孵化基地(惠安)顺利建成,孵化引进6家企业,项目总投资达4亿元。截至目前,实验室累计引育企业数量已达10家。
2024年,清源创新实验室引进53名优秀人才,其中包括7名博士后和26名博(硕)士。如今,实验室会聚了近700名创新人才,带来了科研成果的井喷。实验室已成功开发30余项成套技术,成果应用于百余家企业,累计新增产值超70亿元。
从探索“科技+金融”赋能成果转化,到成立全资持股平台、打造专业科技孵化器,再到构建“方向实验室+测试中心+中小试基地+产业孵化基地”全链条科研服务体系……清源创新实验室一步步塑造出科技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独特“清源模式”。
眼下,清源创新实验室这支科研“大兵团”满怀使命感与紧迫感,全力攻关“卡脖子”技术,致力于打造一流水平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有支撑力的高端创业孵化基地。未来5年,实验室预计将突破10项重大“卡脖子”技术,形成30个成果产业化项目,带动石化及关联产业增加值50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