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为爸妈分忧解难我不惧剔骨换髓之痛》后续——
父母疼爱有加少年逐光前行

黄晨曦下楼散步
还记得漳州一中学子黄晨曦吗?是的,就是那位向阳的少年!“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这句诗用来形容黄晨曦再贴切不过。2022年7月26日,本报一则《我要为爸妈分忧解难我不惧剔骨换髓之痛》的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22年8月16日,漳州一中初中部学生黄晨曦因高危髓系白血病复发,抵达河北陆道培医院,随后接受骨髓移植手术。2023年7月29日,黄晨曦从河北陆道培医院返回漳州至今。
身患重症,志存高远,令人怜惜。本报一路追踪,见证黄晨曦与病厄抗争就像打怪升级的历程:骨髓移植手术、术后抗排异治疗、康复疗养……“平安归来是实实在在的幸福!”岁月不居,2025年新春将至。那位向阳的少年如今还好吗?记者再次深入采访。
书香为伴,奏响自学乐章
春节临近,天气透着春意。午餐过后,阳光透过淡薄的云层,17岁的黄晨曦静静地伏在阳台上,尽情地沐浴着这珍贵的暖阳。
“在家一年半,晨曦的总体状态越来越好了!”黄晨曦的母亲周小玲满脸欣慰地说道,“去年11月8日,我们回河北陆道培医院复查,我心里其实特别紧张。在医院排队等待检查结果的那几个小时,感觉比一年还要漫长。”周小玲回忆起复查的经历,当医生说各项指标都正常时,她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下了。现在,黄晨曦依旧需要服用一些抗排异和抗感染的常规药物。
养病期间,黄晨曦会按计划在小区里散步,此后他便坐在书桌前,开始一天的学习。“我最喜欢看历史类和文学类的书籍,它们就像一扇扇窗户,让我看到不同的世界。”黄晨曦拿起最近最喜欢的《三国演义》,爱不释手地说道。读在课外书籍只是兴趣,他并没有忘记学业。“最近我在背诵英文版《绿野仙踪》,这本书篇幅特别长,刚开始背的时候,感觉有些困难。”黄晨曦挠了挠头,笑着说,“但是我每天坚持读,反复读,慢慢地就背下来了。现在我的英语语感提升了很多,感觉学英语也更有趣了。”
周小玲总是心疼儿子,担心他看书太久会累着。“晨曦,休息一会儿吧,别太累着自己了。”周小玲时不时地走进房间,轻声劝道。“妈,我不累。”黄晨曦总是这样回答母亲。回家后的这段时间,黄晨曦还抽空自学课内课程。“我现在有些课程已经自学到高中阶段了,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收获很多。”黄晨曦眼神坚定地说。
心怀憧憬,期待重返校园
“因为病情原因,晨曦已休学三年。”周小玲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无奈和惋惜,“去年9月我去学校办理延期上学手续的时候,问他要不要跟我一起去学校看看。他犹豫了一下,然后摇了摇头说不去了。”周小玲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眼中闪过一丝心疼。
前年办理延期上学手续时,黄晨曦的表现却截然不同。“那时候,他吵着要跟我一起去学校,在学校门口等着以前的同学放学。”周小玲回忆,那时候黄晨曦和同学们聊得十分开心。然而,时隔一年,那些昔日的同窗都已从九年级升入高中部,分散在各个学校。
“大家都在向前走,我也不能一直停留在原地。”黄晨曦平静地说,眼神里透着一丝坚定,“虽然我很想念学校和同学们,但美好的回忆留在心里就足够了。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期待着今年9月,能重返校园的那一天。”
为了支撑周小玲全职陪伴照顾黄晨曦,父亲黄平顺每周都要往返于云霄和市区之间,工作十分忙碌。“我每个月在家的时间不足五天,每次回家,看到儿子的状态越来越好,我就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当我还是一名懵懂无知的少年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厄运降临到我的身上。”黄晨曦缓缓地说道,“在一次次与病魔抗争的磨难中,我也曾感到绝望和麻木。但是,亲人的牵挂与期盼,就像冬日里的暖阳,给了我温暖和力量;陌生人的帮助,那些随处可见的善意,也让我深受感动。”
☉本报记者李润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