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非遗中国年即将到来,热情好客的泉州人民,将向五湖四海游客奉上有文化味儿的泉州之旅。这不,春节还没到,全市各地众多讲解志愿者和一些热心市民,甚至还有“新泉州人”,都已活跃在景区、世遗点、红砖古厝里,埋头在泉州文化故事中,期待用专业的知识、地道的闽南生活体验、热忱的服务,讲好泉州故事,传播泉州文化。
暖心举措每天4—6场 每个世遗点都有
春节假期,为服务各地游客,让游客深入了解、体验世遗之城文化魅力,市文旅局将联合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2025年春节假期世遗泉州公益讲解活动,在开元寺、泉州府文庙、清净寺、天后宫(德济门遗址)、南外宗正司遗址开展定时定点公益讲解服务,每个世遗点每天提供4—6场讲解,上下午各2—3场,共计约150场。
如何让志愿讲解队伍更好服务文旅市场?市文旅局精心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温情而有力的举措,提升队伍的服务质量与水平。一方面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扩大队伍的分布范围。目前,全市22处遗产点共有讲解员205人,其中遗产点自有讲解员47人,中英文志愿讲解员158人,以日常预约讲解和重要节假日志愿讲解两种形式实施常态化志愿讲解服务。各县(市、区)、各博物馆也有自己的志愿讲解队伍,他们在不同的领域,为游客提供免费的讲解服务。
“志愿讲解服务为市民和游客朋友了解泉州文化开启了一扇窗口。”市文旅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讲解员已成为活跃于泉州的文化使者,有效地向全世界讲述泉州故事、中国故事,拓展泉州城市品牌影响力。
热心市民 自费定制文化衫 教游客说闽南语
这几天,退休人员骆淑红忙着与网店客服人员沟通,原来,她在网上定制了一批文化衫,准备春节期间免费送给游客。这些文化衫上印有“骆来泉州(日+辶)迌”字样。
骆淑红介绍,“(日+辶)迌”,闽南语发音“thit-thô”,意为“玩耍”,结合她的姓氏谐音,整句闽南语意为“欢迎来泉州玩耍”。
骆淑红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泉州人,对闽南文化有着刻在骨子里的热爱。泉州申遗成功后,海内外游客蜂拥而至,她由衷地感到自豪。如何推介泉州,为泉州文旅作贡献?她琢磨了一番,决定到景区教游客讲一句地道的闽南语。2024年春节,她发挥自己擅长书法的优势,把这句闽南语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到各景区教游客。没想到,此举受到许多游客喜爱,一些人还向她学说更多的闽南语,其中不乏来自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游客。2024年4月,骆淑红退休,她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闽南文化推介上。“红纸容易破,所以今年改为自费定制一批文化衫送给游客,方便游客收藏,让泉州文化、闽南语随游客飞向世界各地。”
热爱传播泉州文化的,不仅有像骆淑红这样的泉州本地人,还有“新泉州人”。来自厦门的范伟正是其中一员。2019年,他与团队来到泉州少林寺筹拍电影,一眼爱上了泉州,此后他把工作、生活重心逐渐转移到泉州。目前,他备好了部分共享茶叶、茶点,准备分享给一些春节到少林寺的游客,并分享他在泉州体验到的有温度的慢生活。
志愿讲解员不断提升能力更好服务游客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志愿讲解员何丽红,是泉州市第一医院放疗科副主任技师,2022年加入志愿讲解服务,迄今已满三年,在工作之余讲解过的场次和服务过的游客数不胜数。都说熟能生巧,但她还是自加压力,通过听讲座、查资料、看书籍、看视频,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以期今年春节为游客提供更具深度与广度的讲解。正基于广泛深入的学习,她的讲解总能加入自己的一些见解,与观众深度互动,生动有味。
谈及加入志愿服务的初衷,何丽红反复提到“对这座城市深深的爱”。海交馆作为世遗文化的集中展示馆,如果没有讲解,无法真正展示泉州内在磅礴的历史,所以当招募讲解志愿者的消息发布后,她第一时间踊跃报名。经过层层考核、选拔,她光荣地成为一名志愿讲解员。
前两个春节,海交馆里每天游客络绎不绝,何丽红与其他志愿者穿梭忙碌在讲解服务里。“寒冬腊月极寒天气,再加上时而春雨绵绵,假期这样的天气,完全可以睡到自然醒,或者醒了赖在温暖的被窝里玩手机,简直太享受了。可是,一旦有了志愿任务,就要定好闹钟,赶早出门,奔赴心中的责任与担当。”当每一场讲解结束,游客热烈的掌声响起,甚至纷纷要求合影的时候,所有的付出在那一刻都值了。何丽红和志愿者们累并快乐着,她们在传播泉州文化的道路上愈发坚定。从三年前对泉州海外交通历史知之甚少,对世遗文化也只是略知一二,到如今信手拈来。何丽红特别欣慰自己的成长,“志愿者成人达己,期待更多市民加入讲解行列”。(泉州晚报融媒体记者 王金植 )